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友芬
(黔南州特殊教育學校,貴州 黔南 558000)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特殊孩子進入學校寄宿應該要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基本的獨立處理事務能力等,但現實中因特殊孩子長期處于家庭關養或散養的狀態中,特殊孩子大多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所謂自理能力:指人們在生活上能自己處理日常生活瑣事,比如做飯、衛生、購物、學習等等,在人際關系上能處理好人事關系,獨立處理一些事務,在心態上能承受相應的各種壓力。
本文就我班自理能力較差的視障學生謝某為例,了解視障學生進校后怎樣在自理能力訓練中發生的變化。
謝某同學:男,水族,2002年5月出生,視力殘疾一級,2016年秋季入學。家庭住址: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周覃鎮同心村高母組,現年17歲,身體瘦弱,臉色蒼白。因謝某有眼疾以及家庭貧困,母親在謝某還幼年時就離開了,把謝某和嗷嗷待哺的弟弟扔給了爸爸和爺爺,后來爸爸給謝某找了一個后媽,生了一個小弟弟。全家六口人在偏遠山村靠種點薄地只能勉強填飽肚子,若遇上家里誰感冒發燒等病痛時無經濟來源,因此爸爸和后媽帶著小弟出外打工了,再后來,后媽也很少回家,一家的幾口的生活重擔都留給了爸爸和年邁的爺爺,爸爸也還常常出去打點零工來補貼家用,留下年邁的爺爺、謝某以及弟弟留守在家。
謝某先天視障(全盲),大人們認為他就是個張口吃飯的家庭成員罷了,再說覺得農活都忙不過來,哪有閑工夫教一個眼都看不見的孩子學習做事情。謝某成了一個“殘廢人”,在他眼里:每天就是睡覺、吃飯,常年呆在家里,爺爺或弟弟做好飯了把飯盛好叫謝某起床吃飯,爺孫仨長期養成了這樣一種生活模式,謝某也樂在其中,謝某幾乎從不到外面走動,家里也沒人有閑情帶他出門了解外面的世界。由于地處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偏遠山村,因為家庭貧困,家里沒有電視,謝某平時接觸的除了家人就沒有其他交往了,家人交流幾乎都用水話,以致于謝某在進校后無法與人用漢語交流。
謝某進校時已經十四歲了,班上有不到十歲的同學,也有十幾近二十歲的同學。謝某無論是課堂課后都是目無表情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安靜靜的,上下課聽不懂指令,從不主動與同學交流,同學們課堂上精彩的討論與下課后嘻嘻哈哈的打鬧、嘰嘰喳喳的說話似乎與他無關。班上有一名同樣來自三都的同學下課時總是不厭其煩的問他是否去衛生間,有需要時這名同學牽著他去,但每次如廁后都不知道沖水。下課、用餐或課間操時若沒有同學帶著就坐在教室的座位上,幾乎不主動離開座位。穿的衣服經常都是在多次提醒督促下才會換洗,謝某不會洗澡,家長也不知道給他買洗漱用品,洗澡時都是同學牽著他去并把自己的洗漱用品給他并動手教他怎么用才能完成。體育課上同學們在操場歡快的進行各種體育運動,可他卻目無表情的似個木樁子的站在原地不動。
第一學年:主要針對謝某不會說漢話的情況,我首先教他學習“你”“我”“他”以及“老師”“同學”等詞語。拿著他的手指向他自己,反復學習說“我”“我叫謝義培”;再拉著老師的手反復學習說“老師”“老師,您好!”;摸著同學反復學習說“他是同學”;我叫他:“謝義培。”他沒反應,我于是教他說“嗯”“到”;班上的同學也積極參與其中,大家和他相互介紹自己,上下課師生共同教他學習“老師好”“老師再見”師生齊聲說一遍,讓謝某單獨重復一遍,就這樣,在反復訓練中,他不僅會說“你”“我”“他”等詞語,還知道了這些詞代表什么;我雙手拿著他的左右手上下舉起,教他認識“左”“右”并學習念這兩個詞,同樣的方法學習“前”“后”“上”“下”等一些基本的詞。經過一個學年的訓練,謝某基本學會說簡單的五個字內的詞或者短語了。
第二學年:除了繼續給他強化漢話外,更針對謝某不講衛生陋習進行訓練,在班上建立互助小組,課上課下和謝某對話,給他布置任務,每天至少學習說幾個詞或一句話,師生共同監督。要求他和同學們一樣,至少三天換洗一次衣服、洗澡。我手把手教他學習用指甲刀剪指甲,餐后我帶謝某到洗碗池,教謝某學習洗碗,在洗碗的過程中再次告訴他“拿碗的這邊手是左手,拿筷子的這邊手是右手。”并讓他學習反復學習說“左手”“右手”。指定一名同學手把手教他學習洗衣、洗澡以及如廁沖水等。一學年下來,謝某雖然換洗衣服還沒能像其他人那樣自覺,還需要經常提醒,但他基本學會了怎樣自己洗衣洗澡,上下課聽到老師的指令后能條件反射的起立坐下并和同學們齊聲向老師道出問候語了。
第三學年:繼續加強漢話學習以及個人衛生管理訓練,還就謝某的惰性進行訓練,教他學習怎樣和老師同學問候。這學期,我開始教他學習盲符及聲母,給他制作盲點教具,教他摸認盲點,熟悉左右點位,學習打缺點位的盲符;他讀聲母時,他不敢大聲讀出來,我要求一次不行再讀二次、三次,我在教他發音時盡量慢而且讓周圍安靜,以便讓他能全部汲取到信息,可由于他漢話還存在障礙以及接受知識能力較慢,別人不到一個學期就學習完成的聲韻母,謝某一個學期只學習了三四個,第二學期學碗了聲母,上個學期開始學習韻母。在個人衛生方面還是不自覺,懶惰,衣服換下了放著不洗,同學叫去洗澡也一拖再拖。據同學反映說謝某覺得來學校很辛苦,還要早起上課,在家多好,可以想睡到什么時候就睡到什么時候。我知道后找他談話:“你雖然眼睛看不到,但四肢健全,人也聰明,你是殘疾人不是殘廢人,要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個有用的人。”我讓他回宿舍換上干凈衣服才能來上課,叮囑他當天的事當天完成!經過一段時間的監督,他的惰性慢慢在改。我接著教他怎樣拿掃帚、拖把掃地、拖地。早上當我走進教室,學生們都會向我問好,在同學們的熏陶下,一天早上我走進教室,居然聽到謝某說“楊老師好!”我很開心,說:“呵!同學們聽到沒?謝義培會向問好了。”教室里頓時想起了掌聲,我看到他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經過老師和同學們三個學年的耐心幫助,現在謝某雖然說漢話不是很流利,但終究會說了。他能自己洗澡、洗衣、疊被子,掃地拖地也很有條理,能與老師、同學進行正常的溝通了。有時,宿舍里有同學不睡午覺在吵鬧,他會阻止吵鬧的同學,并向老師反映情況。
視障孩子大多處在過于封閉或放任不管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缺乏自信,對陌生環境不敢大膽嘗試。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孤立落后的孩子,而要給他們點亮心燈,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快樂的環境中前行。對落后的視障孩子多些耐心和關愛,在平時的教育中多嘗試、多鼓勵、多渠道的對視障孩子進行教育、疏導。教師的一言一行將對孩子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工作中努力過了,才不會愧對自己的職業。
其實每個殘疾孩子都有他可以開發潛能的一面,只要我們細致察,循循善導,總能找到突破口,引導他們走向光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