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7)
工匠精神的培養往往和高職人文素養教育分不來[1]。它們有效的結合有助于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素質以及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專業精神以及敬業精神,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在未來工作當中勇于探索和創新。一些高職院校將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知識看成是重點教育目標,往往忽視了學生工匠精神方面的培養以及人文素養教育,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擁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卻缺少職業素質,這樣勢必會嚴重影響學生未來職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近年來,國家大力弘揚和倡導發揚工匠精神,職業素質所涉及的諸種要素已被上升到“工匠精神”的高度來重新認識與評價,所以當前中國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工作應該與這一要求相適應,按照“工匠精神”的思想高度來規范、提升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夠在結構轉型與“中國創造”的發展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貢獻。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是對工匠精神進行培養和深化的必然要求。和普通高校教育相對比,高職教育特點是以職業教育為主,其重點是對學生職業技能進行培養,給學生未來進入工作崗位打下牢固的基礎。然而,工匠精神正是技術人員需要具備的重要精神[2]。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時候,學校在提升學生技術能力的過程中提升自身道德品質以及職業素養,可以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打下比較好的人文素質基礎。
高職院校需要將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以及工匠精神方面的培養密切的融合到一起,在人文素養教育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進而實現更好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分析利用高職人文素養教育來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構建方法[3]。
高職院校管理人員需要對傳統教育理念進行轉變,加深對工匠精神意義以及內涵的理解,將其融入到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以及專業技能教育過程當中。利用對學生專注精神、敬業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精神的培養來實現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除此之外,高職院校管理人員需要牢固樹立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教學理念,并且將其充分貫徹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過程內。在堅持提升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過程中,大力對工匠精神進行弘揚,利用舉辦有關實踐活動以及宣傳講座,來讓學生深入對工匠精神進行理解,進而創造有助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工匠精神的校園氣氛。
高職院校需要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改革,開發出能夠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以及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在實踐過程當中,讓學生更好的對工匠精神內涵進行體會,并且將其看成是自身發展的一個目標。現階段,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有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以及精準教育等等。高職院校需要進行開放辦學發展模式,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企業和學校的交流與合作,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對工匠精神的內涵進行深刻領悟。除此之外,高職教師還要強化對學生培養人文素養,積極的引導學生提高自身職業道德和人文素質教育,更好的幫助學生不斷的理解工匠精神在未來工作當中所發揮的作用,進一步促進學生在工作當中充分的做到精益求精、愛崗敬業。除此之外,還需要利用創新精神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和方法,尋求行業領域的突破和革新。不僅如此,高職院校還需要有自身特色辦學模式,定向的對學生進行培養,有助于對學生專注精神進行培養。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需要不斷促進教育教學方面的改革,對學生實行精準教育,將學生課程設置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密切的聯系到一起,進而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術人才。
高職院校的人文素養教育需要更多走出課堂,在實踐當中進行開展。在工作環境當中,不但需要加強高職學生專業技能,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提高對工匠精神的領悟。在對創設情景式實踐教學體系當中,首先,需要社會企業和高職院校全面進行合作,增加人力和資金方面的投入,在校內外建立學生的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第二,構建仿真實訓工作室,將傳統教師環境變成對工作環境的仿真,讓學更加對今后的工作內容進行熟悉,提高職業的體驗。第三,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利用校企共同成立獎學金等形式,不斷激烈學生積極的參加到創新模擬大賽當中,進而大大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以及創新能力。
將工匠精神培養和人文素養教育密切融合起來,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進行培養,其中不僅包含品德教育、人文素養教育、敬業精神的培養,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唯有這樣才能夠適應新常態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僅培養出專業過硬的技術人才,又能讓這些人才按照“工匠精神”的標準來提升自己,這樣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守得住、有傳承、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