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然
(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攝影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從發明到現在,已從最初的簡單人像和風景記錄發攝影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從發明到現在,已從最初的簡單人像和風景記錄發展到擴散在各個領域的實用范疇。
寫實攝影是一種發揮攝影紀實特性的流派。在審美價值上,寫實攝影往往是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審美作用,感召性和見證性多于欣賞性。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現在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之一。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該流派的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恪守攝影的紀實特性,在他們看來,一方面,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具有“數學般的準確性”,作品才能發揮他種藝術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說:“只有探討忠實,才是我們的使命。”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對像鏡子那樣冷漠地、純客觀地反映對象,主張創作應該有所選擇,對所反映的事物應該有藝術家自己的審美判斷。著名寫實攝影大師劉易斯·海因就說過這樣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應加糾正的東西;同時,要反映那些應予表揚的東西。”可見,他們崇尚藝術應該“反映人生”的觀點。他們敢于正視現實,創作題材大都取于社會生活。藝術風格質樸無華,但具有強烈的見證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寫實攝影作品當推英國攝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攝的火棉膠紀錄片。稍后,則是羅斯,芬頓的戰地攝影和19世紀60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遜拍攝的黃石奇觀。1870年以后,寫實攝影漸趨成熟,開始把鏡頭轉向社會,轉向生活。例如,當時的攝影家巴納多博士就拍攝了流浪兒童的悲慘境遇,震撼了人們的心靈。
由于寫實攝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認識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寫實攝影逐漸在新聞領域中占據了自己的地位。19世紀90年代美國攝影家雅各布,里斯拍攝的關于紐約貧民窟生活的影像,就是這方面的奠基作品。
寫實攝影家人才輩出,作品以其強烈的現實性和深刻性而著稱于攝影史。例如,英國勃蘭德的《拾煤者》;美國羅伯特·卡帕的《通敵的法國女人被剃光頭游街》,法國韋絲的《女孩》等,不勝枚舉。
繪畫主義攝影是通行于20世紀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于19 世紀中葉的英國。繪畫主義攝影追求繪畫意趣,以繪畫造型原則規范自己的攝影創作。繪畫主義攝影分為繪畫派和畫意派兩種。繪畫派模仿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風,畫面結構嚴謹,布局考究,經導演、擺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節性、敘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藝術上的特點。畫意派尋找現實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表現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
該流派的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其流派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典雅階段;畫意階段。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
這一時期的作品,其題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規喻性。拍攝時,預先打好草圖,然后利用模特、道具,組織和安排場面,并通過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畫面的繪畫效果。隨后,繪畫主義攝影的內容有所擴大,但風格仍崇尚古典主義,造型和構圖仍具學院派的法則,因而顯得含蓄、沉著、典雅。
當該流派發展到畫意階段時,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舊是它的特點。繪畫主義攝影家強調藝術修養:“如果想要使攝影在藝術上有地位,攝影家就必須首先培養起審美的能力和育實藝術的修養。”所以,其歷史功績是把攝影從初期機械地摹寫對象引導到造型藝術的領域中去,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由于繪畫主義的創作大都脫離現實生活,加上攝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們審美趣味的不斷發展,為“自然主義”所沖擊。盡管這樣,在今天的攝影藝術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藝術的本質是感情宣泄,將點、線、面、影調、色彩等抽象符號以某種組合方式來表達感情。抽象主義攝影認為,具象向抽象轉化是一種藝術上的升華。抽象主義攝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里解放出來”。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制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后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以表現該流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象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總之;攝影的意義在于用這種表現形式,展現現實世界,展示美的發現,表達思想情緒,反映藝術追求,體現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