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
摘 要:“課程思政”對大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對大學語文課程資源優勢、學生特點分析,以及如何融入思想教育途徑進行了相關的探索。
關鍵詞:大學語文;思政教育;地方院校
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17〕62號文件中指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自此,大學語文教學的“課程思政”有了明確的方向和要求[1]。
一、大學語文課程滲透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從觀念上來看,一直以來,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面向非中文專業學生的通識課程,以其內容的精深和包容性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一直以來都受到高校的關注。而談到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許多人認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任務,而大學語文的教學是展示其審美性、人文性、應用性的功能。這種片面性的認識,導致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出現了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
作為一門通識課,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具有很大的優勢。教師對作品的闡釋和分析可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生動的講解,審美的感悟避免了命令式、灌輸式的說教,減少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枯燥感和抽象性。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可以說,“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是思想品德課程的核心使命, 也是大學語文課程的核心使命”[2]。
二、大學語文課程中富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而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承載了獨特的道德和精神教育資源,為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條件。它選取的經典名篇,覆蓋了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每一篇所傳遞的思政信息都不是單一的,有民族氣質的,有民族精神的,也有怎么看待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如屈原的《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展現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氣節;更有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志豪情。這些元素充分包含了人文熏陶和品格養成,可以成為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的資源。
三、地方院校大學生群體的自身特點
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主體意識增強、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崇尚開放自由,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群體中呈現出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現象。他們傾向實用主義,把效果作為行動的終極目標,注重實際功效或利益與付出之間的對等性。他們既高度認同主流價值觀,又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希望獲得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3];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廣泛使用,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和便捷。手機可以隨時進行移動支付,足不出戶得進行網購,更出現了從書面自媒體向網絡互動式個人主播的轉變。由于各種信息資源充斥著網絡,學生容易受到網絡多元思潮的廣泛影響和沖擊,自我價值觀建構呈現出鮮明的網絡時代特征[4]。繆克成先生在《大學生修養綱要》一書中指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具有鮮明強烈的時代意識與模糊不定的政治傾向存在反差,線上巨量信息思維結構下的前沿接納力突出與現實創新力不足并存。而作為地方院校的大學生,又有其特殊的一面,這里的地方院校指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院校。由于很多學生都是來自于貧困地區,學生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眼界的局限,在校學習和活動較為被動,對于經濟因素比較敏感,心里健康問題較多。容易受到個人利益至上,拜金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自我價值實現的高位追求與精神領域發展的多變性沖突體現明顯。鑒于地方院校大學生的這些特點,進行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無法產生吸引力,反而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這時優秀的勵志篇章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學習才能激發和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樹立遠大目標和理想,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四、大學語文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在教材的選擇方面
可以選擇體現人文精神、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等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篇章納入教材選擇范圍。使學生既認同作者的觀點和思想,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思想素質,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及欲望。此外還可以選編一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作為學生課下自學的篇章。大學生對這些時代感較強的作品非常感興趣,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達到新時期大學語文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二)在課程的教學模式創新方面
必須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實現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一,可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專題學習,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或信息資料,達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比如選定一個教學目標“建安文學賞析”,對于該教學目標采用專題式的教學方式。提到曹操的《短歌行》,可以請學生先行查閱建安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學特征,然后對該詩背景進行學習,了解人才對于曹操統一中原的重要性。在這時的學習,我們可以引入新聞“華為被禁”事件,作為一家企業,它的國際化歷程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人才的吸納和使用,才有了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才有了“備胎”計劃。
才能深刻理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才能更加體悟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講到先秦詩歌中的《詩經》的重要性,可以用“四書”中的《大學》作為開講的導入,講述古人對修身養德重要性的闡述。再引入孔子對《詩經》學習的重要性,這樣就很自然地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文學作品中。可見它是以作品為中心,對其相關的材料進行搜集和挖掘,實現有限的課堂教學內容在教學外的延伸。既增加了課堂教學內容信息,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第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之內,還應走出課堂,將學習內容進行課外拓展。如舉辦文學創作比賽、辯論賽等以賽促學。還可以進行詩詞詠誦、書法、戲劇表演等活動。作為地方院校,還可以進行地方民俗文化的展示,增加民族文化認同感。通過課堂外的延伸,采用多樣性的形式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加深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三)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作為教學的實施者,教師需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較高的教學技能和深厚的文學底蘊,二是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大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廣泛閱讀相關理論著作,關注國家時事政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因為只有具備高超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文學作品為載體,利用各種有效的方法,營造積極的教學情境,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學生,真正地發揮大學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當然作為專業教師業務素質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多參加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方面的培訓,并通過與同行的交流與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教法能力。在教學中的知識點融匯,需要教師自己多積累文學素養。才能旁征博引運用自如。作為地方院校,學校方面可以通過聯系經濟發達地區學校和和學術層次較高的學府,送教師去研修,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學術素養和思想政治水平。
五、結語
大學語文課程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必備課程,地方院校要積極思考,結合地方特色做好教材設計,實行多樣的教學方式,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2017.
[2] 趙新.大學語文課程的職能定位[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8(1):79.
[3] 魏瑤.新時期大學生思想特點與高校班級管理模式轉變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4):99-100.
[4] 鄧志宏,劉智中.新時期大學生思想特點、標簽和網絡多元思潮應對[J].高教論壇,2019(5):85-91.
[5] 苗天宇.大學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讀[J].語文建設,2014,8(8):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