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勝輝 丁世建
(華耀城投資(周口)有限公司,河南 周口 466000)
建筑的人文精神是指建筑文化要以人為中心。人文精神是以人為萬物之本,為萬物的原型,以人自身的特點出發去衡量萬物的價值。這是人文精神的內在運作邏輯,也是建筑創作應遵循的邏輯。
中國建筑當代人文的缺失不是由突變而來,而是歷史錯綜復雜的發展造成的。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穿插交織影響著居住環境發展的腳步,影響著它的方向。在進入新世紀后,國人開始逐漸意識到人文意識的缺失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問題,也開始重新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發揚國學逐漸成為耳熟能詳的詞匯。但最為關鍵的是,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是中國人在數千年里為自己量身定做的文化,是生長在每個人心中的文化。認識自我,保護民族傳統基因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了建筑市場繁榮,國外的建筑師都把我國作為新建筑的實驗場。最為明顯的特征是拼命利用技術的可能性,夸張地顯示技術權威。例如高技派建筑把一切構件都以高級材料施以精加工后展出,令建筑造價上升為世界之最。這種將技術手段變為目的的思潮已經發展到了極致。新近被選定的北京中央電視臺新樓方案由庫哈斯設計,用超技術的手法違反結構合理性,導致造價無限上漲,而無什么美感可言。
重技術傾向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建筑作品的創作,另一方面由純技術性建筑作品有太多難盡人意之處,這就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已經危及其自身的生存。我們可以從古代中國找到建筑理念中的人文精神。古代中國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產生了人與自然可以融為一體,并且把人與自然合一作為最高境界來追求。中國古代建筑著眼點在于建筑的整體上與宇宙的諧和,并把這種諧和當作是最高的人類自身的諧和,體現出宇宙的秩序感與和諧感。
在西方社會,現在同樣有這樣的認識。盡管我們可以嘗試一些令人驚奇的建筑外部的結構系統、建筑內部的智能管理系統,甚至可以把這些技術發揮到其極致,但是我們不會僅僅由于技術的進步而受到鼓舞。因為技術進步必須有一個清楚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被稱為“社會責任”,即我們必須考慮我們所建筑鋼筋混凝土的生態影響,這是一種倫理態度或哲學立場。圣經中關于“對地球擁有主權”的訓詞必須被重新解釋為這樣一種含義:以一種謙卑的態度,“運用自然的法則”,使人類活動適應于我們生存的自然條件,要考慮到我們的環境和我們后代的利益。
建筑藝術作為造型藝術的一個領域,對居者、觀建筑的人文精神尋思者具有影響其思想情緒的作用。建筑師其實每天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創作在對人們起著教化作用。“建筑反映生活,只有從生活的基本觀點來了解,才能發現其價值與意義所在。”
建筑物質形態的完成并不意味著建筑創作的最終完成,它最終目的是要供人居住,為人服務。如果沒有人在其間的活動、生活,建筑猶如一個沒有演出的舞臺,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建筑應當以人為中心,其焦點首先應是人而不是物。這個人不是物理學、生理學意義的而是社會的人、有文化意義的人、有情趣的人。建筑創作應變成一種與人的日常生活有關的、與人的思想觀念有關的、與人的文化心理有關的操作。
盡管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是科學、理性的工作,然而建筑的使用則往往雜糅著多重情感。建筑不但是人們日常生活所在的空間,而且是人類心靈中十分重要的意象。建筑只有當其能夠存放我們的回憶、蘊藏我們的想象,方能改善和強化我們的生活。所以,建筑的真正目標就不僅僅是世界真理的投射,而且是要把某個地方轉變成真正滿足人的生活需要的場所——能使人領悟到其自身存在的具有一定意義和特色的環境。
喬弗萊·司谷特認為:“對世界的科學認知是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而對它的人文主義的認知則出自我們本身。科學的方法在智慧及實踐上是有用的,但是那種把世界人性化并用與我們自己身體及意志相似的方法去解釋它的天真的、神人同形論的方法仍然是美學的方法;它成為詩歌的基礎,也是建筑學的基礎。”
李約瑟對北京故宮的總體布局作出這樣的評述:“中國建筑的這種偉大的總體布局早已達到它的最高水平,將深沉的對自然的謙恭的情懷與崇高的詩意組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機的圖案。”又如古代徽州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并顯示出比較鮮明的區域特色,在建筑結構、色彩運用、建筑裝飾等諸多方面自成一體且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反映了明、清時期士大夫、富商、平民們的審美取向、道德倫理、禮儀傳統。上海在改革開放二十年后的今天,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建筑的高度、技術含量一次次地被“刷新”,被“改寫”。建筑物設計充分體現出這個城市活潑的生命力,又極具突破性,空間形態錯落有序。建筑的形式美感,能使人產生美的愉悅,或造成一定的情緒氛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震憾人的心靈,這就是建筑的審美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