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華
(甘肅省民勤縣東壩鎮完全小學,甘肅 民勤 733300)
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它順應了素質教育的需要,尤其是適合新課改形勢下的英語課堂教學的需要。它為學生提供了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氛圍,讓學生充分分享各種教育資源,有更多的機會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時間與教師交往、溝通,得到個別化的教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開展小班化教學,實現個性化教育,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開發,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想要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課堂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多聽、多讀、多說、多練。不要像傳統教學中只是教師單一地教授,這樣,不能確保學生學以致用。因此,要在課堂教學中多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多聽、多練,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但是如果班級學生太多,教師就不能更好地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也很難做到一堂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有實踐機會。小班化英語教學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彌補其中不足,教師可以全面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實踐機會也會更多。
小班化英語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在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具有其獨特優勢。
在小班化英語教學中,由于學生人數減少,他們的實踐機會也就增多了,學習條件也得到了改善。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合作能力。這樣,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也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英語思維,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在小班化英語教學過程中,有利于教師了解每個學生情況,發現每個學生的優勢,以便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優勢,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小班化教學更為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更加關注教學細節的設計和教學環境的布置,這需要教師的愛心、耐心、細心和用心。很多情況下學生都希望有展現自己的機會,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舞臺,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引導、耐心輔導學生,以各種形式鼓勵學生學習英語,同時要不斷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充滿自信,自由發揮。
由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很多小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對教師的依賴心理,不能自主學習。他們雖然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記錄的筆記也比較詳細,但是在考試的時候成績卻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沒有針對性,也沒有及時復習。對此,教師在上課時先讓學生自學,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會遇到不懂的問題,聽課時就能有針對性,學完后要讓學生及時復習,鞏固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英語學習困難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被教師稱為后進生,正是由于這些后進生的存在,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小學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都很重視對后進生的轉化,如何提升這些后進生的學習能力,將是小班化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
教師要明確后進生也是有自尊心和進取心的,他們成績差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公正地看待后進生,多鼓勵他們,使他們樹立起自信心,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
傳統的大班英語課堂,幾乎是不談什么層次,大家是“平等”的,一樣聽課,聽一樣的課,課后做一樣的作業,這樣的教學導致聽不懂還是聽不懂,作業做不上就空白,要么就抄,時間一長就必然兩極分化,如此教育必然跟不上時代要求。 其實,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班集體都存在著個性上的差異,每個班級都有好學生,也有學困生。因此分層教學實際上就是體現了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它要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分級教學,分散教學,注重對以前知識的復習與聯系,使差生可以在課堂中和課堂外得到更多的關注,而且對優生還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課堂上可以讓讓差生多發言,多站起來表現自己,老師也要適當的進行鼓勵。對于優秀生,我們縣里今年不是都在提倡學生進行模仿秀嗎,我們就可以把一部分的優生找出來,布置給他們任務,讓他們在課外進行英語模仿秀的練習。這樣不僅可以增進他們彼此間的學習交流,還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英語口語能力。或者高年級的學生,還可以布置一些課外寫作,讓他們用所學的短語和詞匯寫下不同情境下的感受,這樣不僅可以對所學的單詞短語進行鞏固,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
總之,通過對英語小班化教學的認識和探索,可知,小班化教學符合《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開放、和諧、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多一份愛心、多一份關懷、多一份幫助”,用我們的耐心、愛心、恒心促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為祖國的明天培養出更多具有高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