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 重慶 400054)
2011年財政部出臺的《關于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指導意見》(財預〔2011〕416號)明確指出“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此后,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改革的重點就轉變成為績效預算。然而,我國的績效預算發展進程緩慢,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礎工作相對滯后等。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相繼出臺了法律及管理辦法,強調各單位貫徹執行績效預算的理念,加強績效監督并開展績效評價,再將評價結果與下期預算相掛鉤,為我國中學創建系統化的績效預算管理模式提供助力。
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最大特點是經費來源單一,其中典型代表就是市屬中學。目前中央及地方財政部門正積極地研制并試行績效預算管理辦法,部分單位已初見成效,然而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收效甚微。對于市屬中學,其教育年度與預算年度不同,社會屬性比較突出,因此,其績效預算管理體系需要更加科學化和精細化。
本文提到的研究對象“市屬中學”是指收入來源于全額財政撥款、按照國家教育部相關法律法規設立的、由國家承辦的初級中學。其設立目的旨在為初中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提供教育教學服務,不包括由社會人士或機構承辦、管理的私立中學或其他非財政全額撥款單位。
本文通過學校圖書館借閱書籍、搜索中國知網數據庫等多種途徑,廣泛查閱英、美、德、法等多國教育績效預算管理研究成果,并進行整理提煉,希望能為我國績效預算管理發展提供助力。
Charles Benson(1989)研究指出,一個國家在教育領域的投入能否取得較好的結果,取決于教育經費的充分投入、教育成果的基本實現以及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其中,每個學生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對其學業能力培養和人生發展有重大意義,但教育資源平均分配的前提是要求國家各個地區經濟均衡發展。
Alina(1996)提出物價上升以及受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導致多數學校的教育經費預算出現較大偏差,因此,政府致力于推進校企合作、加大撥款力度以及完善學校自身經費績效預算管理等方式實現其他收入。此外,實施績效導向監督政策和提升高校水平競爭力是德國教育績效預算管理的重大改革。高校必須對自己做的每一項決策負責,并且能夠充分利用財政撥款收入,制訂合適的教育發展計劃,科學配置教育資源,轉變傳統經費使用觀念。Massimiliano Bratty建立以科研、教學輔助、學校管理、教學和后勤為基礎的英國高校績效指標體系,并分別設置了針對性的關鍵指標。Vern Brimley提出:“教育經費預算不是簡單地根據在校生人數來制訂教育經費的分配情況,而應基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制定學校相關教育計劃和發展計劃,再通過編制預算計劃,確保實現目標。”他們認為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校的發展計劃來編制預算,才能有力保障財政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
盡管這些文章發表時間久遠,但詳盡論述了國外綜合性高校早期預算管理改革過程和所取得的結果。整體上看,其績效改革是比較成功的,故也值得我國參考借鑒,并對我國市屬中學教育單位預算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喬春華(2013)認為,我國高校預算存在的幾大問題:預算編制與高校戰略規劃不匹配,預算編制方法單一,忽視預算的執行,未編制績效預算,缺乏績效預算評價,預算不公開透明,預算編制政治色彩強,預算的罰則不明晰。市屬中學預算管理中也存在著相似問題。
萬波也指出,市屬中學預算的關鍵問題是缺乏準確性和科學性的預算編制,執行力度不夠,績效預算體系不健全,認為只有完善市屬中學績效預算制度,加強預算執行力和約束力等,才能解決學校經費管理所處的困境。薛海平教授強調,健全我國市屬中學的績效預算制度需著手于推行校本預算、改革學校預算績效考核模式、實行標準預算周期、建立學校會計基金管理系統、建立全國市屬中學預算數據庫。
凌蕓(2015)在優化高校經費績效評價研討會中表明,明確經費實現目標,并以此為基礎編制預算才是績效管理關鍵;同時健全考評系統,量化評價各項資源實際轉化的成果。除此之外,他提出政府首先要補充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核心在于適應中學績效預算體制改革潛在要求,并強化預算約束力;其次要引進戰略地圖、平衡計分卡等績效評價方法;最后是對績效預算評價執行進行監督。
吳艷芳(2016)提出通過決策成本法和建模,在學校各項預算支出項目的經費投入,與學校績效評價指標產出搭建合理的“因果關系”模型,以此完善預算編制提供決策信息,實現中央對學校財政撥款的有效評估和管理。
關于教育績效預算,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和研究。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多年研究,在財政教育資源的配置、教育經費管理、財政專項經費預算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然而現有研究成果往往側重于理論,缺乏實務案例研究,尤其突出缺少的是中小學教育績效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現有文獻主要集中于預算制度與編制方法,對績效預算的研究相對匱乏,且研究對象也主要選取高校,對中小學預算的關注遠遠不夠。市屬中學不同于基礎義務教育范疇,也與高校管理存在區別,不僅數量多于高校,而且財政撥款金額大,因此,有必要對其特殊的預算管理進行單獨研究。
通過對學者們的文獻研究,本文認為,我國市屬中學長遠發展不僅需要財政部、教育部投入經費,還需要多方進行資源整合,開拓融資渠道、優化預算管理,實現優勢共享,關注資金投入成本與使用效益。教育預算中,學生需求、教師待遇和積極性問題不容忽視,美國等OECD國家實行的校本預算迎合了這種內在需求,具有民主性、科學性、先進性。其改革后的績效預算管理強調優化績效評價與預算執行,將評價與成果掛鉤、下放管理權限并堅決落實執行問責。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資源管理與經費績效預算管理逐步成為國民關注熱點。市屬中學合法的財務收入來源、完整的會計入賬管理,合理合法的財務支出范圍,安全管理的資金,精準的會計處理,專項資金是否專款專用,經費投入產出比,是否有效益,能否促進貫徹落實教育的重大舉措等問題的解決都迫在眉睫。我國市屬中學績效預算管理仍處于探索階段,為了使教育經費利用最大化,必須促使學校樹立績效管理理念,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具有財政教育投入投資成本大、產出效果低、資金使用不合適、缺乏有效管理等問題。一方面,資金使用直接影響對財政資源的使用,為了克服這些不良觀念,必須完善系統的法律法規,提升資金的使用效能。因此,對于中等學校的管理者而言,在財政經費績效預算管理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學校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通過完善績效預算管理政策,促進中等學校績效預算管理經濟體系和教育體系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