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慕歡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中心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0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的需要。這意味著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進入了主流教育視野。
“學習品質”是指個體在學習中形成并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影響學習效果的穩定的心理傾向或個人特征。它不是指學習者所要獲得的具體學科或發展領域的知識、技能,而是指學習者以怎樣的態度、方式及效率去獲得具體學科或發展領域的知識、技能。幼兒的學習品質包括堅持性、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反思能力、好奇心、主動性與合作性。在學習過程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教師應該通過有效的師幼互動策略,激發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不斷完善幼兒的學習品質,促進幼兒形成有效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需要激發興趣才能真正地進入學習狀態。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首先要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在學習時興致高昂、興味盎然,自然能夠注意集中、神情專注、活動持久。
積極的學習態度必然與人的基本需要的被滿足情況有關。在學習過程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只有當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以后,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應力求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關心愛護每一個幼兒,尊重他們的人格,為他們提供各種探索和發展自我的機會與條件;多與幼兒進行積極、平等的交流與行為往來,相互問候、表達情感體驗、共同游戲以及幼兒向教師主動發表見解等。
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意識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自己是否能成功的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推測和判斷。自我效能感左右著幼兒對當下活動的興趣、選擇、表現和感受。而最初的自我效能感來自于幼兒“因果效應”的理解。如果幼兒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自我效能感就會高,反之如果歸于自己能力不夠,如我很笨、我不聰明、我不行,那么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然就低,長此以往就會缺乏自信。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在幼兒園一日生活里,創設寬松、自由、豐富的活動環境,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讓幼兒自主的選擇,主動的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提出幼兒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欲望,培養探究能力,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應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單純是知識的呈現者,而需要就學習內容設計出有思考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幼兒通過持續的概括、分析、推論、假設檢驗等思維活動來建構起與此相關的知識。②在教學過程中將幼兒的學習策略納為教育目標,幫助幼兒逐漸內化自己的學習能力。
1.優化師幼互動策略,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
“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動。”通過有效的師幼互動優化集體教學活動,使教師的“教”更有意義,孩子的“學”更有價值。
2.培養幼兒問題意識,獲得學習方法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這句話深刻地說明了質疑的重要性。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教師要積極鼓勵孩子質疑。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教師應認真對待,幫助幼兒形成科學的態度。教師還要善于提供多種獲取答案的渠道和方法,和孩子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可以使幼兒逐步獲得獨立學習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師生間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
遷移對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應用有效的遷移,幼兒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得更快、更好,并在適當的情境中主動、準確地應用原有的經驗,防止原有經驗的惰性化。因此,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幼兒,對幼兒的原有經驗——現有水平——最近發展區要做到心中有數,明確教學的起點,使活動富有適當的挑戰性,讓幼兒“跳一跳,夠得著”,利用舊經驗,遷移新經驗,新舊知識有機聯系,使學習變得快樂而有意義。
總之,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幼兒、基于教材,將多種積極有效的互動策略融入活動中,通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觸動幼兒的學習動機,提升幼兒的學習態度、策略和能力等各方面,真正把著眼點落實在發展幼兒的學習品質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