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利,趙艷龍
1.陜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藥劑科(西安710082);2.陜西省中醫醫院腎病醫院血液透析室(西安 710003)
黃芪是中醫藥中常用的滋補類藥材,具有健脾升陽、保肝利尿、脫毒生肌、抗衰老、降血壓、增強免疫功能等功效[1]。國內市場中約50%被用于生產飲品,其余則用于中成藥及提取物等的制備[2]。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野生環境破壞等,野生黃芪資源越來越少,市場中多以栽培為主,且市場流通的黃芪質量參差不齊,尚無統一的黃芪質量衡量標準[3]。黃芪依據種源不同主要分為兩大類莢膜黃芪和蒙古黃芪。西藏、甘肅、四川、東北等省區是莢膜黃芪主產區;山西、內蒙、黑龍江等為蒙古黃芪主產區[4-5]。黃酮類、皂苷、氨基酸和多糖等是黃芪中的主要藥理成分。其中黃芪多糖屬于大分子物質,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炎、降血糖、神經和內皮細胞保護及免疫調節等功效,因此其含量可作為衡量黃芪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6-7]。為探討黃芪產地、種植方式、采收時期對黃芪質量的影響,筆者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法對不同產地、種植方式和采收期黃芪中多糖成分含量進行定量分析,以期為黃芪質量控制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1.1 試劑:D-無水葡萄糖(產品編號P0867,純度≥98%(HPLC),上海優純生物供應);乙醇、甲醇均為分析純;水為自制蒸餾水。21批黃芪藥材均經筆者鑒定為真品。21批黃芪中7批購自于山西、5批購自于內蒙、3批購自于東北、2批購自于甘肅、2批購自于安徽、2批購自于陜西;10批栽培、9批野生、2批半野生;10批栽培種植的黃芪中3批2年采收、3批3年采收、2批4年采收、1批5年采收、1批6年采收。黃芪藥材在60℃下烘干粉碎,過80目篩,密封待用。
1.2 儀器:ES-E110A型電子分析天平(天津市德安特傳感技術有限公司);UV1901PCS雙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計(陜西瑞麗儀器設備有限公司);HH-S8 8孔水浴鍋(上海一凱儀器設備有限公司);MCD2000型臺式高速離心機(購于成都勝拓儀器有限公司);DHG-9070型數顯電熱恒溫干燥箱(杭州三永德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2.1 樣品溶液制備:對照樣品溶液:取適量無水葡萄糖標準品置于105℃干燥箱內干燥至恒重后,分析天平精密稱取25 mg,加入蒸餾水溶解,并用50 ml容量瓶定容至50m l,備用。供試品溶液:分析天平精密稱取2.0 g各批供試黃芪樣品,加入200 ml錐形瓶中,加35 ml蒸餾水混合均勻,并調節pH至9.0;1000Hz、80℃下進行多糖超聲提取,持續20 min;收集提取液,于3000 r/min條件下低溫超速離心分離,20 min后分離上清。重復上次步驟2次,合并上清;藥渣中添加適量蒸餾水,沖洗3次,合并液體;上述液體置入布氏漏斗中進行抽濾;60℃下對抽濾結果進行干燥濃縮,濃縮后提取物用蒸餾水溶解,并定容至50 ml,備用。
2.2 試驗線性關系考察:用移液槍精密吸取0、0.2、0.4、0.6、0.8、1.4、2.0、2.6 ml對照品溶液于10 ml容量瓶中,加蒸餾水搖勻定容。采用移液槍吸取上述不同濃度的對照品溶液各2.0 ml,移至10 ml帶塞玻璃試管中;依次加入1.0 ml新制備的濃度為5.5%的苯酚溶液、5 ml濃硫酸,震蕩,隨后靜置10 min;水浴鍋中沸水加熱15 min;轉至冷水水浴鍋中冷卻20 min,490 nm波長下測定并記錄上述制備品吸光度。選擇對照品溶液濃度為橫坐標、對應吸光值為縱坐標繪制無水葡萄糖標準曲線。得對照品葡萄糖回歸方程為:y=4.614x-0.0745,R2=0.9982。表明,對照品所用無水葡萄糖溶液在濃度為0.01-0.13 mg/ml范圍內具有良好線性關系。
2.3 儀器精密度考察:移液槍精密量取2.0 ml對照樣品溶液,重復2中“依次加入1.0 ml新制備的濃度為5.5%的苯酚溶液”至“轉至冷水水浴鍋中冷卻20 min”操作步驟。同樣于490 nm條件下,測定吸光值。重復以上操作5次。待測樣品平均吸光值為0.468,相對標準偏差RSD值為0.75%。表明,試驗所用分光光度計具有良好精密度。
2.4 供試品穩定性考察:移液槍精密量取2.0 ml不同批供試品溶液,重復2中“依次加入1.0 ml新制備的濃度為5.5%的苯酚溶液”至“轉至冷水水浴鍋中冷卻15 min”操作步驟。并在制備溶液靜置0、2、4、6、8、16、24 h時測定各樣品吸光值。計算結果顯示其RSD值為0.51%。表明,各批供試品溶液在24h內具有良好穩定性
2.5 試驗重復性考察:分析天平精確稱取各批黃芪藥品2.0 g,每批稱取6份。按照1.2中黃芪多糖提取方法制備各批藥材試驗溶液。重復2中“依次加入1.0 ml新制備的濃度為5.5%的苯酚溶液”至“轉至冷水水浴鍋中冷卻15 min”操作步驟。隨后在490 nm條件下測定各批樣品吸光值。計算結果顯示其RSD值為1.96%。RSD值<5%,表明各批供試品具有良好重復性。
2.6 樣品加樣回收率考察:取已知含量樣品5份(含量4.62%),分析天平精確各稱取5g,加入精密稱取的4.5 g無水葡萄糖對照品。按照上述步驟制備供試品溶液。重復2中“依次加入1.0 ml新制備的濃度為5.5%的苯酚溶液”至“轉至冷水水浴鍋中冷卻15 min”操作步驟。隨后在490 nm條件下測定其吸光值。計算顯示多糖含量為4.51%,回收率為97.66%,RSD值為0.65%。
2.7 樣品含量測定:采用移液槍精確量取1.2制備的各供試品溶液0.1 ml,置于10 ml容量瓶中;同時量取各供試品溶液1.0 ml,置于試管中。用移液槍分別向上述量取溶液中加入1.0 ml蒸餾水。重復2中“依次加入1.0 ml新制備的濃度為5.5%的苯酚溶液”至“轉至冷水水浴鍋中冷卻15 min”操作步驟。隨后在490 nm條件下測定其吸光值。每個樣品做3個平行試驗,取其平均值記為該批黃芪中多糖的吸光值,并依據標準曲線方程計算其中多糖含量。
1 不同產地黃芪藥材中總多糖含量 山西產黃芪中總多糖含量最高,達到189.25 mg/g。其次,依次為內蒙、東北、甘肅、陜西,安徽最低(128.75 mg/g)。山西產黃芪中總多糖含量高出內蒙7.38%,高出東北16.28%,高出甘肅23.69%,高出陜西29.18%,高出安徽36.15%;內蒙高出東北8.29%,甘肅15.20%,陜西20.31%,安徽26.98%;東北高出甘肅6.37%,陜西11.09%,安徽17.09%;甘肅高出陜西4.44%,安徽10.07%;陜西高出安徽5.40%。見表1。

表1 不同產地黃芪藥材中總多糖含量
2 不同種植方式黃芪藥材中總多糖含量 人工栽培黃芪中總多糖含量最高達198.50 mg/g,其次為野生、半野生。人工栽培黃芪中總多糖含量高出野生品4.20%,高出半野生品13.59%;野生品黃芪多糖高出半野生品9.01%。見表2。

表2 不同種植方式黃芪藥材中總多糖含量
3 不同采收時期黃芪藥材中總多糖含量 栽培3年采收黃芪中總多糖含量最高,達201.00mg/g,其次依次為2年、4年、5年、6年。采收期為生長3年黃芪中總多糖高出2年生3.88%、4年6.77%、5年20.72%、6年27.62%;采收期2年黃芪總多糖含量高出生長4年2.79%,高出5年16.22%,高出6年22.86%;采收期4年黃芪總多糖含量高出生長5年13.06%,高出6年19.52%;5年生黃芪中多糖高出6年生5.71%。見表3。

表3 不同采收時期黃芪藥材中總多糖含量
黃芪多糖是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經提取、濃縮、純化而成的水溶性雜多糖。淡黃色,粉末細膩,均勻無雜質,具引濕性。黃芪多糖由己糖醛酸、葡萄糖、果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等組成,可作為免疫促進劑或調節劑,同時具有抗病毒、抗腫瘤、抗衰老、抗輻射、抗應激、抗氧化等作用。黃芪多糖是黃芪發揮作用的主要成分。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黃芪多糖作為黃芪的主要藥理成分之一,具有增強機體細胞代謝和機體免疫力,促進骨髓造血干細胞合成細胞DNA,雙向調節人體血糖等作用。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多糖可通過下調細胞外型號調節激酶蛋白(ERK1/2)表達,抑制ERK1/2磷酸化等途徑誘導肝癌細胞凋亡[8-11];同時可通過下調人結腸癌細胞COLO205中增殖細胞核抗原表達,抑制病灶內癌細胞分裂增殖,從而發揮抗腫瘤作用[12]。黃芪補氣膠囊、黃芪注射液、黃芪多糖注射液、黃芪多糖口服液、黃芪精顆粒等均是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黃芪品質直接影響其制劑的藥效[13-16]。因此,評價黃芪品質,優選高質量藥材對提高療效,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來自于山西、內蒙、東北、甘肅、陜西、安徽6個省市地區的21批黃芪中黃芪多糖含量進行測定,分析產地、種植方式、采收期對黃芪多糖的影響。結果顯示,山西產黃芪中總多糖含量最高,其次依次為內蒙、東北、甘肅、陜西,安徽最低,該結果與付娟在黃芪多糖測定中的結果基本一致[17]。表明,山西和內蒙黃芪品質最好,該結論與周鵬通過測量黃芪中黃酮類成分所得結論一致[18]。植物學方面的研究顯示,平均氣溫和晝夜溫差是影響植物多糖合成的主要氣象因子[19-20]。黃芪喜性涼爽、怕熱怕澇,適合腐殖質豐厚、透水性強的沙土生長。山西、內蒙、東北等地區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降雨量相對較少,因此更適宜黃芪生長及多糖合成。種植方式分析顯示,人工栽培品黃芪多糖含量最高,其次為野生,半野生最低。分析原因:隨著市場對黃芪需求量的增加,對黃芪品質要求的提高,不斷有新的高品質高產量黃芪品種被選育出來,所以人工栽培品種多為品質較好和(或)產量較高的優良品種;種植戶也會依據黃芪自身喜性選擇光照、水分、土壤酸堿度更為適宜的土地進行藥材種植;并給及時施肥、除草等管理,因此黃芪品質優于野生品;而半野生則為野生品種的試種植品種,或預選育品種,現有栽培條件不一定為最適宜生存條件,因此品質最差。但該結果與張艷賀等[21]的結果存在差異,其研究顯示,野生黃芪中黃芪多糖含量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研究所測樣品種類差異太大所致,本研究所選試驗品種野生品批次(9批)與人工栽培批次基本相同(10批),所測多糖含量為多批次的平均值;而張艷賀的報道中野生品9批、人工栽培僅2批,人工栽培批數太少,不具有代表性。不同采收期分析顯示,3年生黃芪中多糖含量最高,2年次之,3年后隨著生長年限延長,其多糖逐年下降,該變化趨勢與黃芪中皂苷類化合物含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2]。提示,生長2~4年為黃芪最佳采收期。分析原因,黃芪生長時間過久,則其株芯部位會慢慢木質化,植株合成的多糖等物質逐漸轉換為木質素,因此其多糖含量越來越少。
綜上所述,黃芪產地、種植方式和采收期是影響其質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山西、內蒙、東北等地區人工栽培的3年生黃芪中黃芪多糖含量較豐富,具有較好的藥用價值。因此,醫療單位在用藥選擇或制藥廠在原料選擇時,均可重點選擇上述地區人工栽培的3年生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