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70)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自2005年聯合國提出就引起了各國的重視,其定義為“以可負擔的成本為由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從定義可知,普惠金融是以社會弱勢群體和金融行業的長尾人群為重點服務對象的,我們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普惠金融是全球性難題,其基本矛盾在于金融機構的營利性和政府發展普惠金融的公益性之間的矛盾,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都是根源于此。
1.監管系統不完善
我國金融監管系統尚不夠完善。在我國的分業監管體制下,監管力量分散,易造成監管空白和監管重疊,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金融監管的工作效率。
2.公共征信系統不完善
我國只在一、二線城市初步建立了一些征信機構,而這些征信機構記錄的往往是發展成熟的大中型企業。但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正是那些沒有征信記錄的長尾人群,所以征信系統完善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環節。但是,由于一些地區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已有的征信機構與小微型企業之間的雇傭關系等導致建立全國性征信系統困難重重。
3.缺乏激勵機制
基于商業銀行的商業營利性與普惠金融的政策性的矛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和風險可控性,而普惠金融針對的恰恰是信貸風險大、收益低下的長尾人群,因此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動發展普惠金融的動力是不足的。只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各個層次的金融機構主動發展普惠金融,才能有助于實現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4.缺乏可量化的考核體系
實現普惠金融作為全球性難題,各國都處于發展普惠金融的探索道路上,我們應該分清自己的優勢在哪兒,劣勢在哪兒,其他國家可以借鑒的地方有哪些。可量化的衡量指標和可量化的考核體系能夠評價普惠金融的發展成果,找準自身發展的缺口。國際組織使用的指標體系因為統計數據的口徑不同等因素并不適用我國,我國地大物博,各省份發展水平不一,應該建立我國自身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標,有針對性地差異發展普惠金融。
1.金融機構與金融產品水平參差不齊造成不公平現象
一方面,金融機構之間水平參差不齊,大型金融機構獲得的資金來源價格水平比中小型金融機構要低,通過打“價格戰”的方式很容易獲得風險水平低、收益高的優質小微型企業客戶。而中小型金融機構只能被動地接受那些風險水平相對較高的小微型企業,造成金融機構之間不公平競爭現象。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產品水平參差不齊,我國的小微型企業發展日新月異,而普惠金融產品陳舊又稀少,針對“三農”金融的有效供給更是嚴重不足,這些都直接阻礙了普惠金融的發展。
2.普惠金融缺乏創新
目前,無論是普惠金融機構、產品,還是普惠金融模式都過于單一,嚴重缺乏金融創新。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積極尋求新的解決辦法是發展普惠金融的突破口。世界普惠金融發展迅速,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甚至引領世界普惠金融的潮流。
3.普惠金融風險難以控制
普惠金融面臨的風險不僅包含流動風險、市場風險、違約風險等傳統金融風險,還包含科技和金融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新風險,比如信息不對稱風險、技術風險、信息安全風險等。如果金融機構不能有效地預防這些風險,就很難實現普惠金融可持續性發展。
1.農民金融知識匱乏
我國農民對金融基礎知識嚴重匱乏,基本上沒有金融意識。另外,關于金融詐騙的消息又層出不窮,導致農民對新型普惠金融機構和數字金融科技產生抵觸心理,不信任線上金融平臺。
2.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差
一方面,我國農村現有的金融機構仍是以農村信用社為主,且金融基礎設施落后,金融物理網點稀少,金融機構通常不會在農村投入過多,農民難以通過線下實現借貸。另一方面,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尚且不足,農民又難以通過線上金融平臺實現金融借貸。這些都是導致農村普惠金融存在較大缺口的原因,是發展農村普惠金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普惠金融的發展核心是保持商業可持續性與政策性之間的均衡,發展關鍵是能力建設。在解決問題中,應該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為原則去尋求可實踐的解決途徑。
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充分發揮財政投資杠桿作用,構建普惠金融發展的良好環境,讓金融機構形成良性的市場化可持續發展,而不是行政推動的政策性發展。
1.監管系統
政府作為金融監管的第一負責人,應嚴守金融風險的底線,承擔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的責任,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監管金融違法事件時做到有法可依。同時,又要避免監管過嚴導致金融市場缺乏自由競爭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2.公共征信系統
只有政府才能建立一個面向個人、企業、覆蓋社會各領域的信用服務系統,創造一個適應并規范普惠金融發展的市場環境。所以,政府應當聯合已建立的金融征信機構、金融中介機構以及其他相關的機構共享信息,共建全國性征信系統。
3.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
政府應該著手建立合適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可以促進各個金融機構的良性競爭,有效地鼓勵各個金融機構進行普惠金融的創新,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實現激勵機制與社會責任兩者平衡。建立激勵機制的同時也應當建立懲罰機制,對那些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可以有效維護金融秩序。
4.可量化的考核體系
應鼓勵我國的金融學者研究一套科學的普惠金融可量化指標,建立可量化的考核體系。可實現在國內各省份之間比較普惠金融的發展成果,清楚知道自身發展缺陷在哪兒,自身優勢在哪兒,并且可以與其他國家的普惠金融成果進行比較。
1.普惠金融模式創新
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實施的普惠金融方案,然后根據我國的國情進一步創新運用。可以探索一種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合作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資金優勢和商業銀行的服務優勢,切實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2.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和數字金融
科技金融和數字金融的發展是解決普惠金融難題的重要突破口。通過科技金融和數字金融不僅可以收集全面的客戶資料,還可以進一步分析客戶深層次的信息,比如資產狀況、信用狀況、風險狀況等。普惠金融風險精準識別、金融機構精準定位客戶、降低經營成本、提高辦事效率都依賴于科技金融和數字金融的發展和運用。
3.金融機構找準自身定位
在全國性公共征信系統完善之前,中小型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的地理位置優勢、自身已獲得的信息優勢來構建有針對性的區域征信系統,找到適合自身的小微型企業客戶,而不是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去爭取那些發展成熟的大型企業客戶。
1.加大金融教育投入,培養金融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政府應該加大普及金融知識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僅要讓金融知識下鄉,還要在大學里面向所有專業開設金融基礎知識的選修課程,一邊在農村普及金融知識,一邊培養大學生們的金融意識,提高全民的金融能力,激發全民發展普惠金融的熱情。
2.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
整個商業銀行協同實現每個農村都設立一個金融服務點,并進一步提升我國4G網絡和互聯網的全國覆蓋率,讓那些傳統銀行網點難以到達的農村也可以通過線上金融平臺享有基本的金融服務。
總之,解決普惠金融的發展問題就是要解決金融機構的商業性和普惠金融的政策性這一基本矛盾,普惠金融的發展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進行商業化運轉,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