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每年的“兩會”是我國媒體新聞報道的“開年大戲”,也是檢驗媒介融合進程的窗口和舞臺。本文擬梳理2017年兩會期間廣電媒體對新技術的應用及報道創新,以管窺其融合轉型的進程,并就相關問題予以理論評述。
作為與融合傳播相適應的新型組織形式和機制“中央廚房”已在報界廣泛建立,但2016年兩會報道時大多廣電媒體并未啟用這一機制,直至2017年兩會“中央廚房”融媒體傳播模式才被廣泛采用。如山東廣播電視臺啟用了“中央廚房”的融媒體傳播模式,開啟在移動端首發、電視節目多屏播發、網站整合傳播的報道格局,真正實現廣播、電視、電腦、手機的全覆蓋。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兩會報道團隊執行軌道前移、移動先行的全新融合報道理念,實現了新聞產品的“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網覆蓋”,形成“中央廚房”式融媒體傳播模式,在兩會報道中取得了多重突破。②廣播電視媒體啟用“中央廚房”機制大大提高了融媒體報道的力度,能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新媒體等資源。可以預計,繼報業之后,“中央廚房”將成為廣電媒體新聞報道的常態。
多家媒體組建傳媒聯盟共同報道重大新聞早是常事,在2017年的兩會報道中此現象依然較普遍。不同的是,隨著媒介融合的推進,這種聯盟互動形式開始建立在云技術基礎之上,即云存儲、云計算和大數據傳輸。如央視通過打造移動融媒體新聞平臺——央視新聞移動網,吸引多家省級和計劃單列市廣電機構入駐。兩會期間,央視聯合入駐移動網的85家矩陣號共同發力,推出了多場移動直播。基于新技術的新型聯盟也為跨媒介聯動提供了可能。早在2014年,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湖北廣電就開始著力打造“長江云”系新媒體平臺,并于同年年底上線,兩會期間該臺“長江云”與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騰訊、今日頭條形成超強“云聯動”,開通全覆蓋的矩陣式直播通道,多角度、全覆蓋地報道兩會。③
2017年的兩會報道,電視媒體不僅是大小屏同步報道,而且將大小屏深度融合。由于受新媒體沖擊和影響不如報刊大,廣電媒體的新媒體發展相對滯后,其優質的視音頻資源和制作優勢并未轉化為移動端的競爭力。2017年兩會期間,各大廣電媒體開始著力于移動端產品。首先是普遍推出移動直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了《做客中央臺》、《直通北上廣》、《央廣辯論會》等兩會視頻直播節目,這種節目形態深度融合了大小屏,還保證了節目的穩定性,同時增加了信息量和趣味性,形成了共振報道。④其次是H5。如央廣的《主播兩會朋友圈》系列作品,以主播摳像視頻結合虛擬朋友圈的形式,構建全新的“朋友圈”場景,既生動有趣又新奇,首期推出點擊量就超過100萬。最后是互動性增強。央視推出了融媒體實時互動兩會報道《兩會有啥事我們幫你問》,觀眾可通過微博、郵箱或掃描屏幕二維碼等方式提出問題,記者根據問題尋找有關的代表和委員進行解答,架起了“受眾-代表委員”間的橋梁,節目反響很好。
毫無疑問,媒介融合的抓手是新技術新裝備應用。廣電本來就是技術支撐型媒體,2017年兩會報道中各種新技術新裝備頻頻現身。湖北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首次將延時攝影引入兩會報道,推出多部作品,均獲得了廣泛關注。山東電視臺使用VR全景式相機,實現了第一時間拍攝、制作和分享,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浙江廣播電視臺在《e眼看兩會》中首次引進智能機器人與衛視主播共同主持,實現人機互動。今年最有新意的技術當屬湖北廣電長江云的“八爪魚”平臺和廣東廣電的“AR荔博士”。“八爪魚”平臺融新聞信息采集、發布于一體,只需一名記者就能快速實現視頻、全景、VR等內容的同步直播與錄制,可一鍵同步多平臺視頻內容的分發和適配,讓多種媒體產品在同一平臺快速生產聚合。⑤廣東廣電應用AR技術制作了《荔博士看兩會》系列報道,結合大數據和動畫等元素交互性報道兩會,使沉悶的時政新聞靈動起來,有效提高了用戶體驗。
由上可見,廣電媒體的融合轉型正在加速,在新機制創設、基于融合平臺的跨媒體聯盟、新技術和裝備的采用、各終端的融合協同等方面,都有新的嘗試和實踐。更重要的是,內容與呈現形式之間的契合度開始被重視,不再是為形式而形式,為融合而融合。如此,用戶有了更深層次的交互體驗。
就整體而言,目前我國廣電媒介融合也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融合程度差距較大,整體發展極不均衡。除央廣、央視外,湖北廣電、廣東廣電、四川廣電、湖南廣電等走在了前列,研發、使用了新平臺,投入的財力、人力較大,其他廣電媒體還未發展至此程度。究其原因,一是對媒介融合的認識、意識還遠遠沒有跟上;二是進展慢,投入不夠,特別是缺乏研發。這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討論。其次,內容與形式的結合有待進一步改進。媒介融合的初期會過于強調技術,但技術的使用是為了更好的內容生產和更優化的傳播效果。這是必須緊盯的目標和預設。當前,融合不充分,用技術做裝飾、花架子式的融合還比較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認為,“媒體融合不是為融合而融合,而是為了強化媒體同受眾‘有意義’的互動,增強傳播效果和輿論引導效果”。⑥這是值得廣電業警醒、思考和改進的。
注釋:
①吳東:《2017年國內電視發展十大趨勢》,《收視中國》,2017年第1期
②《黑龍江廣電:采編發“新新向融”》,中國記協網,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03/09/c_136114769.htm,2017年3月9日
③《湖北廣電融報兩會,新媒體與廣播電視同頻共振》,中國記協網,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03/14/c_136126610.htm,2017年3月14日
④《不一樣的精彩——央視網這樣報道兩會》,央視網,http://news.cctv.com/2017/03/15/ARTI1JQFxXvU6LsnxTlSH0CA170315.shtml,2017年3月15日
⑤孫俊,唐元:《長江云引領2017兩會直播潮流》,長江云,http://news.hbtv.com.cn/p/554002.html,2017年3月6日
⑥楊驍:《我們為這樣的創新點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年3月1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