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會
(山東省汶上縣第四實驗小學小樓校區,山東 濟寧 272500)
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怕作文的難題似乎總難以解決,面對作文題目總是無話可話。為了完成作文,他們就絞盡腦汁寫大話、空話、套話,甚至把自己讀過的文章稍加“整容”便搬到自己本子上。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總是在埋怨學生不會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是的,作文是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思想認識等方面的再現,同時也是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文學才能的展示,是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創新能力、想象力等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所以,我認為應該有意識地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作文教學,心中感慨頗多。
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來到世界上時,他們都各具潛能,而成長中豐富的生活經歷,經過生命主體的參與,按說他們會越來越具有個性。但是,這樣的生活實例并非如此,面對黑板上的一個圓圈,幼兒園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門,極其富有想象力,而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們的答案,卻隨著學歷的增高而想象力遞減,是什么禁錮了他們的思維?是缺乏個性的教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關鍵在教師,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前提。審視以往的作文教學,很多時候是我們教師不當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扼殺了學生的個性。
1.作文命題缺乏個性。長期以來,作文題,我們習慣于教師命題,以一個題目要求所有的學生。例如:作文題《我喜愛的小動物》,看似從生活中來,但面對這個題目,喜歡小動物的同學當然有話可說,而不喜歡小動物的同學就被難住了。因為他們從未仔細觀察過小動物,即使借助其它“途徑”寫出了小動物的一些特點,但喜愛之情卻難以表述。但為了扣題,只好硬著頭皮寫出喜愛小動物的套話、空話、假話……作文時沒有寫作的欲望,怎能寫出具有個性特點的文章呢?
2.作文指導缺乏個性。過去,老師的指導從自己的理解、認識出發,從選材、立意,甚而結構、方法都詳盡而周全,惟恐學生不會寫,并且提出若干要求,如選材要精,立意要高等等,然而這種指導,常篇篇如此,題題一樣,都成了學生心中熟知的“條條柜柜”。這樣缺乏個性的作文輔導實際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們面對作文題,全無心中的真實感受,于是他們把有關的材料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整,直到符合老師在作文指導中提出的各種要求為止,而這種符合老師要求的作文怎么能不千篇一律呢?一次作文課,我指導學生寫《 的媽媽》。從題目看,可供學生發揮的余地很大,可是由于詳盡而缺乏個性的指導,致使學生的作文中媽媽幾乎完全一樣。不是背著高燒的孩子去醫院,就是剛到家接到單位的電話又出門,或者就是夜深了還在燈下工作……我問他們,你們的媽媽真是這樣嗎?他們脫口而出:“哪有的事,全是瞎編的!”試想,學生沒有寫真事,又怎能述真情?沒有真情的文章又怎么會顯現出富于個性的生命力?
3.作文評語缺乏個性。提到作文評語我們馬上就會想到:語句通順、段落分明、中心明確、書寫認真等一大堆套話。學生滿懷熱情地交上作文本,多希望看到老師的評語呀,可等到的卻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評語,這怎能激發他們寫作的欲望?我們班一位女同學在作文中披露了自己對一位男生的好感。我看到后,想:她一定希望老師的評語,除了寫文的指導外,也告訴她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感,于是我以朋友談話的口吻,談了我的看法。當看到我的這個推心置腹的評語時,她收獲的就不僅僅是寫作技能的提高,而是心與心的交流,她下回還會在作文中傾吐真情。可現實中,很多老師面對這樣一涉及敏感話題的文章,不是避而不讀就是一棍子打死。評語不是空話、套話,就是嚴歷的指斥,這樣的評語怎能激發孩子們的寫作欲望?他們又怎能在文中抒真情呢?
我曾有幸聆聽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等老師的講課,他們以其獨具個人魅力的教學方式感染著學生。在他們的課上,學生思維敏捷,學習積極性高漲。究其原因,是老師的教學中沒有模式,沒有框架,充分顯示了教師的教學個性,學生們在老師富有個性的教學中也被激發出了自己的個性和學習需要,于是他們學得更主動、更快樂、更有收獲。
我在教學課堂中,深感教師個性化的作文教學是學生個性化寫作的向導。這之中,首先要注重學生個性的激發,提供張揚個性的“舞臺”,在寫作教學中,尊重孩子們的興趣,鼓勵他們寫出自己心中所想、眼中所見、耳中所聽,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開放的寫作空間。其次,我們要引導學生用心感悟生活。告訴他們:生活處處皆文章。學生用自己的視角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并能用心感悟,從凡人凡事中感悟生活的真諦,從凡景凡物中領略自然的風采。最后,我們的作文評議應民主。在作文評議時,可采用大家評議加老師評議的辦法,即一篇作文先由學生點評,小組點評后,再由教師點評,這樣可改變過去老師以自己的喜愛定性的做法。在作文的評語上,要用商榷、希望的語氣,要有針對性,既能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又能切中要害,指出文章中存在的問題。
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以自己的個性化教學為孩子們提供張揚個性的舞臺,孩子們就會用手中的筆描繪出他們心中的世界,那之中將有成人世界無可比擬的真純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