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珂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9)
前言:《植物檢疫學》作為植物檢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由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雜草學、植物化學保護等學科演化而來的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植物檢疫學教學涉及內容較多,包括植物檢疫法規、有害生物風險分析、除害處理、危險性病原生物、危險性害蟲、危險性雜草等。如何使學生系統的理解和掌握植物檢疫學相關基礎知識,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教學問題。為此,根據學科發展趨勢和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著重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探索。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到目前為止,為植物學專業開設的植物檢疫學沒有專業教材,但是通過對比選擇了南京農業大學許志剛教授主編的(植物檢疫學)作為課程的主要教材,此教材較能反應當前學科發展。不過畢竟此書是2003年撰寫并出版,加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之迅速,新的科研成果不斷出現。所以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除了教授此教材內容以外,還需不斷的查閱植物檢疫、昆蟲學報等期刊雜志和登陸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各地的進出口檢驗檢疫局的官方網站,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前沿和法律法規的變動情況。由于植物學專業與植物保護專業的專業基礎知識相差很遠,此專業學生缺乏植物病理學與昆蟲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因此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添加(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充分的理解所講授的內容。
植物檢疫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國際貿易一體化、網絡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國內外有關植物檢疫方面的法規協定、危險性有害生物名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技術、有害生物鑒定技術等不斷更新,這些更新和變化對植物檢疫學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選用了南京農業大學徐志剛教授主編的《植物檢疫學》(第3版)作為該課程的主要參考書。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教材內容以外,在講授不同章節的內容時,插入與之相關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不斷更新國內外新疫情、融入新的檢側手段,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及時了解該領域的一些前沿知識。同時,向學生推薦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優秀書籍,如《潛在的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圖鑒》《植物檢疫害蟲彩色圖譜》等,以及優秀的學術期刊,如《植物檢疫》《植物病理學報》《昆蟲學報》等。除此之外,推薦一些與植物檢疫相關的網站,如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網頁,及各地進出口檢驗檢疫局的官方網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植物檢疫學中檢疫性有害生物的類別主要涉及植物疫性病原生物、檢疫性害蟲及檢疫性雜草。檢驗的主要依據是危險性植物病原生物、危險性害蟲及危險性雜草的識別特征和危害特點。在多媒體教學中,力求將最直觀的教學視頻、最典型的病害照片,以及最新的研究進展,展現給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具體的案例和檢疫性病蟲草相關的視頻和大量的照片,來描述外來生物入侵對各國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引導學生認識問題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結合實物標本、多媒體課件等,將檢疫性有害生物的識別特征在課堂上展現,讓學生能夠對抽象的形態特征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在植物檢疫學的講授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充分展示危險性病、蟲、草的識別特征,以及播放一些與植物檢疫相關的新聞報道和紀錄片,激發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然而植物檢疫學這門課程內容覆蓋面廣,知識點多,且容易混淆,如何使學生在專業的學習中,能夠印象深刻、樂于接受、聽而不厭,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深入思考的問題。教師語言技巧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課堂教學要精心設計外,教師要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激發學生對專業課程的熱情和興趣,并用生動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運用引入式、總結式、介紹式、類比式、詞根式、順口溜式、擬人表達式等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檢疫性有害生物小麥矮化腥黑穗病菌Tileltaicontroversa時,將該病害的癥狀特點總結為“病株特矮,分粟特多,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魚腥臭味”,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植物檢疫學教學中對語言技巧的運用,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學成,需要教師加深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地積累經驗,提高教學水平,達到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寓教于樂的教學境界,從而讓學生享受課堂,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結論:綜上所述,目前,通過教師對植物檢疫學理論及實踐教學的不斷探索與實踐,本課程已經形成一種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并反映良好的教學方式,通過以上方式的教學,學生普遍反映對植物檢疫學課程學習有興趣,寓教于樂,發揮了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使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