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賓,鄧 三,黃時祥,劉安昌*
(1.山東康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博興 256500;2.武漢工程大學化學與制藥學院,武漢 430074)
腈吡螨酯(cyenopyrafen)試驗代號為NC-512,商品名稱為Starmite(Nissan),是2009年由日產化學公司研制的新型吡唑類殺螨劑,同年在日本和韓國獲得登記,與現有殺蟲劑無交互抗性。腈吡螨酯可有效控制柑橘樹、茶樹、蔬菜上的多種害螨。室內對朱砂葉螨毒力測定結果表明,腈吡螨酯具有較高的殺螨活性,且殺螨活性高于其Z式異構體。腈吡螨酯對柑橘樹、蘋果樹、梨樹、茶樹、玫瑰、葡萄、草莓、辣椒、西瓜等作物上的各類害螨、食心蟲等均具有良好的活性,市場潛力較大[1-2]。
腈吡螨酯的合成工藝路線主要是由1,3,4-三甲基-吡唑-5-甲酸乙酯(中間體6)與4-叔丁基苯乙腈反應得到2-(4-叔丁基苯基)-3-羥基-3-(1,3,4-三甲基-1H-吡唑-5-基)丙烯腈(中間體10),再與2,2-二甲基丙酰氯反應得到腈吡螨酯原藥[3-4],合成路線如圖1所示。
中間體6的合成主要有以下兩條合成路線[5-7]。路線1:以草酸二乙酯為原料,在甲醇鈉的作用下,與丙酮縮合,然后與水合肼環化得到3-甲基吡唑-5-甲酸乙酯,再和硫酸二甲酯進行甲基化,得到1,3-二甲基-吡唑-5-甲酸乙酯,然后與多聚甲醛進行氯甲基化,最后在金屬鈀(Pd)的作用下,氫化得到中間體6(圖2)。該合成路線較長,需要用鈀催化,且反應需要在高壓下進行,收率較低。
路線2:2-溴乙酸乙酯與甲基肼反應,得到2-(1-甲基腈)乙酸乙酯(中間體7),然后與丁二酮縮合、環化,反應得到中間體6。該合成路線短,原料易得,工藝相對簡單,收率較高(圖3)。因此,選擇路線2進行實驗。

圖1 腈吡螨酯的合成路線

圖2 中間體6的合成路線1

圖3 中間體6的合成路線2
2-溴乙酸乙酯(化學純),武漢格奧化學技術有限公司;甲基肼(化學純),成都化夏化學試劑有限公司;4-叔丁基苯乙腈(工業品),濮陽市銀太源實業有限公司;2,3-二甲基丙酰氯(化學純),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WRS-1B型微機熔點儀,上海申光儀器儀表有限公司;Varian INOVA-300核磁共振波譜儀,美國Varian公司;ZF-20D暗箱式紫外分析儀,鞏義市科瑞儀器有限公司。
1.2.1 中間體7的合成
在裝有攪拌器、溫度計和回流冷凝管的500 mL四口反應瓶中加入2-溴乙酸乙酯83.5 g(0.5 mol)、三乙胺60.6 g(0.6 mol)和200 mL甲苯,加熱至50~60℃,然后滴加40%的甲基肼69 g(0.6 mol),滴加時間約1.5 h。滴加完畢后,在此溫度下,繼續反應5 h。冷卻,加入100 mL水,分出有機相,然后水洗、濃縮,得淡黃色油狀物51.4 g(中間體7)。收率為78%,參考文獻[7]中的收率為77%。
1.2.2 中間體8的合成
在裝有攪拌器、溫度計和回流冷凝管的500 mL四口反應瓶中加入無水乙醇200 mL、乙酸10 mL和2-(1-甲基肼基)乙酸乙酯66.0 g(0.5 mol),冷卻至10℃,然后滴加含有47.3 g(0.55 mol)2,3-丁酮的100 mL乙醇溶液,室溫攪拌4 h。蒸出乙醇,加入100 mL甲苯,有機層用50 mL水洗2次,濃縮得90.0 g中間體8,收率為90%,文獻[7]中的收率為73%。
1.2.3 中間體6的合成
在裝有攪拌器、溫度計和回流冷凝管的500 mL四口反應瓶中加入60.0 g(0.3 mol)2-[1-甲基-2-(1-甲基-2-氧代亞丙基)肼基]-乙酸乙酯,乙醇300 mL和41.4 g(0.3 mol)碳酸鈉,加熱回流4 h。減壓回收乙醇,加入100 mL水,水層用正己烷萃取2次,合并有機相,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無水硫酸鎂干燥,濃縮,殘液減壓蒸餾,120~124℃、266 Pa條件下收集餾分,得41.0 g中間體6。收率為75%。參考文獻[7]中的收率為56%。
1.2.4 中間體10的合成
向裝有攪拌機械、冷凝管、恒壓滴液漏斗的500 mL四口燒瓶中加入91 g(0.5 mol)1,3,4-三甲基吡唑-5-甲酸乙酯、95.1 g(0.55 mol)4-叔丁基苯乙腈和200 mL甲苯,加熱回流帶水1 h,然后滴加106 g(0.57 mol)28%甲醇鈉甲醇溶液,滴完后回流繼續反應10 h。反應結束后,冷卻,加入150 mL水,分出有機相。水相用少量甲苯萃取,合并有機相,水洗、濃縮,得棕色固體,粗品用正己烷重結晶,得白色固體137 g(中間體10),收率為88.7%。參考文獻[8]中的收率為84.5%。
1.2.5 腈吡螨酯的合成
向裝有溫度計、恒壓滴液漏斗、攪拌機械的500 mL四口反應瓶中加入61.8 g(0.2 mol)2-(4-叔丁基苯基)-3-羥基-3-(1,3,4-三甲基-1H-吡唑-5-基)丙烯腈、300 mL二氯甲烷,攪拌冷卻至0~5℃,然后加入24.4 g(0.24 mol)三乙胺,滴加25.2 g(0.21 mol)2,2-二甲基丙酰氯,滴完后升至室溫繼續反應15 h后停止反應,加入200 mL水分層。水層用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機層,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然后水洗、濃縮,殘余物用正己烷重結晶,得到類白色粉末狀固體73.1 g(腈吡螨酯),收率為93%,熔點為106~108℃,參考文獻[8]中的熔點為110℃。
1H NMR(CDCl3)δ:1.15(s,9H,C(CH3)3),1.30(s,9H,C(CH3)3),2.18(s,3H,CH3),2.23(s,3H,CH3),3.90(s,3H,NCH3),7.40-7.50(m,4H,ph-H)。
以2-溴乙酸乙酯為起始原料,與甲基肼反應得到2-(1-甲基肼基)乙酸乙酯,然后與2,3-丁二酮縮合、環化得到1,3,4-三甲基-吡唑-5-甲酸乙酯。該工藝與文獻報道的另一合成路線相比,工藝簡單,操作方便,避免了使用成本較高的鈀催化加氫化的高壓反應。
在甲醇鈉的作用下,4-叔丁基苯乙腈與1,3,4-三甲基-吡唑-5-甲酸乙酯反應生成2-(4-叔丁基苯基)-3-羥基-3-(1,3,4-三甲基-1H-吡唑-5-基)丙烯腈,然后在三乙胺作用下與2,2-二甲基丙酰氯反應,得到目的產物腈吡螨酯,總收率在43.3%以上,適合工業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