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恒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育時,必須要分析當前時代教學所提出的創新要求,也要面對各種教育挑戰。通過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不僅可以強化整體的教育質量,也能讓學生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下實現健康成長。通過讓二者進行有效的整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當前信息環境下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也能根據學生所呈現的認知特點對他們進行差異性的教育。這樣可以改變傳統課程教育所出現的難題,也能讓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實現持續性的應用。
通過讓信息技術和學科教育進行整合,語文教師可以快速地搜集相關教育資源,也能借助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新穎的知識講解和能力培養。這樣不僅可以豐富當前課堂教育信息資源,也能讓師生圍繞這些信息資源開展有效的課堂互動,進而強化整體課程教育所收獲的效率。同時,信息技術可以給班級學生創造良好的知識探索情境,也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信息刺激,進而增加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探索的自信心。
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合理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學習難題,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引導學生樹立主動探索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精神。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語文教師可以更好突出課程重難點,讓學生對語言現象進行深刻的體會和觀察,對語言文字產生一定的敏銳感。
語文教師在讓信息技術和基礎教育進行整合的過程中,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課件使用不當。一是語文教師未能通過信息技術使用保證課堂教學秩序。教師并沒有通過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互動環節,只是利用課件展示相關的課程知識,不能保證課程教學的秩序性。二是課件使用未能從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在知識教育中教師更多重視對正確答案的追求[1]。課件設計缺乏一定的開拓性和思維啟發性,不能讓學生在課件引導下改變以往的思維定式現象,這樣則不利于學生通過課程教育實現創新精神的有效培養。
教師更多的是借助多媒體去顯示課程知識,而沒有引導學生對關鍵問題進行有效的思考,不能增加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本質探索的動力。一部分教師在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教育時,未能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反思的引導,不能讓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有效的消化和理解。此外,一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形式化的現象,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文章主旨或者是內涵的理解教育。
第一,語文教師要控制好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教育的時間。教師需要合理安排知識教育,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思考以及課程實踐所占據的比重,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思考和學習,也能讓學生占據課程教育的主體位置。第二,語文教師要關注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教育的目的[2]。讓信息技術和課程教育進行整合是為了可以給學生開展更優質的知識教育,所以教師在課程教育中必須要重視對該項技術的使用情況,要通過情境創設以及教學引導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理解。
要想讓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其關鍵環節是強化該項技術的使用效率,更好發揮出班級學生所體現的主動性,通過師生開展良性互動來讓學生實現探索精神的啟發。所以語文教師要保障信息技術使用的針對性,更好體現出該項技術對教學工作起到的實際作用[3]。同時,教師也需要保障信息技術在課程運用中的層次性。教師需要立足三維教學目標對信息技術各項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和使用,立足信息技術去彌補書本教育中的空缺,對學生開展更優質的文章教育和情感引導。
結論:教師在知識教育中可以通過視頻或者是音頻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提升教學效果。雖然信息技術給語文教學帶來諸多優勢,但是讓二者進行結合時必須要將適度性作為原則,在對信息技術進行充分運用的基礎上要把握好整體知識教育節奏,這樣才能強化學科教育的合理性。同時,語文教師也應該合理提升信息技術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