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0)
2016年,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政策意見,并將之作為江蘇省“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目標和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大舉措。江蘇省作為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省份之一,曾連續8年位居全國區域創新能力省份排名榜首,在打造全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發展基礎。2017年,江蘇省研發機構的企業數、企業研發人員總量、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投入等指標均排名全國第一。其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產業的產值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2.7%和31%,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到2.7%左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2.4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3萬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
硅谷作為典型的全球科創中心,其形成歷史和發展經驗能夠為江蘇省打造全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一定的借鑒。本文從區域、產業和企業三個層面,根據硅谷的發展經驗,為江蘇省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建議。
格雷格·霍洛維茨在《硅谷生態圈》中將硅谷比喻為一個多元的、生機勃勃的雨林式生態圈,半導體、集成電路、軟件和互聯網產業,或者說仙童、英特爾、微軟、蘋果都只是適宜生長在這個生態圈的“雜草”。我們學習硅谷的經驗法則,并不是去復制這些“雜草”,而是創建一片肥沃的土壤,至于這片土壤上長出的“雜草”,不必和硅谷的一模一樣。江蘇省要打造硅谷式的全球性科技創新中心,關鍵在于創造出一塊有利于創新的區域環境,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格局。
近年來,江蘇省在打造區域創新生態圈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巨大進展。尤其是在引進人才、平臺支撐、政策支持方面,營造出了寬松自由的創新創業環境。但與硅谷這樣的世界級創新生態圈相比,江蘇省的創新生態圈還存在不夠成熟、不夠高端的問題。一個區域創新環境是否足夠有吸引力,不是資金的保障和政府的支持,最主要的是人才的供應。江蘇省雖然不乏高等院校和科研平臺,但真正能與世界一流大學媲美的人才供應基地卻幾乎沒有,一流人才和一流大學的匱乏是江蘇創新生態圈升級的最大障礙。因此,打造全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江蘇省應著力于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計劃。一方面,繼續從全球范圍內引進頂尖人才,尤其是在優勢產業領域的國際精英;另一方面,要加強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建設,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齊,為科技創新提供持續不斷的智力保障和人才供應。
硅谷創新生態圈不僅僅只是一群充滿創新活力的小企業,一所以研究為主的斯坦福大學,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和一批恰逢其時的風險投資等元素的糅合形成的“綜合反應”。這些元素確實是硅谷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因”,但這些基因的簡單復制并不能克隆出一個硅谷。硅谷生態圈的生命力在于它長期培育的硅谷文化,這一文化的本質特征在于求新求異、自由競爭、敢于冒險、容忍失敗。而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保守、穩重的觀念是不利于中國形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江蘇省應關注區域中創新文化的培養,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積極創業,提倡個性,認可冒險精神,允許創業失敗。當然,創新文化的培養不是對傳統文化的摒棄,而是以更加包容的態度對待“異類”,更加開放的心態對待世界,在探索和借鑒中形成本土創新文化。
從產業層面來看,硅谷的形成得益于產業集群帶來的諸多效益。不可否認,半導體、計算機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集聚給硅谷初創企業帶來了極大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產業的集群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匯聚于此,得以共享和最大化利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分散了創業風險。但更重要的是,硅谷的產業集群使大中小企業得以分工協作,這種分工協作不僅提高了專業化程度,也增大了創新創業的可能性。硅谷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大企業和小企業的互惠配合,形成的創業“引擎”。那些站在科技前沿的大企業往往會比中小企業更能發現技術機會和商業機會,但大企業在已有專業領域前提下,很難再集中資源和能力投入到另一個新領域。也就是說,大企業與小企業相比,在開發新領域中存在不專注和不精準的問題,但大企業往往是那些未開發商機的存儲庫。事實上,硅谷每年孵化出的新興產業和成千上萬的創業公司,很大一部分是仙童、微軟等大企業的分離和衍生,或者至少是來源這些大企業產生的商業機會。
江蘇省的優勢在于,在工程機械、電子科技、能源、光纖、醫藥制造等傳統制造業積累了雄厚的基礎,培育了徐工集團、中天科技、天合光能、亨通、恒瑞等產業內龍頭企業。這些傳統制造業企業在新一輪的技術變革中,如果能夠抓住重大技術機會,提高內部研發能力,或許能夠成為江蘇省區域創新的重要母體,迸發出大量的創業機會。目前,江蘇省傳統產業正在積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在轉型過程中,制造業企業要注重對新興技術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進行智能制造、生產工藝的優化,甚至商業模式的變革,蘇寧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新材料、新能源等的創新利用,提高產品性能,甚至催生新的產業。如新能源與傳統汽車制造的結合,產生了新能源汽車產業。
此外,在新興技術領域,江蘇省也擁有眾多具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更專注于新市場,也更愿意冒險,但缺少資金支持和科研能力。中小企業要想發展,要學會利用外部力量。小企業可以圍繞創新能力強的大企業,承接其技術外溢,利用大企業研發力量產生的技術創新成果尋覓商機。政府、金融機構等社會各界也應積極扶持那些具有巨大成長潛力的小企業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高科技企業。
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摩爾認為,硅谷的誕生事實上是一群科學家通過探索有效的企業建設和市場建設活動,引發了技術機遇規模和性質變化的漸進過程。從企業層面來看,硅谷形成全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仙童、英特爾等核心企業以正確的方式回應了正確的時機。
在一個技術環境優越的時代,一項通用技術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對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最關鍵的便是識別、創造和抓住市場機會。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后來爆發出的驚人的市場機會令仙童公司和英特爾都感到震驚,盡管他們也沒有料到半導體產品在計算機市場的爆炸性需求,但二者顯然都成功地識別、創造并抓住了市場機會。當今,新材料、新技術層出不窮,人工智能、物聯網、量子通信、納米材料等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重大通用技術,這些技術目前展現的市場機會或許還只是冰山一角。企業不僅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識別新興技術潛在的市場機會,更要主動地創造市場機會,將技術轉化為滿足市場需求的硬產品,讓飄在空中的技術真正落地。
創造一個市場機會,除了開發產品,企業還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市場建設。仙童公司開發出集成電路后,并沒有立刻受到市場的追捧,反而是遭到冷遇。若不是仙童公司大膽地以低于成本價進行市場開拓,這一如今改變世界的發明也許已被市場打入冷宮。因此,回應一個技術機會的不僅是企業的技術轉移,還要配合適當的營銷策略等市場活動。很多情況下,并不是產品不夠好,而是市場沒被喚醒。當企業對新開發產品有足夠的信心時,更要有魄力和毅力去積極地開墾市場。
對于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即使是一家經營管理能力極強的企業,也不可能站在所有領先技術的最頂端。這就意味著,對于一個通用技術,一家企業不可能包攬這個技術帶來的所有市場機會。企業的分離和衍生在所難免。但企業限制競爭的范圍,將部分業務分離出去,并不是不利的。當初仙童公司幾乎擁有半導體行業的所有領先技術,但對它而言,分離出一些產品和技術反而更有效率。英特爾雖然有能力做整機,卻果斷選擇專注于最有競爭力的芯片市場,而將主板、設備等留給其他制造商。這種集中資源的戰略不僅使英特爾專注于芯片的研發和制造,增強了核心競爭力,也使其他互補技術能夠得到最優化,形成了一個垂直專業化的產業鏈,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產業鏈創新水平的提高。
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沒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不斷地進行多元化擴張。這種盲目和急功近利地多元化容易使企業分散精力,無心專營核心業務,從而漸漸失去核心競爭力。江蘇省目前擁有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鏈、智能電氣產業鏈、高性能合金產業鏈等多條優勢產業鏈。對于這些優勢產業鏈中的重點企業,要學會選擇核心業務領域,拋棄不擅長業務,或沒有創新前景的技術,將部分業務分離給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現互補技術的優化和產業鏈的垂直專業化,從而增強江蘇省優勢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在硅谷的早期創建中,企業建設起到了核心作用。而高新技術企業的建設,最核心的是科技型企業家的演變和增生。硅谷著名的“天才八叛徒”幾乎全是物理學和數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和對新興技術敏銳的洞察力,一旦他們掌握了企業運作的規律,走上創業的道路,那么這些從科學家到企業家轉變的創業者就會成為一個高新技術企業、甚至一個地區的核心資源。
江蘇省擁有眾多高等院校和科研中心,不乏一批有科學技術背景的科研工作者。他們了解最前沿的技術,對技術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也有較深刻的認識,但缺乏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和經營管理能力。因此,有必要建設科技型企業家培訓中心,著重培養有技術能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成長為既有技術洞察力又有商業能力的領軍型人才。此外,也可以效仿仙童大學,鼓勵有能力的企業開設內部精英教育,為企業未來發展培育“兩面型”人才。蘇寧企業于2011年創立了蘇寧大學,可以說是江蘇省企業開設大學的一個嘗試。
科技型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與一般性企業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對于科技型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高,如果掌握了一項核心技術,往往能獲得很高的附加值,取得明顯的市場份額,并得到快速增長。因此,企業往往會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上,這也使研發部門成為科技型企業的核心部門。科技型企業要想獲得成長,必須強化企業內部研發能力。硅谷享譽全球的科技型企業,無一不是擁有一支強大的內部研發團隊。其次,科技型企業的核心業務是研發出有市場潛力的新產品,從研究開發中獲取利益。也就是說,科技型企業的科學研究是以盈利為導向的,追求的是商業目的。這就使科技型企業的內部研發區別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學研究。因此,科技型企業在對內部科研活動進行管理時,要注重其結果導向和市場導向。比如,可以通過改進研發部門的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管理方式,引導研發人員以盡量少的信息獲取特定結果,將開發可交付產品作為研究開發的首要目標。最后,對于科技型企業,在進行內部管理時,要注重研發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的關系管理。尤其是研發和制造部門的合作,可以通過人員流動、項目制方式加強二者聯系,從而避免研發和制造的分歧,實現更高效的技術轉移。
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江蘇省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學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更要在自身產業結構、地區環境特點的基礎上摸索適合江蘇省的科創中心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