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學財經學院 西藏 拉薩 850000)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河南洛陽人,中國古代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理財專家。桑弘羊生活在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漢武帝年間,在其政治生涯中,多次被漢武帝委以重任,先后擔任農中丞、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務,掌管國家財政大權。他任職期間推行的一系列財政改革措施,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專賣、均輸平準等政策,為西漢王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從而為漢武帝抗擊匈奴、鞏固中央集權、成就一代霸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他的理財思想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武帝時期,自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對匈奴的多次戰爭致使國家財政到了“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的地步,戰爭的軍事支出導致漢朝面臨空前嚴重的財政危機。另外,頻發的自然災害致使國家財政用于賑災支出也不計其數。由于上述原因引起的國家財政支出的激增,使西漢王朝陷入了財政危機。同時,商品經濟發展導致工商地主階級與中央政權的矛盾加深,土地兼并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從而影響中央政權的穩固,這些原因促使漢武帝不得不進行財政體制的改革。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將理財重任托付給桑弘羊,桑弘羊在這樣的背景下推行了一系列財政改革,其中最為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鹽鐵專賣政策、平準均輸政策以及統一貨幣政策等。
漢武帝初期,鹽鐵生產流通基本由民間私人經營,政府只收取一定的稅收,鹽鐵經營的絕大部分利潤流入富商大賈手中。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起,桑弘羊參與策劃的鹽鐵專賣政策得以推行,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領大農,盡代僅筦天下鹽鐵”,擔任大農丞正式接管鹽鐵專賣后,將鹽鐵專賣進一步制度化規范管理,桑弘羊由此成為歷史上實施鹽鐵專賣最成功的人之一。桑弘羊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天時地利,還與其遵循財政制度改革的基本邏輯原理分不開。
1.實施國家專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農業經濟歷史上的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依靠農業稅,但是農業稅收負擔的增加無疑會增加農民的負擔。桑弘羊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管子“本末并重”的思想,在農業之外另辟蹊徑。從國家參與商業活動的角度出發,對鹽鐵實行國家專營,這種對重要的資源進行壟斷經營的方式,一方面極大地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使鹽鐵專賣收入成為這一時期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國家對重要的經濟命脈進行控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場風險和惡性競爭。
2.規模經濟促進技術進步
桑弘羊對鹽的專賣實行控制流通的辦法,而對于鐵器則采取生產、經營全過程控制的政策,這是由鹽和鐵不同的生產特性決定的。鐵的開采方式決定了對其進行規模化生產的經濟效益,國家冶鐵相較于私人開采,無論從資本、勞動力還是生產設備方面都有相當的優勢。因此國家經營可以起到降低生產成本、加速技術進步等積極作用,這符合當代“規模經濟”的原理,即在一定范圍內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可以引起經濟效益的增加。同時,由國家控制的規模化經營還能促進社會分工,加快技術進步,這也與勞動分工促進技術進步的原理相吻合。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桑弘羊開始施行了另一項重要財政政策——均輸,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又開始實行平準政策,兩者具有相似的性質。均輸就是“令遠方各以其物貴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而平準則是“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均輸、平準都是政府參與大宗商品的買賣來控制物價同時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均輸是在空間上進行買進賣出調節,而平準則是從時間維度上進行調節。
11月15日,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導刊》雜志主辦的“新旅游·新管理”第三屆青年管理學者論壇在京舉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經濟管理》雜志以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經貿與會展學院、國際商學院和酒店管理學院的教師和碩博士生共40余人出席了此次會議。
1.政府干預經濟的思想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是“看不見的手”,而政府則是“看得見的手”,市場自發調節有時候會出現“市場失靈”,因此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進行調節,這是當代西方經濟學對于政府干預經濟的科學解釋。歷史上桑弘羊實行的均輸、平準政策,將中央政府置于市場環境中直接參與市場經濟活動,通過對物品適時、適地的低價買進和高價賣出來實現政府目的。這種方式集中體現了政府干預經濟的思想,而桑弘羊的成功實踐也證明了這一理論的科學性。
2.穩定物價的思想
現代財政的一項重要職能即是穩定物價,均輸、平準政策也是對這一職能的集中體現,兩種政策對穩定物價、抑制通貨膨脹、防止富商大賈操縱商品價格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平準政策很大程度避免了農民由于階段性物價飛漲導致的通貨膨脹而引起的生活困難情況,均輸政策則體現了稅收公平原則,減少了商品運輸的物流成本和運輸過程中商品價值的損耗。
3.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
價格杠桿被認為是政府通過一定的政策和措施來影響供求關系,使市場價格發生變化,從而引導和控制國民經濟的手段。均輸、平準政策正是桑弘羊對價格杠桿手段的成功運行。政府在供給過剩的時間地點低價買進商品,減少市場供給,又在供給不足的時間地點賣出商品增加供給,在解決漢武帝財政危機的同時,促進了當時短暫歷史時期經濟的相對健康運行,對當時的歷史發展產生了較大的積極影響。
漢武帝初期,進行過四次重要的貨幣改革,最終均未取得成功。從漢初開始的幣制混亂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弊端一直困擾著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桑弘羊實行幣值改革,頒布“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等措施,將貨幣鑄造權統一收歸中央政府,規定“三官錢”為唯一的流通貨幣。這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幣制改革,以當代財政金融理論體系視角來審視,我們仍然可以看出其中體現的重要財政思想。
1.國家的貨幣發行權
桑弘羊將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統一貨幣發行,由國家對貨幣的發行起到決定作用,中央政府充分掌握貨幣的需求與供給量,從而運用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起到調控的作用,這與當代國家對貨幣發行權的掌控不謀而合。貨幣發行的統一及貨幣鑄造技術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私人鑄造,對防范貨幣偽造也起到良好的效果。
2.貨幣流通職能思想
桑弘羊已充分認識到貨幣的交換價值以及貨幣在商品流通中所扮演的價值尺度的重要角色,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要求其必須具有固定的價值,且需有統一的度量功能。因此桑弘羊統一貨幣,將“三官錢”作為唯一的流通貨幣,從而避免價值尺度不一的現象,使商品便于流通。這也是桑弘羊“重商”思想在財政改革中的重要運用,通過幣制的改革保障商品流通,使商品在流通中增值,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3.貨幣的宏觀調控職能
桑弘羊在繼承管子的“輕重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貨幣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必須由中央政府牢牢掌握,由此避免由于物價波動引起的整體經濟市場混亂。他統一貨幣,注重解決幣制紊亂問題,同時也能讓百姓安居樂業,避免依附于富商大賈謀取不義之財,這對于優化當時的社會治理也起到重要作用。
桑弘羊實施的一系列財政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也使之成為廣為后人傳唱的優秀理財家,后世對其褒獎屢見不鮮。以下筆者從財政實現國家職能的層面,對桑弘羊財政改革促進漢朝國家職能的實現來分析桑弘羊財政改革的重要意義。
財政的一項職能是對資源的配置。桑弘羊財政改革使國家參與資源的配置,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鹽鐵專賣政策有利于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對重要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起到良好作用;另一方面,桑弘羊時期對朝廷各項財政支出分開核算,體現了對支出結構的合理歸類和認識,這使得漢武帝軍費充足、軍餉有所保障,“山東被災,齊趙大饑”等自然災害得到了有效賑濟,皇室的開支以及政府建設支出也有了著落。
分析漢武帝時期的三個主要利益階層,不難看出,政府、商人、農民三者之間存在各自的利益訴求,同樣社會財富在三者之間的分配也需要尋求一種平衡。漢武帝初期,國庫虧空導致財政困難,豪強兼并導致農民生活日益窮困,社會財富大量集中在商人階層中。可以說桑弘羊的“重商主義”使商品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而他的財政政策又極大地削弱了商人的利益,而將相當一部分社會財富轉移至國家而又不加重農民階層的負擔,實現“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良好效果。桑弘羊的改革較為成功地實現了社會財富在國家和商人階層之間的再分配,其中鹽鐵專賣的效果最為明顯。
桑弘羊改革對于促進經濟穩定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穩定物價方面。平準、均輸的推行是國家運用價格手段來保障貨物價格相對穩定,從而對經濟進行調節,促進整體社會經濟的穩定;統一幣制則有利于保障商品流通,促使貨物在流通中增值,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鹽鐵專賣對社會分工和技術進步的影響也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桑弘羊財政改革同樣極大地保障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這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來看。內部環境方面,桑弘羊財政改革對豪強富商及諸侯王勢力的沖擊極大地削弱了地方勢力,對鞏固皇權、穩定社稷、促進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外部環境方面,由于桑弘羊財政改革極大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漢武帝對于匈奴的沉重打擊使西漢王朝擁有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邊疆安寧,促進了西漢王朝統治的穩定。另外,經濟環境的穩定使農民安于本業,促進了社會的長治久安。
總的來說,桑弘羊是中國財政史上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我們可以從其改革中總結出許多經驗和教訓,研究他的思想和改革對于我們以史為鑒、讀史明智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