高子昭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陜西 西安 710032)
在互聯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媒體,集時效性、互動性、廣闊性等諸多優勢于一體,為信息技術化時代的高校黨建及思政工作提供嶄新的依托平臺。高校黨建及思政工作中新媒體的引入帶來了學員群體的身份演變——新媒體時代學員在承擔傳統化時代的受教者角色之時,明顯還是校內各類信息的傳播者;換言之,即學員在高校中的角色已由被動轉為主動。信息化時代的微信公眾號、群聊等在承擔信息傳遞功能的同時,也為學員群體的日常互動與言論發表提供了可能性,給予了學員更多參與學員管理的權利。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和黨建工作中,教育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主導性角色,在思想教育方面長期處于主體優勢地位。不同于傳統化教育,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教育使教育者的地位受到沖擊,教員與學員之間往往處于平等對話的雙向互動關系之中。基于此,高校思政工作者更應主動適應這一角色轉變,一改此前溝通相對缺乏的傳統工作模式,主動與學員群體進行交流溝通,營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實現對學員思想的了解與掌握。如教員可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通過公開化、可視化的新媒體手段與廣大學員群體進行親密溝通。
集時效性、互動性、廣闊性等諸多優勢于一體的新媒體平臺,很好地適應了互聯網時代學員日益膨脹的的表達溝通欲,為高校學員群體提供了繁多的信息來源。但同時,新媒體平臺在信息源方面還存在魚龍混雜、好壞兼有的問題,在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普及之外仍摻雜著不少低俗暴力、消極頹廢的糟粕,以滿足學員群體的獵奇心理而潛伏于學員群體中。這一現象表明,高校需對新媒體的作用采取辯證性眼光,新媒體平臺在某種程度上并不利于學員理想信念的形成與價值觀的樹立。
數據顯示。高校黨建及思政工作中從事新媒體運營與建設的教員群體大多并非專業化的新媒體人才。雖則教員群體自身有著較高的政治覺悟與較豐富的黨建經驗,但在相關新媒體專業技能的掌握方面仍遠遠落后于專業化的新媒體運營人才。這一現狀表明,高校需提升其思政與黨建工作群體的新媒體運用與建設能力。
現階段高校普遍都已開展了以新媒體為手段的教育平臺,但各大平臺間由于領域分布、人員配置等外在原因多處于各自為營的孤立性狀態。平臺間缺乏交流溝通、互動整合,使高校新媒體平臺在內容發布方面多存在時效性低、信息量匱乏、興趣度弱等問題。如部分發布于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尚未實現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相關,對學員群體而言吸引力不足。
互聯網使信息傳遞呈現出強烈的全球化特征,在此背景下鞏固意識形態也愈發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媒體平臺自身的特殊性使其一改傳統信息平臺中自上而下的單一化輿論控制傾向,將多元化的信息內容與多層次的信息渠道交付于群體大眾手中。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也倚靠新媒體平臺對我國實行意識形態滲透,對師生群體起到一定的負面作用;部分師生對西方意識形態沖擊存在認識不足的問題,在政治態度與立場方面仍有所動搖。在此形勢下,高校黨建及思政工作者及廣大學員群體應明確自我的政治態度與立場,及時糾正潛在的謬誤觀點。
信息化時代的新媒體平臺在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應用行極廣。基于此,高校更應理性認知新媒體的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其在高校黨建及思政工作中的輔助性作用。故高校應鼓勵相關黨建及思政工作人員參加新媒體運營相關的專業培訓,以新媒體這一新穎形式實現對黨建工作的方法與內容更新,以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充分挖掘并及時響應學員群體的理性訴求。新媒體媒介在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中的合理應用,能夠實現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隊伍的升級,推動學員思想面貌健康化,實現了高校建設與學員管理的雙向共贏。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精力、物資財物、人才力量以實現相關思政、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高校可充分調動校內全體教員力量,引導教職工群體時刻關注校內的黨政與思政教育工作。教員群體對思政工作的熱忱將對學員起到潛移默化的良性效果,進而帶動相關思政工作的良性發展。如高校可實行“一生一師“的導師制度,鼓勵教員踐行育人職責。教員在學員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及時對學員的思想狀況進行引導與熏陶,能夠引導學員積極投身于新媒體教育平臺,充分發揮學員群體的帶頭性作用。
現階段高校的學員群體受互聯網的影響極為明顯,大部分學員均有較長的智能手機使用史,學員群體中也必然有較多精通新媒體運營建設的人才。基于高校自身日益提升的新媒體建設需求,高校應充分挖掘有新媒體運營潛能的人才,注重對其進行以新媒體運營建設為主題的專業培訓,提升其思政理論水平,充分發揮這些學員群體在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中的作用,借此為校內新媒體平臺注入新鮮的學員群體。
較之于傳統化溝通平臺,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媒體平臺在高校黨建及思政工作中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與與更為明顯的優勢。基于此,高校在開展相關黨建及思政工作時,需重視新媒體與傳統校園平臺的聯系與溝通,實現相關訊息在新媒體平臺的新穎化展示——這對于提升高校黨建及思政工作效率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