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華貴
(貴州省綏陽縣旺草中學,貴州 遵義 563300)
作為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歷史教學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但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使歷史教學課堂氛圍比較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將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也能拉近歷史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使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應注重對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運用,切實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
教師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鄉土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使初中歷史教學的內容得到豐富,還可以拉近歷史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抽象的歷史知識更加具體。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知識的印象,進而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加強對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視,積極將其應用于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文史素養,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1]。例如講解“海龍屯”,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播州土司楊應龍的祖先利用地形,在寬約5千米的山頂上圍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樓房、倉庫、水牢于其間;囤前設銅柱、鐵柱、飛龍、飛鳳、朝天、萬安等九關,各關之間有護墻相連,隨山勢綿延十余里。明萬歷28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明廷自三月十二日發川、桂、湘、滇數省之兵24萬分8路圍剿,五月中旬把楊應龍圍于囤中,設云梯輪番進攻,六月初六破囤,楊應龍自縊死,從此結束了楊家自唐末以來七百余年的世襲統治。海龍囤的木結構建筑雖全被焚毀,但城墻、關隘、敵樓、卡門和其他石砌建筑物仍保持400年前規模形制。囤上有楊應龍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立的示禁碑,內容豐富,敘述詳盡,是研究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和關隘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龍巖囤”被焚毀,后又被易名曰“海龍囤”。意為“龍困于海,不能再興云復雨”。這樣不僅可以使歷史的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初中歷史的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課堂的理論教學固然重要,但教師也應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印象。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鄉土歷史文化,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與鄉土歷史文化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將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在講解“三國”這段歷史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與“三國”的歷史有關的歷史遺跡,并在參觀過程之中向學生講解相關的歷史知識,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學習,進而促使學生在實踐之中不斷感悟鄉土歷史文化,加深對相關歷史知識的印象,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鄉土文化資源,使教學內容的感染力更加豐富。此外,教師在對過程方法和知識技能進行積極傳授的過程中,要對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關注,要有機地聯系國家和世界的“小歷史”和“大歷史”,要在教學的相關環節積極滲透鄉土文化,并在歷史教學期間使其貫穿始終,以促進統一整體有效形成[2]。
教師在對鄉土文化資源充分利用期間,需要對相關方法合理應用,例如主題的選擇,積極研究專題,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積極參與,更好地感受社會生活,有利于獲得來自于書本外的相關資源和知識;對鄉土文化中的名人事跡積極采訪,對自然生態環境有效探究,對藝術造型保持欣賞的態度,對家鄉飲食文化和歷史文化充分感悟,并對民族的傳承積極探究等。在對鄉土文化資源充分挖掘的基礎上,對綜合性學習積極開展,使得學生對自然風光充分感受的同時,還能通過心靈對家鄉之美合理解讀;能夠與詩文、名人、文物、古跡及自然等進行對話。除開闊視野外,還可以加厚文化底蘊,促進語文素養顯著提升。此外,積極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青少年使鄉土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繼承。
地理課和歷史課均存在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與相關史地知識積極聯系,做到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更加容易,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形象化和具體化部分抽象知識。為此,學習歷史課程過程中應當積極整合歷史知識和地理知識,使它們實現相互融合和相關滲透,促進學生情感教育顯著增強的同時,還可以使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相關目標要求有效達成[3]。此外,能夠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充
分培養,視野得到開闊,創新精神得到培養,促進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有效提高,使健全人格積極形成。通過合理途徑積極整合地理知識和歷史知識,能夠促進地理教學和歷史教學質量共同提升。
綜上所述,不同地區的區域文化存在一定差異,具有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地區歷史文化認同也包含其中。教師應當將鄉土歷史文化向學生積極傳播并充分展示,將鄉土資源教學努力抓好,從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鄉土資源有效發揮,實現對相關知識充分傳授的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更加的熱愛和認同家鄉歷史文化。只有做到真正的熱愛家鄉歷史文化,才可以培養自身對家鄉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更加熱愛,并為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