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中國的舞獅文化源遠流長,按地域來劃分,以長江為界,可以把它分成兩個派別:長江以北的被稱為“北獅”,長江以南的被稱為“南獅”。雖然“南獅”是起源于“北獅”,但是因其經過當地人民群眾的創新改造,與當地的特色文化了融合,經過百年的時間,逐步發展成與“北獅”截然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舞獅系統和文化,自成一派。在“南獅”中,又以廣東的舞獅聲名最盛。廣東的舞獅的種類繁多,一般包括廣府舞獅,客家舞獅,潮汕舞獅,少數民族舞獅等這幾個大類,而最為我們熟知的“醒獅”便是屬于廣府舞獅中的一種,在佛山,廣州,東莞等粵語地區廣泛流行,并且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注;佛山原屬南海縣管轄)而關于廣東醒獅的起源至今流傳著不同的說法。有“扮故事”說。
這種說法認為佛山醒獅興起最早應在明代前朝前期的正統年間。據《佛山忠義志》記載“(八月)望日,諭祭靈應祠北帝,儀同春種?!`應祠前,紀綱里口,行者如海,立者如山,袖燈紗籠,沿途交映,直盡三鼓乃罷。相傳黃蕭養寇佛山時,守者令各里雜扮故事,徹夜金鼓震天,賊疑不敢急攻,俄竟遁去,蓋兵智也,后因踵之為美事,不可復禁云。”這里談到了佛山“扮故事”的由來:明代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漁民出身的起義領袖黃蕭養越獄率卒眾在南??h造反,并圍攻佛山。佛山官府下令各里扮故事,以震天的響的鑼鼓嚇退義軍,從此扮故事的傳統就流傳下來。而這里所說的“扮故事”主要指敲鑼打鼓和舞獅在內的民間迎神賽會游藝,由于是人裝扮成獅、象、魚、龍等,又有一定的情節,故曰“扮故事”。[1]
有驅獸說。這個民間傳說認為:古時佛山出現過一頭怪獸,年年歲末就出來糟蹋莊稼,戕害人畜。鄉民為避其害,就用竹篾扎架,彩繪成許多頭假獅子,當怪獸出現時,就鑼鼓齊鳴,舞動假獅,怪獸見后驚恐而遁。從此,鄉民相信獅子有驅邪鎮惡之功,便于每年春節敲鑼打鼓,扎獅演舞……此俗流傳至今。[2]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版本的傳說和一些專家學者的看法,就不再這里一一列舉。
在廣東省內,很多村落都是自然村,這些自然村都是由村民經過長時間在自然環境中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在古代中國,由于農耕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國古人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再加上在古代農業社會里土地對人民的重要性,一戶人家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以后,如果沒有天災人禍,那么他們將會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繁衍后代,他們的后代也大多是沿著祖先們的生命軌跡,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生活勞作,開枝散葉。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一戶小小的人家逐漸演變成一個村落,而這個村落則是由一個龐大的具有血緣關系的同姓親族構成。因此,許多的自然村落都是由一個人口數量較大的,同屬于同一個先祖的同姓宗族組成,也有些是由兩個或是兩個以上的同姓宗族共同組成。在廣東,雖然經過幾百年來的發展,這種以同姓大宗族或幾個不同姓但淵源深厚的小宗族為單位構成的自然村保存得比較完好,所以這種鄉村宗族文化也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最好的體現就是基本上每個自然村村落都建有或是保存著一座供奉祖先的宗祠(廣東稱作祠堂)。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人們習慣在一些重要的農業時節或者是重大節日以宗族為單位舉行祭祀活動,迎神慶典以求神靈保佑,而且在這些節慶中,人們通常都會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而在古代中國,獅子被看作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因此被尊為瑞獸,圣獸,人們相信它可以驅邪鎮妖,保佑生活平安,還具有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祥寧的美好寓意。
在2019年3月31日,筆者與調研小組成員一行三人前往佛山市祖廟進行實地調研,近距離地觀賞了一場原汁原味的廣東醒獅表演后發現,廣東鄉村醒獅造型古樸自然,靈動精巧,形神兼備:窄而寬的額頭上長了一根威武的獨角,塌而大的鼻子,寬而方的大嘴,時隱時現的獅牙,獅臉上斑駁復雜的花紋,最惟妙惟肖的莫過于隨著舞動可以轉動的獅眼,炯炯有神的大眼賦予了醒獅的生命力,隨著表演的不同階段,有時可以從眼睛里看到雄獅不可侵犯的威嚴,有時眼睛又流露出萌態,盡得真獅的神韻,除了造型逼真生動,廣東鄉村醒獅表演還有極高的觀賞性。廣東鄉村醒獅將武術,舞蹈,音樂三者融為一體,創造了獨特的舞步和動作套路,從“睜眼”、“洗須”、“抖毛”到“采青”等一系列動作詮釋了起、承、轉、合的整個過程,故事性極強,十分富有戲劇張力,再加上激昂振奮,震懾人心,節奏感極強的鼓聲和鑼聲,有一種激蕩人心的力量。在表演的過程中,每當出現一些高難度的驚險動作,圍觀人群就會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的吸氣聲,隨之而來的是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現場營造出一種極為喜慶熱鬧的歡樂氛圍。在百年之后,廣東鄉村醒獅依舊能夠驚艷我們的雙眼。那么,不難推測,在當時生產力落后,娛樂方式單一的廣東鄉村,廣東鄉村醒獅表演帶給村民們多么大的震撼和視覺享受,廣東鄉村醒獅能夠成為廣東鄉村宗族舉行生活性儀式和祭祀慶典活動的“??汀薄?/p>
在古代中國,受到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宗族與個人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如果是宗族中的嫡系一脈或者說是家境比較好的子弟要舉辦大喜事時,比如說做壽、娶嫁、考上功名……都會大擺宴席,邀請全村的族親參加,這個時候由于廣東鄉村醒獅豐富生動,活靈活現的表演形式使它不僅能夠出現在嚴肅的祭祀儀式和迎神慶典當中,還在發展中還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于是,在這種喜慶的場合,也會邀請鄉村醒獅前來助興。
由于廣東鄉村醒獅可塑性強,使它可以滿足古代鄉村宗族生活中多種場合的需要,在古代廣東鄉村宗族的族人們的心中,如要舉行宗族祭祀、迎神慶典,節日慶賀等活動,邀請醒獅隊伍來進行表演都已經演變成一種在廣東族親中約定俗成并且代代相傳的傳統。因此,對于古代的廣東鄉村宗族來說,廣東鄉村醒獅文化對于維護宗族內部的團結和增加宗族族親間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幫助,但還是主要依靠強大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家族觀念的支持和維護。那么,廣東醒獅文化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在于:第一是安撫民心,給予族人們精神上的力量。古人認為表演醒獅是可以驅邪鎮惡,祈福納吉。雖然斯人已逝,但是這種觀念卻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至今依舊影響著當代人對廣東鄉村醒獅表演的看法。在進行第二次實地調研時接受我們采訪的封開縣南豐鎮的吳先生是這樣說的:“舞獅子是我們村里的一種風俗習慣,特別是在新年和元宵節,是最熱鬧的活動,給人們帶來喜慶吉祥。而且人們相信新年請人在家門口表演獅子能夠帶來運氣和旺氣,帶來一整年風調雨順。雖然現在很少看這種表演了,但是,每次聽到醒獅表演的音樂,仍覺得心情激動,想著是有喜事的發生,這也會讓我的心情變好?!绷硪晃唤邮芪覀儾稍L的來自化州市謝白村的陳觀康先生是這樣說的:“我覺得醒獅表演的寓意主要是希望來年的日子可以紅紅火火,特別是在除夕之后的幾天,村里的人都會有一個獅隊挨家挨戶的采青,大家都很希望舞獅的人可以很生猛很威武地采自己家的青,大家都會包一個比較大的紅包,希望來年可以順順利利,賺更多的錢。我覺得舞獅給人的心理暗示主要是希望大家都可以像舞獅一樣朝氣蓬勃吧,給人一種很舒服很明亮的感覺。”
從今人對于醒獅表演的態度中也可以一窺古代人對于其的看法。從現代的角度看,古代宗族在重大節日進行醒獅表演,就是對村民們進行心理暗示,幫助他們消除煩惱,樹立他們對于未來生活的期盼,鼓勵他們積極地生活生產。這樣子,既調動了村民們勞動的積極性,維護了村里農業的繁榮發展,又達到了減少矛盾,保障村子里和宗族內部的和諧的作用。第二是豐富了祭祀儀式、慶典節日的內容,增加了可觀賞性和美好的寓意。第三在古代醒獅表演其實也是一個鄉村宗族勢力、財富、地位的體現,也是古代鄉村宗族間相互攀比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古代,有不少的鄉村大族都會擁有屬于自己本族的鄉村醒獅隊伍。
廣東鄉村醒獅文化有利于增強現代廣東鄉村宗族內部人員的凝聚力和心理認同感,保護廣東鄉村宗族形態。在現代中國,廣東鄉村宗族面臨著關乎自身生死存亡問題的巨大挑戰。一方面,快速前進的歷史巨輪早已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封建宗法制度碾壓成了歷史的塵埃,這也就意味著現代廣東鄉村宗族同時失去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現代經濟的發展給廣東鄉村宗族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沖擊。首先是由于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城鄉之間的發展越來越不平衡,差距也越來越大。很多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鄉村里的村民們,特別是一些青壯年勞動力為了謀生和追求更好的生活,紛紛背井離鄉,到城市尋找機會。再加上交通設施的完善,導致了人口的流動性大幅度地上漲,這就導致了維持了上千年的自然村落基本上封閉的發展模式被打破,極大地削弱了鄉村宗族間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形成的網絡在增加鄉村宗族內部凝聚力的力量。再者,農耕經濟時代早已成為了“過去式”,在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普通人獲得了成功,通常大部分都是個人奮斗的結果,鄉村宗族的力量在這些時代似乎“失靈”了。這樣一來,鄉村宗族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會逐漸下降,而且人們在客觀現實世界對宗族力量的依賴減弱,同時導致了他們心理對于宗族的依賴性的減弱,很多人的宗族觀念就逐漸淡漠。這一切,最終都會演變成一個問題:鄉村宗族結構開始解體,優秀的鄉村宗族文化面臨失傳。而在這種情況下,廣東鄉村醒獅文化在維護鄉村宗族團結,增加凝聚力方面中擔任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對于那些從小在鄉村長大,長大成年后長期在城市打拼的廣東人們來說,廣東鄉村醒獅及其文化一定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隨著時間的流逝,廣東鄉村醒獅及其文化會變成他們對于家鄉為數不多的清晰鮮活的記憶。因此,在現代,廣東鄉村醒獅文化被賦予了一種新的價值——喚起鄉愁。在廣東,宗族內如果有重大的喜事節慶典禮要邀請醒獅表演的傳統流傳至今,在春節或者重大節慶日、重修祠堂、族譜等重要的日子和場合,盡管是在外打拼的人也會回到鄉村里,重新聚集在祠堂里,這個時候,一場鑼鼓喧天,熱鬧喜慶的鄉村醒獅表演會在一瞬間把常年在外打拼的族親的記憶拉回童年時在村里面度過的種種回憶,一種存在于血脈之中的對于血緣關系的天然的親近感被喚醒,彌補了族親之間,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導致的疏遠或者是貧富差距拉開的心理上的距離,族親們之間的感情開始回溫。來自肇慶市德慶縣的戴淑貞女士接受采訪時說:“舞獅會大大增強宗族凝聚力?,F在村里人大多平時也在城市打工,見面的時間不多。但每年過年過節時大家一起舞獅,增進了感情的交流,氣氛其樂融融,會令大家保持親近,保持同鄉、同宗族的歸屬感,不會變得生疏?!眮碜曰菔兄x白村的陳觀康先生是這樣說的:“舞獅本來就是一個團隊活動,其實舞獅跟敲鑼打鼓是肯定分不開的,大家都有練一段時間才會協調,在練的過程中就自然會形成有凝聚力的團隊。而且一般重大節日的時候,一般家里有后生仔(年輕人)的話,都會在獅隊里,可以幫幫忙。自己家人也會為這個感到驕傲。而且當敲鑼打鼓聲伴隨舞獅一起來的話,大家心里都會有一種自豪感,我覺得這個是一種天然的情感。像在我們這里,除了過年有舞獅,在年例,小年例都會有舞獅,小年例的時候,大家都集中起來在一個地方拜神,后生仔會扛著神像,舞著獅圍著祭品走好多圈。大家在這個時候都會覺得這個場面是很壯觀的,大家都為這個感到驕傲,很多別的村的人都會過來湊熱鬧看的。這時候大家鄰里鄉親都會很團結和諧,平時因為什么小事情都點矛盾的話,在這是可以說是一笑泯恩仇的。大家在大場面面前,都不會把這些小事放在心里?!?/p>
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會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歸屬感,而且這種對于血緣關系的天然的親近感,在這些常年在外打拼的族親們看到自己的宗族呈現出一片興旺的景象時,會促使他們生出認同感和自豪感。而這些,不僅有利于增加鄉村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對于宗族內部人員關系變得和諧融洽也有一定的作用。這些對于鄉村宗族的發展也有不少的幫助,比如說社會上有很多取得成就的企業家都會選擇幫助自己的家鄉發展,帶領著家鄉的親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此一來,鄉村宗族關系在個人的發展中起到了一種新的作用,鄉村宗族自然又被人們重新重視起來。近年來興起的宗親聯誼會,重修族譜和祠堂等都是可以證明。
通過對于不同時期廣東鄉村醒獅文化在廣東鄉村宗族里的價值的探究,筆者發現,廣東鄉村醒獅文化并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失去了它本身的價值,相反經過時間的沉淀,它在廣東鄉村宗族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這就可以證明,廣東鄉村醒獅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所蘊藏的價值也許會超出人們對于它的預期。筆者僅從一個角度去探討是遠遠不夠的,想要挖掘出廣東鄉村醒獅文化更深層的價值,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