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澤麗
(桃源縣黃石鎮中學,湖南 常德 415707)
家校合作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多方面合作。它是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的重要途徑,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服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教育方式。隨著教育的改革發展,人們意識到,單靠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承擔教育的重大責任,必須加強社會力量,尤其是家庭教育,縱觀社會上各個案例,每個成功人士都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各種問題兒童都因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導致。
黃石鎮中學是一所鄉村山區學校。留守兒童和獨生子女占80%以上。父母在外工作。他們一年四季都由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照顧。缺乏與其他孩子合作,沒有機會與同齡人建立合作的關系,走進校園,進入集體生活后,做什么事都單打獨斗,不習慣集體生活,不喜歡參加小組活動,不關心班集體的工作。不會欣賞他人的優點,也不會接受他人的缺點,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學習活動的合作精神。作為一名教育者,在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的過程中,我們學校借助了家庭,建立了家校合作平臺來一起完成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
經常有家長問,孩子總是不愿意跟他人合作,總是一個人拒絕別人的參與怎么辦?事實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會存在爭奪和獨霸的表現,常常在兄弟姐妹,同學之間看到這樣的情況,弟弟搶姐姐的東西,姐姐搶弟弟的東西,妹妹搶哥哥的東西,在學校里,這個小同學搶另一個小朋友的東西,而且弱勢的一方因為自己沒有辦法獲得這樣的東西,往往就會告狀,告到大人那里,而他們自己在玩的時候卻不愿意讓別人介入,這個過程其實誰都會經歷,但合作精神的培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我們學校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和家庭合作,有效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建立班級微信、家長會、家校聯系卡,教師的家訪以及學校組織的各項親子活動等。它可以讓老師知道家里學生的情況,也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家庭教育進行正確的指導。這樣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家校合作,為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利用班級微信,常常在群里發一些文章、案例要家長閱讀。家庭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第二個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愛模仿是孩子的本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會地影響孩子。他們會模仿父母的做法和伙伴們玩耍、游戲。因此,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在好的家庭氛圍中,學生愿意合作并積極參與合作。父母應教育孩子時,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個性,用贊美和鼓勵的語言與孩子交流,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平等和溫暖的家庭。父母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理解和尊重子女,以委婉的語調與他們交流,就更容易贏得他們的合作。
只有能夠真誠地欣賞他人的長處,孩子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愿意接受他人。從實質上講,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是雙方長處的融合,是雙方缺點的互補。只有認識到彼此的優勢并享受彼此的優勢,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因此,我常常在孩子身上灌輸一種思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任何人都必須學會真誠地欣賞他人,我認為這非常重要。嘗試在家庭中用委婉語調,可以增加協調氛圍,減少叛逆心理,贏得合作。例如,對孩子說:抱歉,打擾你,你愿意嗎?等。家長積極營造民主,放松,平等的家庭氛圍,注重與孩子的積極情感交流,孩子將逐漸學會合作的精神。家長只要關注到這些方面幫助孩子提供合作機會,培養合作精神是可以辦到的。
有強烈的合作意識,沒有很好的合作技能,可能產生事與愿違的效果。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孩子渴望獲勝,不聽別人的意見,甚至產生矛盾。所以必須能夠在特定和可以感知的情況下體驗和理解合作,真正明白怎樣去進行合作。
我利用班會課,開展過一次以“學會合作”為主題的班會,在課堂上,我設置了一個游戲,將7個乒乓球放入瓶中,只顯示綁在球上的細線。瓶子代表著大樓,小小的瓶口是唯一的出口,七個乒乓球表示居民。當著火時,所有居民都可以在短時間內逃離。學生們很興奮,他們各執一根細線,警報一響,都以最快的速度拉扯細線,可一個居民也沒有逃離火海。這時我提了問題,要學生們討論怎樣做才能安全逃離?結果有很多同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進行第二次游戲時,他們都順利的逃離了火海,每個人都分享了成功的喜悅。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不是一天的工作,這需要長時間的教育,學校和家庭情感的感染。只要家長充分理解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協助學校加強孩子的合作能力的培養,在任何時候都注重對孩子有關合作精神的滲透,才能讓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順利發展。生活即教育,我們堅信,豐富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材,當孩子具有良好的合作教育時,也將為我們生活和工作增添許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