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欣
(河北保定市聯盟西路小學,河北 保定 071000)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被提上日程,增效減負成為師生關注的話題。在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要認識到增效減負的重要性,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以及天性等狀況,調整和完善教學內容,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緒,讓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上理解教師的授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合理布置作業,培養出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
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需要給學生進行“減負”,減輕學生課后學習的壓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所謂“增效”,就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教為主導的數學教學模式,教師要能夠認清增效減負的意義,提升自身的魅力與課堂教學的感染力,選擇合適的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努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課堂效率。所謂“減負”就是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精選學生作業內容,合理的布置學生的課下作業,以此減輕學生負擔。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管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都不要直接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要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以情境教學為例。情境教學屬于教學模式的創新,是對傳統靜態教學模式的改變,屬于動態化教學。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法”時,教師可以以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購物情境作為出發點,給出下列的信息數據:超市中鉛筆芯0.50元,筆盒15.30元,筆記本3.55元,書包23.80元。讓學生以此為依據提出數學問題,如:買一盒鉛筆芯和一個筆盒共用多少元?買一本筆記本和一個書包共花多少元?買3個書包要用多少元?……對于動態生成時的教學而言,要能夠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針對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結合自身的知識提出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教師跟學生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努力來解決問題,讓處在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因為創設這樣的數學情境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既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跟生活之間的聯系,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其求知的欲望調動起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育教學是針對人的教育,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學課程屬于基礎性課程,要把重點放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方面,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發展,這就要求在數學教學中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人。有疑問是思考的源頭,也是學習的開始,問題探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好課上要向學生提出的問題,課上要讓學生保持在“問題探究與解決”的狀態。比如,六年級學習研究圓柱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五年級是怎樣學習研究的長方體,讓學生總結我們其實是從“組成、數量、特征”三方面來研究的,那現在研究圓柱也就從這三方面來研究就可以了。這樣學生不僅明白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還掌握了研究新知識的方法 “對舊知識的深入,就是對新知識的突破。”這也告訴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要善用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關系是很重要的。
增強課堂上師生的有效互動是促進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努力把課堂教學從傳統的只重認知學習轉變到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中來,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新。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痹鲂p負要引導學會自主思考與創造,給他們表現的機會?!皩嵺`出真知”,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實踐得出的知識,他會掌握的更牢固,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在學習“正比例”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結合知識點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把長度不同的竹竿垂直放置在地面上,各組同時測量竿影長度,再測量竿長,然后匯報數據,填寫表格(表略);各組從表中選擇兩組數據,計算影長與竿高的比值,然后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結果,并說說自己的發現。通過對比具體數值數據,學生能夠看出:時間和地點確定的情況下,物體自身的高度跟其影子高度的比例數值是固定不變的,成正比關系。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引導學生通過折對稱圖形與不對稱圖形,再要求打開已對折的圖形。通過第一次操作發現了“部分重合”以及“完全重合”問題,最后一次操作發現了“軸”。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去觀察、去思索,去比較、去分析,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所在,對軸對稱這個知識點的內涵有個更加深入的認識。
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是教師教學藝術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恰當的提問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提問不能隨意,要有方向性,也就是說,教師要按照課堂教學的需求,準備有確定指向的提問,這樣才會給學生提供清晰的思考方向。反之,假如不存在清晰的指向,就易于讓學生出現錯誤認識,給學生造成學習上的負擔。比如,在講授“乘法的初步認識”時,老師在新課引入的時候給出一個精美的圖畫,畫中有河流、小橋、草地、小樹和兔子燈,老師提出問題:“你們在這張圖畫中有沒有什么發現?”其中一個學生說發現了一個流動的河流,另一個學生說發現河流上有一個木橋。還有學生說發現了一片綠草……數分鐘時間已經過去,學生依舊沒有說出發現了幾只兔子。這時老師著急了,說:“大家就沒有發現有兔子嗎?”老師將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到兔子,其目的是想要進一步引入乘法的教學內容,卻沒想到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老師預計的方向,這樣便產生了新的問題,使老師不得不再次引導“有沒有發現兔子”。在老師的再次提問下,學生說發現了6只兔子,老師提問:“你們是如何確定圖畫中兔子的數量是6只的?”很多學生說是數的,也有的學生說是自己看出來的,不需要再數。這時老師又著急了:“有哪位同學是兩個兩個數的?”就這樣,老師根據圖畫情境,提問了若干和主題、教學目標關聯不大的問題,不但很難引發學生進行思考,還易于讓學生的注意力發生轉移,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負擔。實際上,老師在引領學生看圖的時候要再準備一些提問,如:誰可以發現圖中兔子的數量、你是如何發現的……這樣提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指向,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探究數學知識的能動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主要內容,比較關鍵,因此,老師應運用較為確定的語言,明確提問方向,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清晰地進行提問。例如,在關于“比較分數大小”課堂導入的教學中,猴媽媽將西瓜的四分之一給了老大,給了老二二分之一,老大說這樣不公正應該重新分配。猴媽媽說:你們換下吧。老師剛剛說完,學生就議論開了,都說這樣不公正、不公正。之后老師接著提問:為何大家認為是不公正的呢?一般情況下,老師在教學此類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在首次分配的時候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認為這樣分配公正嗎?原因是什么?”對比分析,此時提問會讓人覺得時機較早,未必能將學生引入具體問題情境之中。若老師較好的把握住提問的時機,不著急提問,反而讓彼此相互交換,這一較小的變動,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其引入問題情境中,真正開展啟發性教學,科學選取提問時機,是教師教學閱歷與教學技能的重要體現,也是課堂教學中增效減負的有效手段。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容易陷入的一個誤區就是把“課堂教學質量”替代“有效教學”,過分關注教學成果跟教學目標間的切合度,但是卻沒有重視課堂教學活動是不是能夠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所以,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增效減負,給數學教育“減肥瘦身”,不僅要明確小學數學增效減負的重要性,還要求教學不只是追求成效,更要追求價值所在,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