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琴
(中共習水縣委黨校,貴州 習水 564600)
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證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和分析農業產業結構的規律性,堅持和遵循科學嚴謹的態度,系統地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根本上解決好“三農”問題。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必由之路。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邁進,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迫切要求農業生產從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適應優質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轉變。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調整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發展名特優新產品,一方面可適應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挖掘資源利用的潛力,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一直是我國農村工作的重點。我縣結合縣情實際,審時度勢,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堅持把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作為主攻方向,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六個一”工程,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生態畜牧業、古樹茶、中藥材、果蔬、特色農產品等產業實現快速發展,繪織了一幅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新畫卷。
2.精心繪制“四張圖”,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助力鄉村振興。緊緊圍繞產業扶貧安排部署,利用春耕生產有利時機,精心繪制農業產業“規劃圖、作戰圖、市場圖、保障圖”四張圖,堅決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切實有效助推鄉村振興。
3.多措并舉持續推進鄉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是干群協商定產業;二是學用結合強培訓;三是創新形式助增收;四是政策傾斜保穩定。
4.“五個到村到戶到人”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產業規劃項目到村到戶到人;二是春耕物資配備到村到戶到人; 三是利益聯結機制到村到戶到人;四是產銷銜接機制到村到戶到人;五是專家技術服務團隊到村到戶到人。
5.遙感監測助力習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農業產業遙感影像,及時準確地掌握全縣范圍內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及分布情況,全面反映和驗證、核實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規模、分布和成效,為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產業結構大調整推進特色產業優勢大發展,強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6.掀起農村經濟“產業革命”新高潮.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著力發展山地高效農業,推動紅糧、麻羊、生豬、蔬菜、肉牛、家禽和林業后續產業全覆蓋,以雷厲風行的姿態掀起習水農村經濟“產業革命”的新高潮。
1.對結構調整的長期性、艱苦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部分鎮鄉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急于求成,缺乏長遠規劃,難以形成和把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長遠目標和重點。
2.結構調整亦步亦趨。由于缺乏深入的調查和正確的引導加上信息滯后,部分地區結構調整的趨同現象比較突出。
3.對中介服務重視不夠。產前服務明顯滯后;產中服務興起緩慢;產后服務相對滯后,已成為農民走向市場的主要障礙之一。
4.行政干預和強迫命令。不遵循市場規律,行政干預較多,低水平的“濫調”、數字上的“空調”和農民要求上的“強調”現象時有發生,不僅沒有使農民增收,反而造成損失。
5.對入世的壓力挑戰認識不足。農業從業人員多,經營規模小,農民運用新技術成果的動力和能力運用不足。
1.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趨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多樣化和優質化的需求。
2.依靠科技進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要充分依靠科技進步。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
3.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力度,通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來加快優勢農產品的發展。
4.用經濟手段調控和引導。正確處理政府引導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關系。要做好市場預測、技術輔導等服務,引導和支持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充分發揮各鄉鎮的優勢,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普及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結構,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宜農則農,宜旅則旅,促進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把握工作重點。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先行;二是堅持市場引導;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四是堅持品質第一;五是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自主權,用政策和市場信息引導農民自主調整農業結構。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要注意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一是結構調整與加強宏觀調控的關系。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一項政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作,要通過加強宏觀調控,引導各地干部克服困難,有所作為。二是結構調整與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的關系。立足習水縣實際,找準突破口,在3年內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必須緊緊圍繞“生態園區、精品園區、綠色基地”開展,以“品牌、無公害”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和效益提升,促進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三是結構調整與參與市場競爭的關系。要認真研究農業的比較優勢,對于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要通過改良品質、提高質量和深度加工等措施,提高市場競爭力;對于有比較優勢的新型產業產品,如有機紅糧、辣椒、肉牛、黔北麻羊等系列農產品,要大力發展,增加總量,拓寬市場。四是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系。堅持走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搞好龍頭企業建設:一是著力扶持生產經營性龍頭企業;二是要大力發展流通環節、服務環節的中介組織和批發市場。
3.當前農業結構調整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一是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搞活農產品流通。要通過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解決好農產品生產與市場脫節的問題,把市場需要和本地的優勢結合起來,注重發展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二是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通過優化布局和區域分工,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優勢、有規模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三是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人才培訓步伐。四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4.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一是農業信貸由支持農業向支持現代農業轉變。重點支持農產品加工、儲運保鮮、流通等多樣化的市場主體,支持無公害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優先支持農業企業在技術改造、市場營銷和環境保護方面的資金需要。二是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有償無償資金,扶貧開發項目中的財政資金及其他扶持資金等,按照適當集中,突出重點,扶優扶強、扶成長項目的原則,重點投入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用于以良種為主的重大科技推廣和新技術開發;用于優質產業基地建設;用于受沖擊較大的敏感性農產品、專用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于市場信息等體系建設。實現習水縣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三是農業產業布局要全域規劃,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層次分明,根據地形地貌特征,形成立體高效農業產業體系。要按照“符合資源條件、尊重市場規律,符合市場需求、尊重市場規則”來進行農業產業發展全域規劃;要全面探索,形成基地建設、土地流轉和市場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四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利益為中心,按照“一長兩短、長短結合、以短養長、以長補短”的思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充分結合本地實際發展壯大產業,切實解決群眾持續增收問題。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增收、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一項長期任務。習水縣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舉全縣之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革命性突破“三農”發展站在了新起點、開啟新征程,為鄉村振興凝聚起新合力、注入新動力,書寫習水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新篇章,把習水建成黔川渝結合部縣域旅居中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