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知秋
天津市萬新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130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綠色基礎設施與灰色基礎設施相結合,構建低影響開發城市雨洪體系,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通過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使大部分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從而減少徑流量,減弱暴雨對城市運行的影響,有效應對環境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
近20年來,各國針對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內澇頻發、徑流污染加劇、水資源流失、水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分別形成了效仿自然排水方式的城市雨洪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相應的措施和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和實踐應用。
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對雨水管控方法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且實踐效果顯著。例如美國,對新開發區和改建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改建或新建開發區的雨水下泄量不得超過開發前的水平,并且滯洪設施的最低容量均能控制5年一遇的暴雨徑流,即為強制執行“就地滯洪蓄水”。2007年,美國環境保護署對低影響開發項目進行了“初步效益費”評估。
(1)通過對海綿城市理論考慮,并結合河流、湖泊、溪水等城市自然水系組成部分的功能特性,在專業理論知識、創新理念等要素的配合作用下,構建出城市水系統,使得城市規劃工作內容更加豐富,保持該系統支持下城市水系良好的自凈化能力,逐漸提升城市規劃工作水平;(2)當海綿城市理論作用下城市水系統構建好后,也需要在水污染治理、監督等部門配合作用下,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對自然水系統造成的影響,提高城市發展中內部水循環效率。
城市道路中綠化帶的建設應該使用下凹式,目前最為常用的方法是平凹式,這樣能夠有效地縮減雨水的徑流面積,并且還能夠改善雨水的徑流質量以及緩解雨水的徑流速度,從而強化外來水源的質量。在開展城市道路初期規劃工作的過程中,應該使用街道樹池以及透水路面等現代的公共設施來完成強化對雨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1)雨水收集設計。一是,采用大量的滲透性鋪裝材料,確保提高城市園林地面滲水的有效性,加強排水管網設計,著力采用高滲透性材料,圍生態設計原則,盡可能發揮雨水涵養水土的作用。例如,在鋪裝設計時應當發揮墊層作用,從而提高收集雨水的穩定性,還要在墊層上加裝夸層,輔道可以鋪設石子路,達到有效收集雨水的目標。二是,發揮生態水渠與緩坡的作用,充分運用城市園林的地利條件達到有效儲水的目標。具體可以通過修建明渠與暗渠的方式,預留充分的排水溝,有效排放雨水,提高雨水收儲能力。
(2)雨水儲蓄設計。首先,建設集雨綠地。注重在園林內廣泛配置有蓄水功能的植物,同時,增加不怕濕澇植物和集雨型綠地的比例,集雨型綠地在城市園林中主要以濕地的形態存在。其次,發揮人工湖的集雨作用,同時,加強人功湖的水生植物營建,起到快速收集與有效涵養水源的作用。最后,提高雨水的土壤收集能力,應當加強城市園林的草坪管護等,從而提高綠地土壤對雨水的存儲作用,滿足園林建設需求。例如,普洱洗馬河公園主要圍繞湖泊建設,在湖岸種植大量水生植物,實現丘陵地區涵養水源的設計目標。
建設“海綿城市”離不開完善的城市規劃,在城市總規中要強調河流湖泊、坑塘、濕地、園林綠地等重要水系統的保護,保護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在城市綠地和廣場建設規劃中,注重透水鋪裝,構建小型下凹綠地,設置人工濕地,優化景觀設計。在城市道路規劃建設過程中,采用透水鋪裝,減少路面雨水徑流,在道路兩邊設計下凹綠地,將雨水引入綠地中存儲凈化。在建筑小區規劃建設過程中,設計綠化屋頂,建設雨落管入滲設施、雨水調蓄池等,提高雨水利用效率。總的來說,就是在城市總規、控規和專規規劃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結合城市水系、道路廣場、園林綠地等空間載體,充分發揮植物和綠地的“海綿”功能,建設低影響開發的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統。
作為一種新生的城市建設理念,“海綿城市”尚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實際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難度。第一,“海綿城市”是一項涉及規劃、土地、水利和交通等多部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與城市規劃融合的過程非常復雜,然而目前城鎮化的快速建設正在導致城市“自然海綿體”日益減少。第二,“海綿城市”建設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監督及監管制度約束,具體建設過程中沒有可遵循的標準,只能根據設計者本身的經驗建設,嚴重影響了“海綿城市”建設力度和成效。
總而言之,如今,在海綿城市的建設方面,我國仍然沒有實際的案例作為建設理論依據,并且對于城市水資源的保護以及管理方式都比較落后,在開展城市的規劃工作時也缺乏長遠的目光,這就使得海綿城市的建設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對城市的規劃人才進行優化配置,并且對城市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自然因素加以調研,通過借助自然優勢來進行海綿城市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