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華
(江西省進賢縣第三中學,江西 進賢 331700 )
物理學科主要是是研究物質結構特點,以及他們之間相互作用和運用的規律。物理學科教學具有知識規律探究和追求真理動機的突出特點,同時還具有較高知識內容研究價值。高中物理教學,應該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內容入手,深入探究內部規律。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教育教學發展,學生也不會學到真正知識,更不利于學生從物理學科知識學習中,發現規律和現實意義的理解。
高中物理學科教學要充分挖掘科學文化知識內容。讓學生通過物理知識學習,進行觀察、研究和求知,并通過學到的物理知識內容,進行生活現象質疑和解釋,促使學生之間進行深入分析交流。可持續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開放式的思維教學方法上。從而使學生能在最短時間內增強知識內容理解。可持續發展教學方式可以起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對物理知識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物理現象的意義和存在真理。
近年來我國經濟文化在不斷快速發展提高,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偉大進步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負面問題。特別是由于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對環境的污染破壞越來越嚴重,從而給國家的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所以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多年的發展實踐表明,要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順利實現,就需要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融入可持續發展觀念,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對于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并能夠運用先進的思維理念,在未來工作崗位實踐中,把可持續發展觀念具體加以落實。物理是一門和自然環境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知識內容中涉及到很多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知識點,因此進行高中物理教學可持續發展方法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物理教學應該把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國家可持續發展提高,不能只依靠部分專家學者來努力實現。高中物理可持續教學開展,要建立在學生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真實情況基礎上。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采用科學的生活學習方式,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物理教學活動開展要把物理、科學技術、社會等統一融合,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到科學技術價值觀念,避免學生在社會變革中與環境問題造成沖突。要促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科學技術多面性,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避免學生因為社會上的決策性問題而與環境問題產生對立,實現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理想局面。
高中物理課堂,教師通過以課本知識內容為主開展教學活動,促進了學生科學能力發展提高。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探索中獲取的能力,可以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發展,并幫助學生有效解決未來可持續發展道路中環境與發展的沖突。可持續發展科學態度和精神意識要比學生獲取知識更加重要,可以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高中物理教學的開展,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原則,創設出與可持續發展相關聯的物理知識教學情境。起到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獲取到有物理知識的理念和態度。并能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得知識經驗,形成概念印象。
高中物理教學首先要堅持活動性原則,主要體現為物理教學中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課堂學習中的合作活動,可以促進學生與人溝通交流能力的發展提高。
此外高中物理可持續發展還要側重于滲透性原則和創新發展性原則的把握。
高中物理學科是一門包涵深刻哲理的自然學科知識,學生通過物理知識學習可以更加充分了解自然現象和當今社會發展變化歷程、原因以及規律,所體現出的不只是片面性的深度與廣度,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的發展走向。
學生融入到充滿情趣的學習中,是推進物理教學可持續發展的良好開端。課堂上老師精彩的問題設計,可以促使學生產生很強的知識探究意識,從而積極主動參與到物理知識體驗學習中來。物理教學課堂上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內容,可以起到提高可持續發展教學效果作用,并促使學生產生問題解決欲望,成為課堂知識探究學習的主要動力。因此物理課堂教師要給學生更多問題思考空間,激勵學生去親自體驗。教師設計出來的物理問題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問題難度要適當,要促使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實現問題解決。教師設計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問題能夠吸引住每個學生。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選擇。能夠使物理學和環境學實現良好融合,其實物理學和環境學是一樣的,都具有一定可持續發展特點。從物理學角度觀察自然界的聲音、運動、重力以及人類行動,如果從環境的角度觀察,就可上升為,環境聲學、環境空氣動力學。物理學科知識學習是環境走向可持續性發展進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因此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對教材中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特點的內容,加以生活化的延伸,使知識內容現實生活現象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真正內涵的深入理解。
綜上所述,把可持續發展方法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學中,非常有利于社會環境和自然的改善和生活發展。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設法把物理教學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教學研究、實驗探究等活動方式,為國家培育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促進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使我國在經濟文化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同時,資源環境得以完整的保護,人們的生活的環境會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