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邀撰稿 李明超 余 杰
智慧城市是創新2.0時代的城市形態,也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更高階段的必然產物。作為國內信息經濟領軍城市,杭州一直站在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的最前沿。當很多城市還在苦苦摸索智慧城市建設模式的時候,杭州已經在結合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系統性運營,主動迎接、投身、擁抱智慧城市,不斷探索具有可持續性的、以“免費”為引領的智慧城市建設創新型商業模式。
“免費西湖”被譽為國內城市旅游商業模式創新的典范。2000年前后,守著門票過日子是國內各大景區的常態,2002年西湖的直接門票收入約為2500萬元。當年國慶節前夕,西湖景區里的老年公園、柳浪聞鶯公園、少兒公園和長橋公園的圍欄被拆除,曾經各自孤立的小公園,被打通成為環湖大公園,24小時免費開放。此舉令西湖成為國內首個免費開放的5A級旅游風景區。2003年,“西湖十景”中的花港觀魚、曲院風荷景點,以及景區內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杭州歷史博物館、蘇東坡紀念館等6大博物館,宣布免費開放。
免費開放后,西湖景區游客量顯著增加,景區內商業網點的租金也水漲船高。2002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景區游客接待量為200多萬人次,2013年增長至456萬人次。高德地圖發布的2018《西湖文旅大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國慶期間西湖景區游客量為431.54萬人次,全年高達2813.94萬人次,當年,西湖超越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麗江古城等景區,成為全國景區中的“人氣王”。2019年1月,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接待旅游總人數1.84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598億元,兩項數據分別為2002年的6.5倍和12.2倍。2000年,入境過夜游客在杭州平均逗留時間為2.2天,2018年延長為3.25天。2018年杭州市累計接待過夜游客6880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402萬人次。
在互聯網時代,“免費西湖”的成功經驗對智慧城市建設企業同樣具有參考價值。2014年,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祎指出:免費具有一種顛覆性力量,它會破壞傳統的商業模式,同時又建立新的價值體系。在“互聯網+”時代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應在充分做大平臺、做大用戶,在信息資源、平臺價值、數據價值以及全鏈條業務上下足功夫,充分挖掘潛在價值,激活現有資源、整合價值鏈條、實行集成創新,加速信息知識向產品、資產及效益轉化,向管理要效益、向增值要收益,從而實現商業模式整體創新。多年以來,許多互聯網公司的實踐已經證明了一點:如果一個公司能把免費服務做得很好,比如谷歌把搜索做得很好,騰訊把聊天做得很好,那么在以這種免費服務匯聚了巨大的用戶量之后,總有辦法在海量用戶基礎上構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可以說,免費既是商業模式,也是一種營銷手段,更是互聯網的一種精神。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和地方政府財政支撐力度減弱,傳統智慧城市建設模式舉步維艱,已無法適應“互聯網+”和物聯網進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家庭的時代要求。當前主要有以下三種智慧城市建設模式:
第一種是政府自主推動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并且有明確的智慧城市建設的項目和時間表,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智慧寧波”、連云港——“智能徐圩”等,建設模式以政府為主導、市場運營為輔,希望通過政府牽頭實現對覆蓋城鄉的智慧城市網絡建設統籌推進。
第二種是運營商推動下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最大的特點是以運營商為主導來推動當地政府進行智慧城市建設。中國移動早在2008年就提出協助政府建設“無線城市”戰略規劃,而中國電信2010年在廣東首提建設智慧城市戰略規劃。其中,廈門的無線城市以及廣東汕尾的“智慧汕尾”就是其中典型代表。運營商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模式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很好地建設智慧城市的智能管道和智能平臺,其缺點是受限于運營商的業務范圍。
第三種是廠商推動下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個城市的智能化規劃設計中所涉及的領域比較少。我們經常看到,在智慧城市的目標拆分與落地時,被落實為智慧醫療、智慧生產、智慧交通、智慧政府等比較大的概念的行業應用。推行這種商業模式的主要廠商有國外的IBM、國內的貝爾信,典型城市代表是昆明和天津。
傳統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雖然都有多主體參與和市場機制作用,但主要還是要依靠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在實現自我造血、資金平衡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缺陷,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和價值創造與實現。因此,亟需進行智慧城市商業模式的創新性探索,以支撐智慧城市健康持續發展。反思傳統智慧城市建設模式的商業化不足,創新智慧城市建設商業模式需要抓好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雙輪驅動,抓好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綜合調控,實現城市和產業合理有序發展,探索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圍繞產城融合發展目標,杭州積極探索以“免費”為引領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將“免費西湖”助推城市旅游經濟大發展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提升和推廣應用,陸續推出了“免費機頂盒”“免費單車”等一系列創新型商業模式,再到正在研究可否免費贈送的智慧家庭智能網關,杭州以“免費”為引領的商業模式創新正在從“西湖時代”走向“數字時代”。
2004年杭州市在全國率先開展有線電視“模轉數”,就是一個很好的以“免費”為引領的商業模式創新案例。當時以青島方案和順德方案為代表,國家“模轉數”試點城市走的技術路線是“廣播式數字電視”,而不是“交互式數字電視”,但杭州一步到位搞“交互式數字電視”,從而實現了從“看電視”到“用電視”的歷史性轉變,電視的功能大大拓展、服務大大豐富。杭州的“模轉數”是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政府以補貼的形式來彌補居民在“模轉數”中所花費的成本,基本實現居民“零成本”使用“交互式數字電視”。這樣的免費型商業模式在為居民帶來實實在在便利的同時,也激發了居民的消費欲望與個性化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杭州市委、市政府通過與阿里巴巴集團的合作,為市民提供了很多免費的公共服務,不僅提升了政府的服務能力,而且有助于勾勒一個融合數據的未來智慧城市發展圖景,更有助于推動以“免費”為引領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建設。通過支付寶,讓城市成為“移動支付之城”;通過釘釘,讓城市成為“移動辦公之城”;通過與醫院合作提供云服務,實現一個“智慧醫療之城”。目前,杭州全市59個政府部門的368億條信息匯聚在基于阿里云打造的政府服務平臺上,市民可憑身份證一證通辦296項事務。而杭州超過95%的超市便利店、超過98%的出租車、5000余輛公交車都支持移動支付。智慧醫療則讓將近7000萬人次在杭州市屬醫院看病時間平均縮短2小時以上。居民在享受這些免費公共服務的同時,對供應商的了解不斷深入,持續激發出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促使供應商提升服務水平來滿足新的需求,從而形成商業模式的良性循環,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杭州正在大力培育發展的數字經濟,準確表述應該是智慧城市經濟建設,它有別于傳統發展階段的信息經濟,既有別于杭州信息經濟1.0,又有別于其他地市的信息經濟,占據的是高端信息市場,提供的是高端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是信息經濟高端化的產物,其核心是人工智能經濟、虛擬現實經濟、物聯網經濟,其實質是信息經濟2.0。數字經濟在發展路徑上,既要一手抓產業的智慧化、城市的智慧化,又要一手抓智慧的產業化、智慧的城市經濟化。總結梳理新世紀初以來杭州“免費西湖”“免費機頂盒”的成功經驗,參照杭州公共自行車公司打造“免費單車”系統供應商的成功經驗,創新以免費為引領的商業模式實現載體,加快推進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為載體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規劃、設計、技術、設備、服務、管理、營運的系統供應商,使杭州成為基礎設施最先進、技術水平最高、城市數據最開放、信息服務創新能力最強、智慧應用最普及、智慧產業最集聚的城市,為其他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從而形成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杭州模式。
以管窺豹,可見一斑,以“免費”為引領的商業模式創新還在杭州繼續上演著新的傳奇故事。對這種商業模式,我們必須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究竟拿什么免費?這個東西會不會成為一項有需求的基礎性服務?通過免費能不能吸引到新的用戶?在得到用戶和實現免費服務基礎上,有沒有機會做出新的增值服務項目?如何確保增值服務項目的用戶愿意付費?如果這些問題能夠找到清晰的解答,那對于舉步維艱的智慧城市建設而言就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