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張睿 王娟 王建華 許衛星 劉靜 尹風雷 蔡秀萍 馬洪玉 楊博
(1滄州市中心醫院血液一科,河北 滄州 061000;2滄州市中心醫院胸外科)
治療惡性腫瘤的經典方式為放療、化療、外科手術,但各自存在局限性,損壞機體免疫功能。細胞免疫治療方式在臨床研究與實際應用的案例逐漸增多,作為治療惡性腫瘤的第四種方法受到腫瘤研究領域關注〔1〕。郭衛東〔2〕探析樹突細胞(DC)-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CIK)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選擇某醫院兩年間治療的9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分為兩組,觀察6個周期,采用DC-CIK聯合化療治療,統計治愈率與生存率。Van Acker等〔3〕總結普通γ鏈家族細胞因子在γδT細胞抗癌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常見γ鏈受體家族的細胞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IL)-2、IL-4、IL-7、IL-9、IL-15和IL-21,對于組織和維持健康免疫細胞功能至關重要。20世紀末期已經開始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究,研究對象包括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腫瘤浸潤淋巴細胞、CD3單體克隆抗體激活的殺傷細胞等〔4〕,研究顯示上述細胞均存在一定的殺瘤活性,因為細胞增殖能力弱導致殺瘤效果不顯著。DC與CIK聯合作用即細胞免疫治療方法,DC-CIK聯合作用在免疫治療惡性腫瘤方面取得顯著成績〔5〕。其應用領域廣泛、治療安全性強、毒副作用少是DC-CIK的顯著優勢,具有明顯優化機體免疫力,可增強抗瘤活性的功能,利于提升腫瘤患者生命,臨床研究前景廣闊〔6〕。本文分析惡性腫瘤患者進行DC-CIK治療在抗腫瘤生長免疫治療中效果。
1.1收集病例 選取滄州市中心醫院腫瘤診療中心的臨床病例26例,病理學顯示均為惡性腫瘤患者,全部接受手術與化療治療方式。其中,乳腺癌5例、肺癌4例、腎癌3例、肝癌5例、乳腺癌轉肝癌2例、肝癌轉骨癌5例、乳腺癌轉肺癌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3例。患者及其家屬簽署免疫治療同意書,自愿參與腫瘤治療研究。上述患者排除顱內轉移、重度心臟功能不健全情況,不存在重度精神病、并發性惡性腫瘤患者。兩組性別、年齡、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狀態、TNM分期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1.2儀器與材料 儀器設備為(1)低速與高速離心機分別購自北京離心機廠、德國SIGMA公司;(2)細胞計數儀購自美國Invitrogen公司;(3)孵育箱型號為MCO-15AC,由日本三洋公司提供。試劑為(1)BTN無血清培養基由北京某生物有限公司提供;(2)CD3單抗與γ-干擾素(IFN)-γ由武漢生物研究所、上海克隆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3)淋巴細胞分離液購自北京某生物有限公司;(4)IL-2由上海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5)人血白蛋白來自上海萊氏血液公司。
1.3DC與CIK鑒定 采集惡性腫瘤患者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進行檢測,利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腫瘤壞死因子(TNF)-α細胞因子誘導貼壁細胞,通過流式細胞儀檢測證明為DC;利用CD3單抗、IFN-γ、IL-2細胞因子誘導懸浮細胞,通過流式細胞儀檢測證明為CIK。

表1 兩組一般資料〔n(%)〕
1.4細胞培養 ①DC培養:進行外周血采集,采集前準備如下:使用50 ml注射器抽取0.5 ml肝素抗凝劑、抽取生理鹽水10 ml,反復多次抽吸注射器;采集患者自身外周血各65 ml后,采用血細胞分離機、淋巴細胞分離液分離提取單個核細胞,數量在2.9×109個左右,淋巴細胞分離液使用量為1.066 g/ml。單個核細胞經RPMI1640洗滌(洗滌次數為2次,轉速為1 560 r/min,時長為16 min)完成置入BTN無血清培養基混懸液在細胞培養瓶內,存儲在孵育箱中,設置溫度為36.8℃、二氧化碳含量為4.8%。計時2 h,移除懸浮細胞后置入IL-4和GM-CSF溶液各510 U/ml、1 100 U/ml,相同環境下培養。培養期間,6 d加入一次TNF-α約510 U/ml;22~3 w換液一次,IL-4和GM-CSF溶液換液量同上;換液完成與細胞回輸前實施細菌與真菌培養檢測。②CIK培養:將以上懸浮細胞作為基礎,使用無血清培養基至2×106U/ml,此時計時為第0天,同時置入CD3單抗與IFN-γ分別為1 μg/ml、2 000 μg/ml,孵育箱培養溫度與二氧化碳含量分別為36.8℃、4.8%,培養時長為24 h。第一天置入IL-2溶液1 100 μg/ml相同環境培養。2~3 w換液一次,IL-4和GM-CSF溶液換液量為510 U/ml、1 100 U/ml;每次換液完成與細胞回輸前實施細菌與真菌培養檢測。③DC-CIK共培養:微力磕打DC培養瓶,令細胞處于貼壁懸浮狀態;傾倒DC至CIK培養瓶中進行混合培養,孵育箱溫度為36.8℃、二氧化碳含量為4.8%。用以檢測DC-CIK共培養生成IFN-γ、IL-12、TNF-α細胞因子的能力。
1.5細胞回輸 DC回輸:細菌霉菌檢測在DC培養8、10、12、14 d后進行,檢測結果為陰性,且活細胞比重在95.5%以上。使用細胞刷提取細胞,并轉移到55 ml的離心管中,以15 min、1 500 r/min設定進行離心操作。除去上清液后,在含有20 g/L人血白蛋白的生理鹽水中進行洗滌,重復兩次;隨之將細胞懸浮存放在6.5~8.5 ml生理鹽水中,生理鹽水人血白蛋白含量為22 g/L。細胞回輸以每次3×108~8×108U的量進行,注射位置為兩側頸部、腋下及腹股溝淋巴引流區,行皮下注射。CIK回輸:細菌霉菌檢測在CIK培養12、14、16 d進行,檢測結果為陰性,且活細胞比重在95.5%以上。將細胞轉移到55 ml的離心管中,除去上清液后,在含有20 g/L人血白蛋白的生理鹽水中洗滌,重復兩次;隨后將細胞懸浮存放在260 ml生理鹽水中,生理鹽水人血白蛋白含量為22 g/L、IL-2含量為2×105IU,(1~3)×109為每次回輸細胞數量,使用輸血器以靜脈方式進行輸注。CIK回輸注意事項:(1)予患者10%葡萄糖酸鈣與苯海拉明,防止出現過敏現象;(2)觀察患者回輸過程中是否出現寒戰、發熱、過敏現象,心肺功能是否產生變化,并正確記錄。細胞培養與回輸期間患者進行40 d療程肌注,每隔一日進行一次分別進行IL-2 200萬U肌注、α-2b干擾素300萬U肌注。觀察組行DC與CIK回輸治療,對照組行CIK回輸治療。
1.6免疫治療評估 (1)免疫療效評估:總T細胞(CD3+)、輔助性T細胞(CD3+CD4+)、殺傷性T細胞(CD3+CD8+)、NK(CD3-CD56+)及CIK(CD3+CD56+)。免疫評估指標分兩次檢測,一是療程前,二是4個周期治療后。(2)腫瘤治療效果評估:①有所進展:患者自身癥狀減少20%以下,且癥狀始終呈現逐漸減少趨勢;②穩定:患者自身癥狀減少20%~30%,且呈減少趨勢;③部分緩解:患者自身癥狀減少30%以上,且該情況保持4 w;④完全緩解:癥狀全部消失,保持4 w以上。
1.7指標觀察與檢測 (1)細胞免疫表型檢測: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培養8 w后的DC-CIK、CIK,記錄檢測結果。(2)細胞因子分析:IFN-γ、IL-12、TNF-α水平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雙抗體夾心法。(3)記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包括發熱、發量減少、白細胞數量降低、血小板數量降低、惡心嘔吐及肝功能受損。
1.8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不良反應率 觀察組與對照組發量減少、發熱占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白細胞數量降低、血小板數量降低、惡心嘔吐、肝功能受損方面,觀察組占比均低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細胞免疫表型 兩組CD3+、CD3+/CD4+、CD3+/CD8+、CD3+/CD56+陽性細胞比例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率〔n(%),n=13〕

表3 兩組細胞免疫表型
與對照組相比:1)P<0.05
2.3細胞上清液中分泌的細胞因子分析 對培養7 w后的CIK與DC-CIK上清液中分泌的細胞進行因子檢測。CIK的IFN-γ、IL-12、TNF-α細胞因子表達均顯著低于DC-CIK(P<0.05)。見表4。
2.4腫瘤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有效率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5。

表4 CIK與DC-CIK分泌的細胞因子
與CIK相比:1)P<0.05

表5 兩組腫瘤治療效果〔n(%),n=13〕
生物工程技術與腫瘤免疫學科結合形成一種嶄新的生物治療方式,又稱為細胞免疫治療〔7〕。以調動宿主原生防衛機制或者給予機體特定物質實現抗腫瘤效應,本質上是采用生物反應調節劑改善患者抵抗力,令機體具備殺傷、抑制腫瘤的功能。
CIK研究顯示,利用人體外周血或者單個核細胞在體外與細胞因子結合、與CD3共同培養得到異質細胞,即自然殺傷細胞樣T淋巴細胞,CIK占比為1.1%~5.1%。使用CIK進行抗腫瘤免疫治療后,以往免疫療法存在體外增殖細胞數量不足、效果不顯著、副作用多的缺點得到改善,且基本不需注射IL-2〔8〕。迄今,研究未確定CIK殺傷靶細胞的原理,估計為腫瘤細胞和黏附因子結合后產生BLT酯酶顆粒,靶細胞膜被顆粒刺破后腫瘤細胞破裂;同時,IL-2、IL-6、TNF-α、GM-CSF是CIK細胞分泌的主要細胞因子,提升CIK誘導、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
DC-CIK抗腫瘤療效表現為:效應細胞殺傷腫瘤靶細胞的能力增強、免疫效應細胞抗腫瘤活性提升。DC-CIK存在增殖速度快、殺瘤活性高的優勢,并且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不傷害機體免疫系統結構與功能,改善機體免疫功能〔9〕。DC-CIK回輸治療采血量少、副作用小、適用于大部分腫瘤患者,同時治療效果顯著。采用DC-CIK治療惡性腫瘤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狀態與治療反應〔10〕。已知具備最強抗原遞呈能力的抗原遞呈細胞為DC,在刺激幼稚T細胞活化與誘導特異性抗原免疫反應方面效果顯著。免疫治療腫瘤的關鍵是CIK與DC,CIK利用細胞毒功能與分泌性能因子殺傷腫瘤細胞,DC負責辨識病原并激活獲得性免疫系統。
發熱是DC-CIK在抗腫瘤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不良反應,由于回輸CIK懸液中存在IL-2與人血白蛋白導致患者發熱。所以,使用DC-CIK進行抗腫瘤免疫治療過程中應實時監測患者的體溫、呼吸、血壓及脈搏等各項指標,并準確記錄,以便后續精準分析患者病情。本文顯示,DC-CIK回輸后2.5~10.5 h,小部分患者體溫37.3~40.0℃,較大幅度升高;大部分患者體溫可自然降低,極少數患者復用降低藥后體溫正常,高體溫患者一般持續2.5~6.5 h。采用DC-CIK治療腫瘤時應采取適當措施緩解患者發熱的癥狀,預防措施為患者回輸前30 min左右肌肉注射苯海拉明20 mg、鹽酸異丙嗪25 mg。患者出現發熱癥狀時,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加量飲水,保持環境通風。若患者持續發燒40℃以上,在醫生指導下藥物降溫。
相對化療與放療而言,DC-CIK免疫療法治療腫瘤過程中明顯改善患者白細胞降低、貧血等癥狀,患者免疫功能不易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