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菲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和普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甚至思想觀念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領域在方式和理念上也發生巨大變化,通過網絡平臺學習已成為人們學習的一種常見方式。微信作為一個在大學生中有著廣泛應用的社交平臺,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微信表達看法,抒發情感,擴大交友,這是一個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良好途徑;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教師傳播知識的平臺,它不受時間、距離等限制,教學內容也可以長期保存。[1]相較于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利用微信開展具有更明顯的優勢。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要從底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根據該理論分析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原因,我們發現:微信錢包的支付、轉賬、充值、繳費以及滴滴出行等第三方服務,可以便利地進行網上購物、打車等,可以滿足其生理需要;與好友間的在線對話等功能可以減輕個體與他人面對面交流時產生的壓力,使個體獲得一定的舒適度,滿足安全需要;微信可隨時與他人的交流,并且還可以在熟悉的人中建立微信群,減少孤獨感,通過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又可以讓他們及時了解自己所關心的狀況,滿足了大學生交友的需要,滿足他們歸屬與愛的需要;通過微信他們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里沒有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的區別,增強了個體的自信心,滿足尊重需要;大學生可以通過瀏覽新聞了解社會動態,關注自己喜愛的公從號學習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提高認知水平,滿足認知需要;大學生在微信上發表觀點,展現自己的個性,也有學生通過微商發揮自己的潛能,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2]有需要就會有相應的動機,進而激發并維持相應的行為。微信及其相應功能可以滿足大學生的眾多需要,因此,使用微信來輔助教學也順應了大學生需求。
習近平主席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我國各高校已開始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賴于課堂教學、心理咨詢中心以及舉辦心理活動等途徑來開展,相對來講,形式較為單一,課后效果不佳,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3]
第一,課堂教學。這是當前各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必修或選修課堂,使學生接受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優點在于學生能最直接地了解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掌握調適自我心理的基本技能,專業的心理老師與科學的知識體系得以保證知識的權威性、連貫性和集中性,極大地提高了效率。[4]其弊端也是明顯的,這樣的教學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播,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很難保證學生們會在生活中實踐其在課堂學習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由于教學人數、場地等的限制,往往缺乏互動性,老師無法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余彩云(2017)調查了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滿意度與期望值,發現滿意度低于期望值的指標位列第一的就是師生互動[5],當前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不足是一個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第二,心理咨詢中心。許多高校都開設在心理咨詢中心,配備有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來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雖然心理咨詢中心彌補了課堂教學不能一對一進行的不足,但是由于大多數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誤解,筆者所在班級有大部分學生不考慮去心理咨詢中心是由于害怕他人認為自己有精神病,因此即使他們認為自己有可能需要幫助,也不愿意去心理咨詢中心。
第三,開展心理活動。許多高校會在大一新生入校之初,進行新生心理健康普及講座,講授新生的相關知識,在每年的心理健康周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團體活動、心理劇的匯演、觀看心理主題電影等一系列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在共性問題的普及和預防上有很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這種缺乏對個體差異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難滿足在當前各種各樣的個性心理問題。
第四,高校互聯網心理咨詢。我國各高校通過互聯網建構心理咨詢,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同時它的隱秘性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隱私得以保護,但是這種僅通過書面文字來咨詢的形式觀察不到來訪者的非言語行為,獲得的信息有限,難以全方位幫助來訪者。
大多數的學生都關注有教育培訓的公眾號,學生也會通過一些公眾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筆者所在學校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眾號,會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發布與此相關的信息,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同時,筆者也推薦一些優質的心理健康公眾號給學生,例如,“壹心理”、“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簡單心理”、“心理嚴選”、“九州心理”、“京師心理大學堂”,以及“小崔不抑郁”、“胡慎之”、“武志紅”等[6],讓學生在了解與自己相關的心理知識之余,可以第一時間接收新鮮的心理健康信息,并且能夠通過多種方式與公眾號互動,獲得多種形式的支持與幫助,也拉近了心理學大師與學生的距離。同時,各公眾號傳播的信息貼合時事,通過對熱點事件的心理分析讓大家去思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它的傳播形式豐富,可以把動圖、音頻、視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綜合在一篇文章中,無形中增加了學生閱讀的機率;公眾號的互動功能讓學生可以在互不相識的前提下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意愿。這種不作為學習任務的學習形式,獲得了學生的歡迎。微信公眾號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覆蓋面更廣、效果更明顯,同時,它打破了以往人們心中認為心理學很神秘、很枯燥的印象標簽,從心理學視角解析當前社會熱點事件,重視將心理知識轉化為有趣的內容,提高了大學生消化知識的效率。大學生通過后臺留言、匿名咨詢的方式尋求幫助,即方便了學生也讓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有了更為正確的認知,增加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意識。公眾號還可以對接一些心理測評的鏈接,大大方便了測評的組織和實施,增加了測評的真實性也提高了測評的參與度,這在了解新生心理狀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公眾號,還可以發布學生感興趣的心理測試,讓他們參與到一系列互動類趣味欄目,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互動性,這種互動提高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滿意度。
在前期的調查中,筆者發現,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會在朋友圈發布自己的生活點滴和感悟,也愿意讓好友來了解自己。教師與學生互為好友,既體現出師生之間的平等性,又讓學生真正愿意將教師當作愿意傾訴的對象。微信朋友圈一方面可以讓他人了解自己的近況,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去知曉他人的生活點滴。微信的這一功能給班級心理委員及時了解大家的心理狀況提供了便利,也方便了教師在生活中對學生的引導,將課堂延伸至課外,讓學生減少對心理干預的排斥。筆者所教的學生大多愿意和老師成為微信好友,也愿意讓老師查閱自己的朋友圈。他們表示這樣更覺得老師是一個活生生的可以交流的人,而不是站在講臺只講授知識的教師。
微信的一對一溝通,既可是書寫交流、語音通話,也可為視頻通話。這種形式彌補了不能觀察來訪者非言語行為的不足,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對來訪者觀察。筆者所在學校傳統的心理咨詢必須當面或電話預約,然而由于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誤解,大多“羞于”去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而微信的溝通功能,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大學生所咨詢的問題大多數屬于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困惑,他們出于對自己授課教師的信任,更愿意找自己熟知的老師尋求幫助。微信的隨時溝通功能操作簡便又可以保護他們的隱私,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適應新形勢,創新性地開展,作為教師,應不斷拓寬工作的途徑。通過微信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傳統教學和新媒體有機地結合,是一種全新的方式與途徑,彌補了以前的不足,提升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