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雨昕
(阜新市委黨校,遼寧 阜新 123000)
引言:在我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未來幾年內要求全國各族人民要不斷在實踐中創造文化并享用文化;要重點保護國家文化遺產;重點發掘民族文化;要增強中國文化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吸引力與影響力;要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近年來隨著國家脫貧攻堅戰的打響,我國精準扶貧開始與民族文化發展相融合,通過打造各地民族特色深入推進精準扶貧戰略。這代表著我國新時代下文化政策、政治政策與經濟政策的改革與創新。
精準扶貧是相對于粗放式扶貧而言的現代化高層次扶貧政策,它是通過運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扶貧措施,針對不同貧困地區的環境與特色,制定精細化的扶貧策略,即: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自2013年起,習總書記在兩會上提出了我國要實行精準扶貧戰略,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要實現經濟發展均衡化、平等化,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這標志了未來我國扶貧任務的艱巨性。與以往的扶貧措施不同,自2013年起至今所完成的扶貧項目,都是圍繞當地特色與實際情況所開展的,而面對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形式,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產業領域。
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民族文化代表了各民族歷史發展的過程與精神的內核。一個國家只有擁有核心的民族文化,才能在當今全球化與國際化不斷發展的世界民族之林上擁有一席之地。文化同樣也反作用于經濟發展與政治政策的實施。因此,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以民族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旅游業作為國民產業中的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成熟的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隨著國家政策的提出與政府的大力引導與支持,民族文化旅游與自駕游逐漸成為人們外出旅游的首要選擇。
近年來,我國開始不斷打造旅游文化小鎮,將各地不同的民族特色融入到旅游文化小鎮的各類活動當中,打造成集吃、住、觀、游為一體的現代化旅游特色景點。在一些偏遠的山區,由于土壤貧瘠、地理位置不佳,或者交通不便,教育機構缺乏等各類原因,導致當地經濟發展落后,知識文化水平也處于較低的層次,在更多的落后山區里,集聚了眾多的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而擁有經濟創造能力與勞動能力的青年人大多都外出務農或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由于缺乏充足的勞動力,導致當地的經濟發展日益落后,這樣的情況更加劇了山區的貧困。
近年來,隨著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以及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景點理念的出現,我國各地的企業家與慈善家們紛紛開始將目光轉向這樣貧困的山區。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城鎮都位于老城區內,積累了歷代濃厚的歷史文化特色,更有當地的老人所流傳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為打造民族風情小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經過近年來不斷的探索與建設,我國先后打造了烏鎮、丹寨萬達小鎮、杭州云棲小鎮古北水鎮、成都安仁古鎮、惠州潼湖科技小鎮、廊坊大廠影視小鎮、吉林松花湖冰雪小鎮等集中國特色文化與民族地域風情為一體的旅游文化風景區。
通過旅游業的帶動與發展,當地百姓開始逐漸脫貧致富,生活也有了生氣。在脫貧致富的同時,也弘揚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合了我國的民族特色,增強了我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我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影響力。
這些民族特色文化小鎮的建設與發展,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更帶動了周圍地區脫貧致富的發展。這些特色小鎮不僅給游客提供住宿,同時建造了各種特色小吃街以及各種特色餐館,而由于當地人民可能缺乏某種資源或者條件而無法在食材上達到充足的供給,因此就開始向周圍地區擴散。經過國家的調查情況顯示,我國民族特色旅游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中國新一輪旅游產業創造值的上升,更帶動了種植業、手工制造業、工藝品行業以及養殖業等多個領域的發展。
民族特色旅游業在打造特色民族地域文化景點的同時,也推出了各種非文化遺產的推廣與傳承。當地政府也開始組織當地擁有手藝的傳承人進行集體的培訓,為他們打造推廣的平臺,這些措施等都在另一個層次上帶動了當地人民的脫貧攻堅發家致富。真正的實現了人民自己動手擺脫貧困的目標。根據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度我國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386萬人次,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6%,總量已經突破90萬億元。這些成就與發展,在很大的層面上都離不開旅游業的發展以及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實施。
結束語: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精準扶貧、全面小康仍然是我國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首要目標,而作為目前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第三產業來說,如何更好的將第三產業運用到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中,已經成為政府與國家經濟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如何使民族文化特色與脫貧攻堅相輔相成已經成為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