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東 熊梅蓉
(1廣昌縣職業技術學校,江西 撫州 344900;2廣昌二中,江西 撫州 344900)
在信息社會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特別是計算思維的能力,已經成為未來職業生涯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根據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人工智能教育往低幼滲透的例子只會越來越多,中學生學 Python 主要是培養編程興趣和思維。而目前國家對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作出了重大調整如下:
1.重大改革Python 將被加入高考科目。2017年初消息,浙江省信息技術新教材,即將在2017級(2017年9月入學)高中新生中開始使用。浙江省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方案已經出臺,Python 確定進入浙江省信息技術高考,從2018年起浙江省信息技術教材編程語言將會從 VBA 更換為 Python。也就是說,Python語言將納入高考內容之一!編程語言在升學中的比重逐漸加大,將要成為高考提分的一大利器。編程語言在升學中的比重逐漸加大,其實不止浙江,教育大省北京和山東也確定要把 Python 編程基礎納入信息技術課程和高考的內容體,Python語言課程化也將成為孩子學習的一種趨勢。
2.Python確認加入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教育部考試中心于2017年10月11日發布了“關于全國計算機等級(NCRE)體系調整”的通知,決定自2018年3月起,在計算機二級考試加入了“Python 語言程序設計”科目。
在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中,與信息技術核心概念相關的理論部分主要通過課堂講授或編程教學來體現,而注重應用的內容則通過一些具體的軟件工具和實操教學來完成。兩者并無緊密關聯,但又共同構成信息技術課程的主體。這種結構造成了信息技術理論與應用的割裂,所帶來的弊端非常明顯,同時也是造成信息技術教學工具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年信息技術教學實踐表明: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編程教學與訓練在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方面無可替代。
在中學編程教學中普遍采用的語言包括C語言、Java和VB等,其中尤以采納VB的居多,使信息技術教學出現了“工具是最新的、語言是最老的”之奇特現象。無論從學科整合的需要還是從實際應用方面看,這些語言都不適合作為中學的教學語言,與社會發展及學生成長的要求脫節。因此,信息技術教學中迫切需要引入一種(或多種)既迎合技術應用趨勢,又能滿足中學課堂教學需要的編程語言。
作為一種現代編程思想的產物,Python語言具有語法簡單、開源、跨平臺、擴展性強等諸多特點,且擁有眾多功能強大的應用擴展庫,是名副其實的“膠水語言”,被眾多領域的主流應用(如可視化、生物信息學、大數據分析等等)采納為開發首選語言。所以說對Python語言教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的提出,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而Python特別適合做數據處理(數據管理、數據可視化、大數據分析等)相關的應用,與新課標的理念非常吻合,但目前關于Python在中學教學中的現狀、困境、對策等方面的研究,課堂教學資源應用等方面研究相對較少;相關實踐雖已開展,但還沒有形成成果。鑒于此,依托網絡等新的技術,結合我縣教學點資源應用現狀,探索中學Python教學是必要的。
1.通過Python教學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2.推動Python教育教學方式改革,提升Python教學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1.Python課程定位與目標制定研究;
2.Python語言的現狀與制約因素研究;
3.Python語言的教學內容研究;
4.Python語言的教學過程組織與教學模式研究;
5.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研究。
通過Python語言的教學,把python語言作為為入門語言,利用全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編程的興趣,提高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效果,為未來的智能時代,為計算思維的編程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利用多媒體、網絡為輔助工具,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進行整合,分析python語言教學現狀,資源應用情況等。研究成員從資源收集、資源整理、資源應用等進行分工,建立優質資源區域共享平臺,通過不斷的探索Python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實踐,推進Python語言在中學生教學中的廣泛而深入的應用。
以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為主,以觀察法、調查法等為輔。
運用互聯網技術,收集整理優質資源和利用現有教學優質資源,通過多媒體技術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