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明
(河北省威縣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威縣 054700)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能促進學生內化知識,學會思考的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而如何巧用提問提高課堂有效性是每個教師關注的問題。下面是關于在教學實踐中巧用提問技巧,提高初中生物學課堂有效性的思考。
在生物課堂上,生物教師不要將結論直接塞給學生,應該為學生提供相關的信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啟發學生自主領悟出知識點。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鍛煉初中生的推理能力,也能夠解決初中生對生物學科不感興趣的現象。比如講初中生物《生物進化的歷程》,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我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把握成功率,確保學生學到更多的生物知識。首先什么是化石?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有什么特點?讓學生推測一下,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在地層中按什么順序依次出現的?然后提問哪種生物與人的親緣關系近,哪種生物與人的親緣關系遠?最后給學生播放動物進化視頻,通過游戲形式,速記進化樹,增強學生的印象。我的每一次提問都得到了學生的重視,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收獲了知識,了解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知道了生物圈就是一個大家庭,我們要熱愛生物圈中的每一個成員。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用詞準確,語言清楚,切忌顛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邏輯,使學生無法領會教師給出的學習信息,給學生的思維設置不必要的障礙。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體,不可模棱兩可,容納的概念太多。應是要求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判斷和推理才能回答的問題。通過對鯽魚的外部形態的學習,可提出“鯽魚在外部形態上有哪些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這樣設問符合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不僅能使學生認識教材內容間的聯系,并且通過分析和綜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提出的問題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興致;有味,才能使學生覺得教師提出的問題內容精湛,值得品味。如按照以前課文中〔小實驗〕的方法步驟做實驗,可提問學生“剪掉每一種鰭的鯽魚,它們在游泳姿態和速度上有什么變化?”這樣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尋味的提問,最易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教師設置的問題要集中,能抓住關鍵,扣準重點。問題之間應有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使之環環相扣,學生的思維才能通暢如流。
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需要教師提問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認知規律出發進行課堂問題的設計,才能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在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尊重認知規律,使問題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樣才能啟發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例如,在進行“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問題提出,“為什么有的人跟母親或者父親長得像,而有的人跟父母不像?為什么父親和母親都是單眼皮,孩子卻是雙眼皮呢?”這些問題,來源于學生現實生活,而且學生和家長在長相上有的相似,有的存在區別,學生也會存有一些疑問。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設置與學生相關的生活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接著對“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進行教學,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會帶著這些問題,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基因的奧秘。
布魯納說過:“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最好途徑無疑是優化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親歷親受,自感自悟。筆者認為以下兩種模式對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十分有效:一是討論式教學模式,其基本過程是:創設情境→發現問題→分組討論→相互質疑、回答→歸納應用→得出結論。二是探究式教學模式,其基本過程是:創設情境→質疑→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交流結論→總結應用。這兩種模式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由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質疑,所以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學習遺傳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設置這樣的問題:一對夫妻都是雙眼皮,卻生了一個單眼皮的兒子。丈夫聽說眼皮是遺傳的,以至懷疑兒子不是自己親生。這種懷疑有道理嗎?怎么來鑒定呢?教師通過這樣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置了學習的情景,促使學生產生疑問的同時,激發學生了解本課知識的好奇心和興趣。
又如在學習“血型”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是A型血,緊急情況下給你輸B型血行不行?為什么?這類聯系課堂內容使學生好奇的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初中生物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它是一種教師應變能力的體現,是聯通師生間的橋梁,,每一個教師在進行生物課堂教學時都要有意識地對提問的策略進行優化設計,強化提問效果,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