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利忠 谷道宗 王志亮 嚴興科
(1棗莊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滕州 277500;2甘肅中醫藥大學)
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癥,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淚液質和量或動力學異常導致的眼表組織病變,可出現眼干澀、畏光、異物感、燒灼感、眼脹痛、發癢及視疲勞等一系列不適癥狀為特征的疾病總稱〔1〕。由于屏幕終端的工作模式、過度用眼及角膜接觸鏡的廣泛使用等,促進了干眼癥的發生。近年我國干眼癥總患病率高達14.2%。目前,西醫治療該病采用人工淚液、免疫抑制、糖皮質激素及手術等方法,雖可暫時改善癥狀,卻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針刺作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能促進淚液主動分泌的治療手段,操作簡便,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小、無毒副作用,臨床中具有一定的優勢〔2〕。本文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發表的針刺治療干眼癥與西藥(滴眼液)的隨機對照試驗(RCT)的臨床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并作Meta分析,對針刺療法與外用西藥(滴眼液)治療干眼癥的療效比較。
1.1納入標準 ①研究類型:針刺治療干眼癥的臨床RCT和臨床對照試驗(CCT)〔2〕;且不受語種限制,是否使用盲法;②研究對象:有明確干眼癥臨床公認的診斷標準,完全符合干眼癥的診斷標準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例來源、病程均不限;③干預措施:試驗組針刺治療(體針、電針、頭針、耳針、眼針、皮膚針、埋線、撳針等)為主,對照組采用純西藥療法(不含中藥內服或熏洗、針灸等)手段;采用常規外用西藥(滴眼液),藥品的種類、名稱不限;④基線情況:治療組與對照組間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選穴、針刺手法、留針時間及療程不限;⑤結局指標:臨床癥狀、體征積分、總有效率、治愈率、角膜病變程度、淚液分泌量(SIT)、淚膜破裂時間(BUT)、淚液中乳鐵蛋白含量(SchirmerⅠ)、角膜熒光素染色(FL)測定、視覺模擬(VAS)評分。
1.2排除標準 ①文獻為非隨機對照試驗;②未設立對照組;③治療組采用非單純針刺,還配合其他治療手段;④對照組為非單純西藥或中西醫結合療法;⑤文獻綜述、會議論文、專家經驗總結及個案報道;⑥每組患者不足20例;⑦其他疾病,伴隨干眼癥狀的針刺治療臨床研究。
1.3文獻來源 計算機檢索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公開發表的針刺治療干眼癥臨床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類文獻,中文文獻檢索中國知網(CNKI)、重慶維普(VIP)、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英文文獻檢索PubMed、Medline國際互聯網網上數據庫,通過各庫的交叉檢索,不能獲取的全文文獻,則通過甘肅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過刊資料庫手工檢索;電子與人工檢索,檢索日期均截至2017年12月31日。
1.4檢索策略 電子檢索: 文獻檢索以主題詞、關鍵詞、自由詞進行檢索,①中文:“干眼癥”、“白澀癥”和“針灸”、“針刺”、“芒針”、“電針”、“眼針”、“頭針”、“耳針”;②英文: Dry eye OR Ocular dryness OR acupuncture OR moxibustion OR Elongated needles OR Electroacupuncture OR Eye acupuncture OR Scalp acupuncture OR Auricular acupuncture.手工檢索:采用手工方法進行補充檢索,檢索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發表在國內中醫針灸等雜志,如《中國針灸》《針刺研究》《中醫雜志》《上海針灸雜志》《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針灸臨床雜志》《新中醫》《山東中醫雜志》《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等雜志的文獻。
1.5資料提取和質量評價 按照制定設計方案,由2名研究員獨立完成選擇試驗、提取資料和對文獻質量進行評價,并交叉核對,若文獻質量評價意見不一致時,則共同討論分析達成一致意見,必要時則向第三方針灸、循證醫學專家請教咨詢,得出統一結論。其中研究質量評價:將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采用牛津評分系統(Jadad質量計分)法〔3〕評價文獻質量,RCT總分為1~7分,1~3分為低質量的文獻,4~7分為高質量的文獻。
1.6療效指標 總有效率、角膜病變程度、SIT、BUT、SchirmerⅠ、FL測定、VAS評分。
1.7統計學方法 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iew Manager(RevMan4.2)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比值比(OR),計算95%可信區間(CI)。
2.1文獻檢索結果 通過計算機電子檢索和手工檢索的方法,共檢索出干眼癥相關文獻493篇(中文文獻362 篇,英文文獻131篇),然后閱讀標題、摘要及原文,再根據設定的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或干預方法不符合的文獻,最終11篇〔4~14〕文獻包括852例(治療組423例、對照組429例)干眼癥患者,被收集用于本次文獻評估研究。文獻均為國內期刊(中文),無相符合的外文文獻,所以存在語種的偏倚性。
納入的11個研究文獻中,均來自8種國內醫藥刊物,其中,有3篇〔6,8,9〕來源于CSCD期刊《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篇〔10,11〕來源于《上海針灸雜志》,1篇〔4〕來源于中文核心期刊《中華眼科雜志》,其他《北京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學報》《江蘇中醫藥》《河北中醫》《廣西醫學》各1篇。2篇〔4,12〕來源于多中心隨機的病例。
2.2文獻基本情況 治療組采用單純針刺的方法治療干眼癥的文獻有10篇〔4~10,12~14〕,1篇〔11〕電針;對照組均采用外用滴眼液滴眼治療,其中有4篇〔5,6、9,10〕采用玻璃酸鈉滴眼液,2篇〔4,13〕采用右旋糖酐70滴眼液,3篇〔7,12,14〕采用淚然滴眼液,1篇〔8〕采用聚乙二醇滴眼液,1篇〔12〕采用右旋糖酐羥丙甲纖維素滴眼液(淚然),1篇〔11〕采用人工淚液滴眼液,未說明出具體藥名。
2.3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質量評價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有8篇〔4,6~11,14〕,采用就診順序隨機有2篇〔5,12〕,1篇〔13〕提到隨機字樣,但具體隨機方法未說明;1篇〔7〕使用盲法(采用單盲),1篇〔13〕只是對所有受試者進行雙盲法基本檢查和復查,其余9篇文獻均未提及采用盲法的應用情況;僅有3篇〔4,8,10〕提及隨訪和退出(其中1篇〔4〕發生不良反應有2例終止研究,脫失率為9.0%,1篇〔8〕隨訪觀察期治療組和對照組各有1例脫落,1篇〔10〕只提及隨訪脫落,具體不詳);僅有2篇〔4,13〕提到發生不良反應,兩篇人工淚液組各有2例。依據Jadad評分:有3篇〔5,12,13〕文獻為1分,4篇〔6,9~11,14〕文獻為2分,2篇〔7,8〕文獻為3分,僅1篇〔4〕文獻為4分,大多數屬于低質量文獻;11篇文獻均提及組間基線均衡性一致。見表1,表2。
2.4納入、排除和診斷標準 ①診斷標準:5項研究〔5,6,9,10,12〕采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標準》〔15〕,1項研究〔7〕采用《干眼的診斷》診斷標準〔16〕,1項研究〔8〕參照《中華眼科學》中的診斷標準〔17〕擬定,1項研究〔9〕參照《干眼癥診斷標準》〔16〕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5〕擬定,1項研究〔13〕采用《眼科全書》中的診斷標準〔18〕,1 篇文獻〔4〕未說明診斷標準的具體出處。②納入和排除標準:8 項研究〔4~8,10,11,13〕有明確的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其余文章均缺乏納入、排除標準;其中3項研究〔4,7,10〕分別提到中止標準和剔除標準,2項研究〔4,7〕提到病例的脫落與處理。
2.5療效判斷標準 納入文獻中,3項研究〔5,6,14〕采用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標準》,1項研究〔11〕采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19〕,1項研究〔13〕參照Wenderlein等〔20〕標準,2項研究〔9,12〕有療效判定標準,未詳細說明,其他文獻根據患者癥狀、體征積分的變化進行療效判定。
2.6針刺與西藥治療干眼癥療效Meta分析結果
2.6.1針刺與西藥治療干眼癥療效的總有效率Meta分析 總有效率評價,共納入7個研究〔4,6,9,11~14〕,各研究干預措施不完全相同,其中,2篇〔4,13〕文獻為右旋糖酐70滴眼液、2篇〔6,9〕文獻為玻璃酸鈉滴眼液、2篇〔12,14〕文獻為淚然滴眼液、1篇〔11〕文獻為人工淚液滴眼液,具體藥名不詳。圖1結果顯示,7篇〔4,6,9、11~14〕文獻,樣本總量620例患者參與,其中針刺治療306例,234例有效;對照組外用西藥(滴眼液)治療314例,159例有效。進行異質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I2=0%,P=0.52),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OR=3.95,95%CI2.68~5.83,Z=6.92,P<0.000 01);表明針刺治療干眼癥有效,且療效優于對照組外用西藥(滴眼液)。

表1 納入研究文獻的基本特征

表2 納入研究文獻的質量評價

圖1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的 Meta 分析圖
2.6.2針刺與西藥治療干眼癥的癥狀積分的Meta分析 共納入7個試驗〔4,5,8,9,11,13,14〕,進行針刺和西藥滴眼液治療前后眼部癥狀積分的比較,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I2=99.2%,P<0.000 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MD=-5.26,95%CI-5.43~-5.08,P<0.000 01)。見圖2。
2.6.3針刺與西藥治療干眼癥的BUT Meta分析 共納入8個試驗〔4~8,10,13,14〕,進行針刺和西藥滴眼液治療前后治療前后BUT的差值比較,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I2=96.2%,P<0.000 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MD=0.33,95%CI0.30~0.36,P<0.000 01)。見圖3。
2.6.4針刺與西藥治療干眼癥的淚液流量Meta分析 共納入8個試驗〔4~8,10,13,14〕,進行針刺和西藥滴眼液治療前后治療前后淚液流量的差值比較,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I2=90.1%,P<0.000 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MD=1.71,95%CI1.63~1.79,P<0.000 01)。見圖4。

圖2 治療組與對照組干眼癥的癥狀積分的 Meta 分析圖

圖3 治療組與對照組BUT的 Meta 分析圖

圖4 治療組與對照組淚液流量的 Meta 分析圖
2.7其他結局指標 有1篇文獻〔11〕VAS 評分:治療前后 VAS評分差值,針刺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1篇文獻〔14〕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促黃體生成激素(LH)水平的比較:治療后針刺組血清雌E2水平明顯升高,FSH、LH水平明顯降低(P<0.05);滴眼液組治療前后激素水平無明顯變化(P>0.05);治療后,針刺組血清E2水平明顯高于滴眼液組,血清FSH、LH 水平明顯低于滴眼液組(P<0.05)。
2.8不良事件報道 11項研究中,僅2項研究〔4,13〕報道了研究中不良反應;各有2例,均發生在人工淚液組共4例,其中,文獻〔4〕人工淚液組有2例發生不良反應(占9%),是由于嚴重異物感而終止研究;文獻〔13〕人工眼淚組2例出現輕度異物感和刺痛,因此停止治療,而癥狀緩解后繼續治療;針刺組均無不良反應發生。此外,1項文獻〔4〕提及無患者發生裸眼視力下降。
本系統評價對納入11篇文獻進行Meta分析結果提示,針刺治療干眼癥有效,在總有效率、改善臨床癥狀、BUT、淚液流量等方面均優于外用西藥(滴眼液),具有一定優勢,針刺既無創傷,又能促進淚腺主動分泌淚液;研究結果〔4〕顯示:針刺與西藥(滴眼液)均能改善干眼的癥狀和體征,及時效應,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比較,無明顯差異性,但針刺的治療作用有持續性強,停止治療3 w時,臨床癥狀和體征的分值,仍能維持在治療剛結束的水平,而西藥(滴眼液)停用后,其治療效果出現明顯下降,患者癥狀突出,而及時效應和長期效應,針刺治療干眼的療效明顯優于西藥(滴眼液)。
由于納入本次 Meta 分析的樣本數量小,高質量文獻較少,研究質量學評價較低,針刺治療干眼癥的文獻的整體質量不高,只有2個試驗〔4,12〕為多中心研究,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數量少,缺乏多中心的協作性臨床研究,僅2篇〔4,12〕來源于多中心隨機,對評價結果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
綜上,本研究主要從針刺治療干眼癥總有效率、癥狀積分、BUT、淚液流量等角度評價療效,今后需要在臨床研究方案設計嚴謹、多中心、大樣本的RCT〔21〕,具有隨訪觀察的雙盲RCT,并將針刺的穴位選擇、針刺的形式、針刺的深淺度、刺激量和療程長短等評價,充分評價針刺與西藥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為進一步證實針刺治療干眼癥的優越性提供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