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文杰 韓佳悅
(安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道德,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的功能:一、認識功能,指教導人們認識自己,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規范自己的行為;二、調節功能,指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形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個人與社會關系和諧;三、教育功能,指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四、評價功能,指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五、平衡功能,指要求人們調節自身行為,平衡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傳統道德包括禮、義、仁、愛、善、美等內容,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道德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可以滲透到人的靈魂深處,化為民族的血肉、鑄造偉大的民族精神。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薄安耪?,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中國優秀傳統道德代代相傳,源遠流長。當今社會,國學正在席卷全球,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對國學的提倡貫穿于各種大眾媒體,如“詩詞大會”、“經典傳唱”,優美并鼓舞人心;又如“漢字聽寫大會”、“一站到底”,精彩且智慧充盈。這些電視節目,把中國人推向了學習國學的新高潮。
國學熱不僅體現在吟詩誦賦上,而且體現在現代人對于中國傳統思想的熱愛上,中國傳統道德讓中國人更加自信。中國道德,傳根溯源,來自甲骨文。
甲骨文出土于安陽殷墟,是我國殷商時期的文字,因為它是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故稱為“甲骨文”。目前發現的甲骨片約有15萬片,其中包含甲骨文字4000多個,到目前為止能夠被識別的甲骨文字約1600個。殷商時代,由于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大事必先占卜,比如狩獵、農耕、打魚、生育、天氣、戰爭、祭祀等,都是古人特別重視的事情。他們會把占卜的經過和結果記錄到甲骨片上。甲骨千年不腐,甲骨文展示給我們一個豐富多彩的三千年前人類生活的全景。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一個檔案庫,展示給人們殷人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傳遞著中華文明和中國道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古埃及的圣書文、古美索不達尼亞的鍥形文字和中國的漢字,只有漢字一直使用到現在,所以中華文明代代相傳,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流傳至今。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殷墟出土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在甲骨文中都大量使用,每一個甲骨文字都是一個中國故事,傳遞中中國道德、中國審美、中國意志,流淌著中國血液,中國優秀傳統到的很多來自于此。
大學生是身心發展的成長和走向成熟期,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在此階段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教育至關重要。用甲骨文講述中國道德故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言行,并為中國智慧而自豪,產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為了傳承中國道德,可以在大學中開設選修課學習甲骨文,也可以用甲骨文開展傳統文化特色校建設,環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