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遠 于瑤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每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區域都會擁有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傳統音樂文化是從每個地方的生活習慣,人文色彩等重要因素衍生出來的文化產物。就好比阿拉伯地區的音樂,我們只要一聽便可以知道是一首來自阿拉伯地區的傳統音樂,相反,我們也可以從各地傳統音樂里,找到有關于他們傳統文化的蹤跡。
眾所周知,如今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以來的傳承。跟著中國傳統音樂的聲音一樣可以尋找到五彩斑斕的華夏傳承。中國傳統音樂分為幾大類,其中有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民族音樂。本文從民族音樂入手,來淺品中國民族音樂的妙處。
中國民族音樂從概念上來說,應該是通過本土民族的固有形式或者特色樂器為基礎,其中多以宮商角徵羽為基礎調式,并加以抑揚頓挫的節奏來呈現一首層次豐富的中國民族音樂。民族音樂其實就是源于民間,多年流傳與民間的音樂,這種音樂更多的是在描繪百姓的民間生活,也許是在勞動的時候一唱一和得以產生,也許是閑暇之時,百姓用當地的特色樂器即興演奏從而代代流傳。民族音樂在我看來,它的產生都是自然而然,毫不做作,時刻都描繪著當下的時代背景,文化底蘊以及百姓生活質量。
民族音樂領域里,我們耳熟能詳的民樂大師有阿炳,劉天華,劉文金等等,他們用盡一生心血,為民族音樂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每一位大師,都會有幾樣他們極其擅長的樂器,然而樂器,又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我們就以著名民樂藝術家阿炳為例,來具體了解一下民樂的魅力。
在我看來,阿炳這位藝術家不僅是一位民樂大師,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藝術家,大眾可能更多的了解的是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但阿炳的才華遠遠不止于此。雖然他生活疾苦,但艱難的生活也給予了他寶貴的創作靈感,藝術源于生活,有了生活,才會有藝術。這也可以讓大家從側面了解到,阿炳在困苦的生活中,不僅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他的精神層面有著異于常人的高度。據我了解,他不僅是大家眼中最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他還會演奏多種傳統樂器,阿炳早在他12歲時已經能夠演奏多種樂器,比如:鼓、二胡、琵琶、笙、笛等樂器,還經常參加一些奏樂活動。本次我就來淺談他的琵琶名曲《大浪淘沙》。《大浪淘沙》這首曲子是由琵琶演奏的,初聽該樂曲,給我一種略有點悲傷的情感,但又透露出一種曠世的氣概。整首曲子由開始的娓娓道來到后半段的快速演奏,在聽覺上有著很分明的層次感。后半部分營造了一絲緊張感卻透露出一種向上的情感。總的來講,大浪淘沙表達了一種在社會底層飽受苦難,對人生命運的不平,以及對自己自身遭遇的抒發。該曲僅靠這幾分鐘便能抒發出如此豐富且多面的情感,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企及的水平。
開頭的幾個音符,就已經能夠很好的塑造一種深沉的氛圍了,我認為整首曲子,應該是以前半段為主體,畢竟阿炳最想表達的無非就是自身的坎坷及情感了吧。后來樂曲在氛圍的烘托下漸入佳境,聽覺上的感受也愈加豐富。
該曲目也運用了節奏的變化來進行一個對比。不難聽出,該曲是由慢速一直到快速。細心的聽眾會發現,其實該曲目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篇幅較長,為主體,第二部分開始漸漸加速,可以視為一個過渡段,并且大量運用重復段與模進的手法,將第三段順利的接起來。第三段則比第二段更快,鏗鏘有力的節奏表現出一種堅定不移的自信心,也讓整首曲子在自信與樂觀的氛圍中結束。
阿炳的演奏十分考驗功力,如果沒有好的基本功與良好的細節控制能力,演奏時不注重神韻的表達,整首曲子必定會黯然失色,因此這首曲子之所以優秀,阿炳的演奏也功不可沒。能夠如此含蓄而深刻的表達出來,也體現出阿斌在表演藝術上也是有著很高的造詣的。
以上便是我對名曲《大浪淘沙》的一些拙見。此曲中我們就可以深刻體會到演奏家本人的性格,甚至演奏家在創作當下的處境。當然這僅僅只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一顆閃星,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值得大家去發掘欣賞。
可是,中國民族音樂如此精彩,卻依舊有遺憾之處。在古代,各代王朝在統治的同時,并未對音樂加以重視,度衡量錢幣等都行以統一政策的同時,卻沒有提出“樂同譜”的條例。導致幾千年來,各種豐富多彩的民樂佳作,流失于歷史長河之中。
在文化發展如猛虎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接納來自異國的文化產業,也應該繼續重視傳統音樂,這些音樂,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以另外一種特別的形式,代表著我們中國,帶領著我們的華夏文化,走向全世界,讓世界聽見中國幾千年所積累的中國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