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業
廣東南方通信建設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000
5G無線通信技術應用了無線互聯網絡,讓無線通信技術更加科學化。5G無線通信中的納米技術融入網絡中成為無線互聯網通信工程重要內容,納米技術給予保護,保證了數據傳輸安全。在今后發展中,5G無線通信技術兼容了以往4G、3G、2G技術優勢,降低運行管理時的能量損失,保證傳輸效率。如果在數據信息輸送時受到影響就會給予數據信息保護,構建多樣化網絡核心平臺。在今后發展中,應廣泛應用原有無線頻率,實現技術提升。此外,也要學會應用豐富的資源與平臺,提升5G無線通信技術水平。
5G無線通信技術融合了2G、3G、4G網絡通信技術,兼容不同種網絡通信技術且接入BLUETOOTH、WIFI等無線技術展開通信服務,讓5G通信技術兼容多種技術;特別是網絡支付確保了支付操作安全、穩定。
5G無線通信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其傳輸速度是4G通信傳輸的10倍,傳輸速度更快。結合5G無線通信技術應用效果看,如果波段在28GHz其傳輸速度可達到1Gbps,相比于4G通信技術,數據信息輸送速度只有75Mbps且非對稱的信息輸送只有2Mb/s。
一方面,電子信息技術對人才的要求極高,不僅需要掌握計算機技術、計算機語言等多種復雜的技術,還需要在國際化市場中能夠發揮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起步較晚,尚未完全形成完整的人才培育體系,所以人才的來源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盡管我們并不缺少某一方面很擅長的人才,但是電子信息技術所需要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卻是極度匱乏的。由于復合型人才的缺乏,導致復合技術的發展受到制約,從而影響了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
首先,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資金投入、研發投入等都在國際的較低水平,再加上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存在諸多缺陷,創新能力以及關鍵技術的掌握不足,這種來自上游的根本性不足對其產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次,在下游的銷售環節,針對電子信息技術的銷售仍然處于價格為王的局面,這種惡性競爭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發展,由于真正的研發投入得不到公平的對待,造成研究者對行業失去信心,這種不良競爭的惡性循環,阻礙了電子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從目前來看,這些網絡的發展并不能滿足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需求。其中存在的問題有聯機檢索的范圍過于小以及數據資源的缺乏問題造成了信息收集的不全面,再加上技術知識產權缺乏,軟件生產材料不足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從根本上制約了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
大數據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金礦”,這一金礦更是將各行各業的信息技術體系帶到了新水平,并且大數據技術的蓬勃發展還在為產業重構和顛覆式發展締造一系列的新機遇。例如,從5G衍生出新的計算模式和新型計算機體系結構,替代了落后的運營管理模式。大數據技術還升級了商用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保護,5G?,F在,移動通信行業馬上進入5G時代,如何高效、高質量地處理海量數據成為各行各業的重頭戲,而大數據技術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而掌握越多的數據,越能靠近更多潛在的價值,5G+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很可能成為各行各業重要的戰略資產,5G將打造比計算機網絡更加高速、高能、高質量的移動端網絡,甚至將傳統的計算機網絡變成5G物聯網的衛星網絡,這是大數據產業的新礦源。
作為當今世界的重要科技發展方向,中國正在積極抓住“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機遇,相繼做出重大戰略部屬。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統籌布局量子芯片、量子編程、量子軟件以及相關材料和裝置制備關鍵技術研發,推動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和量子仿真的應用。其實,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也在投資和研發量子信息技術。2018年5月,阿里巴巴量子實驗室宣布成功研發出當前世界最強的量子電路模擬器“太章”。據說,基于量子位以及單電子行為運行的量子計算機很快將比當今的超級計算機更加強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運用量子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終端,5G技術將怎樣施展它無窮的潛力。量子信息技術在全球都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最近一年,各國的一些巨頭企業都在迅速推進量子通信的產業化,開始向市場供給量子通信行業解決方案等,量子通信產業鏈正在迅速壯大。量子信息技術作為一種顛覆性技術,一旦實現技術突破,將會形成重大影響力。
無論是業界大咖還是投資者,談到未來,必然談人工智能,對于5G而言,將兩者結合更是備受業界人士撰文分析、開論壇探討,更是有不少富有遠見卓識的人物砸重金投資5G+人工智能的創業項目。將AI和5G結合起來,這對驅動智能終端互聯、萬物互聯非常重要。在移動通信中,繼4G之后,5G將變成主導的連接架構,添加了AI技術和AI云,5G的高容量、低時延和高可靠性的特性將支持終端實現感知、推理和行動,在智能終端之間建構出類似“人腦的神經網絡”。
5G的誕生,將推動一場新的技術革命,由于5G無線通信技術傳輸效率更高,能耗更低,將使5G網絡能容納更多的設備連接,作為一場備受各國重視的通信技術升級,人類馬上進入“大智移云”的嶄新時代,可以預見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跟云計算之間的產業化互聯將愈加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