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萍
(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貴州 息烽 551100)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引領經濟的發展熱潮。人們在工作之余通過各種活動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養,而紀念館既是人們了解過去的最直觀,最簡單的認知方式,在提升個人素質的同時也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
隨著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加快,信息化的應用于各行各業之中,經濟的迅速發展,民間資多充實,在各地相繼建立新的紀念館,對老的紀念館也實行了維修、改建,在紀念館建設維修的過程中,大量的使用了新時代科學技術進行紀念館保護。在紀念館的保護工作中,人為因素起著主導作用,通常紀念館在使用高科技防預技術之后,忽略人的重要作用,忽視對人的管理,使得紀念館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責任不明確,空崗、缺崗現象嚴重,一旦紀念館信息防預系統出現問題,紀念館就會出現脫離保護現象,一旦出現問題,損失不可估量。
首先,革命歷史紀念館是革命文化的實物載體和歷史見證,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進程中,形成了以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周恩來精神、淮海戰役精神等為突出代表的革命精神譜系,它們構成了內涵豐富的革命文化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和文化的傳承需要實物的見證。其次,革命歷史紀念館文物是有形的實物,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聽黨指揮、無私奉獻、不畏犧牲、艱苦奮斗的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革命歷史紀念館文物作為保護、繼承、弘揚革命文化的主要媒介和渠道,也是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最有力證物。革命歷史紀念館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力量源泉,承載著催人奮進的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革命文物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激發生機的營養劑,也是催生力量的正能量。它是歷史的,又是當代的;它是凝固的,又是生長的。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我們既要注重有形遺產的保護,又要注重蘊含其中的無形遺產的發掘與繼承,讓革命文物在新時代發揮更大作用。最后,革命歷史紀念館文物是中國道路形成的見證,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的重要場所。在中國道路探索和形成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民族民主革命實踐,留下了遍布全國的革命遺址遺跡。這些革命文物以鮮活的事實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例如,淮海戰役精神中蘊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凝聚人民力量的精神內涵,對于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與啟示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犯罪的手段也越來越具有隱蔽性與技術性,如何做好紀念館保護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力量。一是加強思想認識,由于紀念館保護的對促進地方經濟收益效果不明顯,地方政府對紀念館的歷史性、文化性以及藝術價值認識不足,導致紀念館保護資金困難。而實際上紀念館保護的作用,對社會的貢獻意義重大,不僅能有效的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更能體現紀念館保護是地方旅游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帶動地方經濟的有效途徑。二是加大紀念館保護資金投入,紀念館的文物都是極其珍貴的具有一定歷史性和不可再生的物品,保護難度大,必須加大紀念館保護資金的投入。因而,國家應從政策上支持紀念館保護工作,提供財力支持,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精神文明建設。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在紀念館保護的過程中,必須建立健全紀念館管理保護制度,尤其是紀念館的提取與交接制度,紀念館的提取必須根據紀念館管理相關制度進行,簽訂正式紀念館出庫依據,登記清楚名稱、編號、紀念館的年代、完整度以及歸還日期等各個細節,并且有相關部門負責人,紀念館領導簽字審批文件作為提取依據。交接雙方必須當面清點,檢查作好交接管理、保護工作,確保紀念館萬無一失。四是紀念館保護管理的現代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加強了對紀念館的管理與保護,充分發揮紀念館的價值,紀念館保護管理工作也正向人性化、全民化與智能化方向發展。因為紀念館保護管理要以人為本,紀念館的管理與保護在依賴于科技的同時,還離不開大量技術人員的支持,因此,紀念館保護不可忽視技術員的重要作用,是紀念館保護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紀念館保護是一項公益事業,要注重紀念館的公眾形象,紀念館保護的最終目的是惠及民眾,提高民眾的紀念館保護意識,形成全民參與保護社會氛圍,充分體現社會力量,使新時代下紀念館的紀念館保護管理呈全民化的方向發展。并且科學的進步與高科技的使用,使紀念館管理與保護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紀念館根據自身的需要,建立計算機網絡管理體系,實現紀念館保護的全面監控,提高紀念館管理與保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