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姣
(遼寧理工職業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7)
《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是汽車專業的專業核心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掌握汽車底盤構造的基本組成以及各機構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汽車各部分零部件的拆裝能力并能夠獨立自主完成拆裝任務。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為主,最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努力為學生創造發表個人知識展示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不難看出這門課程強調的是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強調所學知識與今后工作的銜接性和利用率,傳統教學模式,理論授課與實訓授課脫節,不能融會貫通。學生認為機械結構對今后的工作用處不大的問題,認為工作任務中不會涉及到構造課程理論知識和實訓的作業項目內容。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授課過程難度加大,課程全方位的改革刻不容緩。
具體如下:
傳統教學模式先理論,后實訓。難免會讓學生在理論授課的時候,因為平時生活中實物接觸機會甚少,難免讓汽車的理論知識過于抽象,理解不透徹無法深入;反過來實訓教學時候學生對實體無認知無概念,要將理論知識重新拾起一一對照。既浪費了教學時間又讓學生們感到學習的疲勞性。
自倡導改革開始,教師們講理論課堂拿回到實訓室一并進行,隨時實訓。這樣徹底消除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弊端,但是效果往往還是不明顯,雖然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卻沒有顯著提高。因為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機械結構對今后的工作用處不大,認為工作任務中不會涉及到構造課程理論知識和實訓的作業項目內容。
教師對于汽車機械結構過于依賴于書本的條條框框,很難聯系到實際案例。雖然在實訓環節項目設計充分,還是沒找到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再或者是身邊可能接觸到的生活常識。
教法在變,考評方式即應隨之進行。既然我們知道課程的主要目的及側重點都在于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那筆試,一張卷的模式必須改革。
如何達到理想的改革效果,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讓他們肯積極學習,敢動手操作。必須從以上幾個方面問題著手,首要問題知道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是什么,實際工作崗位哪些項目是跟汽車機械結構脫離不開的,學生工作能用到的是什么。必須把崗位拉回到課堂,學生才能主動,教師才有價值。
隨著中國家用汽車普及,學生身邊肯定會涉及到車輛使用相關常識、汽車定期保養常識。將這些常識結合到我們構造課程的各個項目中,每堂課以使用和保養車輛為出發點,比如定期檢查剎車片是保障汽車制動性能和安全性的基礎工作,那剎車片到底安裝在車輪什么部位?制動系統如何通過駕駛員進行制動操控?為什么要更換?引入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從使用車輛的角度,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的汽車機械結構知識。
實訓分成6組進行,每組選出動手能力強的人當組長。將學生均等分配到各組,每次實訓任務在老師示范指導后,由各組長帶組員進行練習。不單單鍛煉動手能力,還要溫故知新,將理論知識徹底消化。每次實訓都會抽簽考核,任三組中的任一名組員,考核成績計入全組成績。讓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帶動、互相監督、互相鼓勵,有團隊意識。
最終的考核采取項目化考核方式,最終的成績卷面占40%(題庫上機考核)平時占20%實訓占40%,下一步嘗試再一次加大實訓成績的比重,因為我們最終是讓學生可以工作有實踐性。
1.教師理念得以更新
授課教師更注重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思考和研究,而非原來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提出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討論和研究。
2.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
為了把構造課程的每一個項目都與汽車使用相連接,促使老師們對于汽車使用常識的探索,并且教師必須加大自己平時研究實際工作的時間,才能將實際與機械結構充分融合。這樣教師與學生就有了互為促進的良性關系
1.不怕臟不怕累就怕學不會
以研究新知識為目的的課堂讓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習興趣濃厚,參與意識強烈,而且形成喜歡在車間不愛進課堂的學習氛圍,再也不怕滿手的油污和洗不掉的機油味兒。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更是不斷地理解理論知識,更是不斷地以小組為單位鉆研討論。形成了組員之間互相促進互相帶動的良性學習模式。
2.在大賽中取得良好成績
在遼寧理工職業學院大學生變速器拆裝技能競賽中,學生踴躍報名,在理論考試后進入決賽,既增強了技能又培養了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