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吉林廣播電視臺,吉林 長春 130000)
廣播電視是聲音藝術和聽覺藝術,語言在廣播電視節目中不僅是溝通情感的工具,更發揮著反映社會與生活、傳遞情感的作用。廣播電視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聲傳情,聲情并茂”。廣播電視聲音包括對白、解說、音樂等。對白也稱對話,是指在腦形象中展示畫面中人物之間的對話。廣播電視節目對白可以交待人物間的關系、事件的背景,敘述故事情節;可以刻畫人物的性格;可以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解說是創作者在非敘事時空中對事件或人物的說明、評價和解釋。聲音藝術中除人聲和音樂之外的所有聲音、以及一背景音響或環境音響的形式出現的人聲和音樂統稱為音響。廣播電視聲音有利于挖掘人物的內心,可以推進劇情、展現環境、深化主題,同時也可以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廣播電視的聲音藝術是使作品升華的必要手段,烘托環境氣氛,拓展畫面空間,參與情節敘事,展現動作效果的功能[1]。
在2018年1月央視推出的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是世界首部全篇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紀錄片。《創新中國》使用人工智能模擬的是已逝著名配音藝術家李易老師的聲音。該片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和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制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解說配音作為電視語言元素的一種,同畫面、字幕、同期聲、音樂、音響等同時作用于觀眾的視聽感覺。好的配音能渲染烘托氣氛,提煉升華主題。人工智能模擬逝去的聲音 是創新嘗試更是向中國電視人致敬,科技或許冰冷,紀錄片追求真實,但它們并不是冷漠的,它們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溫暖和情懷,人工智能配音正是科學向藝術的致敬。可以說《創新中國》是一部有溫度的紀錄片,并且打破了長期以來大家所熟識的影視聲音的認知,這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在聲音的塑造上我們發生了數字化的轉變。
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在播音技術與藝術方面都需要嚴格要求,準確規范,清晰流暢;圓潤集中,樸實明朗;剛柔并濟,虛實結合;色彩豐富,變化自如。基本上在收聽節目的時候,主持人們的專業度都是非常高的,主持的時候也是非常的讓人感覺到舒服的。但是只要是人,總會發生口誤什么的。而這樣的一件事在主持人行業中可以說是非常大的“事故”了,有些時候,就是因為少說了一個字或者是說錯了一個字,都很有可能將原本的意思與理解的意思南轅北轍的。
2018年11月7日,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搜狗公司智能語音事業部總經理王硯峰和著名主持人邱浩聯合帶來了一場跨界產品發布會:搜狗與新華社合作開發、全球第一個“AI合成主播”正式亮相。這個“AI主播”不僅和真人一樣會播報新聞,而且永不出錯、永不疲倦、永不休息。未來的人工智能技術有可能采用“AI主播”大規模的入住廣播電視節目。只需要編輯好播出內容,設置好節目類型所需要“AI主播”的聲音就可以和現在主持人一樣錄制節目。
何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使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的學科,是一門研究和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智能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 技術科學。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2018年“人工智能”是十大流行語之一,它的流行不僅僅代表一個詞匯的運用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人工智能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新引擎,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新機遇。人工智能技術的進化革新,對傳統傳媒產業來說是基礎性、結構性的全面變革。不管是信息的生產和分發機制,還是用戶的消費與交互模式,都發生迭代式的升級。通過解放個人對信息的需求程度和操控能力,將社會傳播的基本單位從 “機構” 變為 “個人”,從根本上改變了傳播生態,進而影響傳媒產業的各個方面[2]。人工智能的聲音現如今不僅僅存在科幻電影中的片段里,它融入到我們身邊很多影視作品中,環境、音響、音樂等聲音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進行模擬可以做到真實無誤差。
總結:人工智能與廣播電視聲音藝術是相輔相成的發展。人工智能的出現帶動了新的科技變革與產業經濟的出現,人工智能既是推動廣播電視發展的一項必要因素,又是豐富廣播電視內容、增加廣播電視題材的必要選擇。聲音的人工智能發展對于廣播電視聲音藝術發展有著數字化的轉變是一種革新。在人工智能技術正逐步深入到新聞寫作、無人機拍攝、燈光舞美、網絡廣告 banner 創意創作以及新聞素材糾錯等多個方面,革新了影視傳播理念,提速了影視傳播的信息生產速率,助推了新興產業,衍變出貌似隨心所欲,卻又萬變不離其宗的新時期傳媒產業生態。人工智能在聲音上的發展勢不可擋,未來期待人工智能與廣播電視結合發展的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