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杰 于曉麗 王妍 于曉煥
(1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干部病房,吉林 長春 130021;2吉林省長春市兒童醫院門診注射室)
阿爾茨海默病(AD)主要表現在記憶功能退化和認知功能障礙兩方面,病理特征表示為腦組織中形成老年斑、大腦萎縮和腦血管中含有沉淀物等〔1〕。由于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AD逐漸成為導致癡呆的主要原因,且AD與年齡有關,大多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生,AD的發病率正在隨時間增長呈現上漲趨勢。在發達國家中,年齡85歲以上人群癡呆發病率為26%~47%,根據實際統計發現,我國60歲以上人群患有癡呆的概率為0.53%~5.67%,其中由AD引起的癡呆占比約52%,可見AD的危害,AD會對老年人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也會影響患病家庭〔2〕。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家族性遺傳與AD間關系顯著,即AD可能由多種遺傳基因有關,包括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早衰素基因、載脂蛋白E基因等,基因暴露對AD的產生影響較大〔3〕。因此本文對其進行詳細研究,提出相應措施,以期通過預防家族性遺傳降低AD老年患者發病率。
1.1研究對象 研究隨機訪問人群信息來自于隨機訪問資料,該隨機訪問資料是早期診斷社區老年人群AD和預測AD的研究資料〔4〕,在該訪問資料中將研究現場選自北京市某街道的5個社區,構建常駐社區的老年人隨機訪問隊列,隨機訪問時間定為2年,在2年時間中內獲取新AD患者61例,診斷標準符合國際分類標準和相關疾病學會標準,相關學會包括神經病學、腦卒中-老年癡呆和語言障礙等,除此之外應經過至少1名神經內科醫生確診。通過匹配設計的原理,選取相同社區認知功能正常的居民299人為對照組,設置匹配條件〔5〕,兩組選取人員性別相同,將患有認知相關疾病和中樞神經相關疾病人員篩選出來,對照組與研究組人員年齡相差范圍在3歲以內。研究組男25例,女36例,平均年齡(69.59±9.399)歲,對照組男144例,女155例,平均年齡(70.51±8.481)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 選取一致的流行病學調查表,對所需信息進行詳細調查,在調查期間收集調查對象的基本資料,資料詳細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家族遺傳史和生活習慣等信息。同時收集研究組一級、二級和三級親屬的相關資料,一級親屬包括研究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兒女,二級親屬包括研究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叔伯舅等,三級親屬包括研究者的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
1.2.2計算遺傳度 采用回歸方法估算AD的遺傳度〔6〕,遺傳度公式為:
(1)

(2)
式中,q=1-u,下標y和h分別表示對照組群體和患者親屬,u表示發病率,b表示對照組群體平均值和閾值間正態偏差,o表示對照組群體平均值與研究組群體平均值之間的正態分布,d表示常數項,可將研究者與親屬間回歸系數的方差表示為:
(3)
式中,O表示以及親屬中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數,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度的標準誤差可表示為:
(4)


bh=bc-oY2q
(5)
通過得到的數值查詢相應理論發病率表,得到理論發病率,當理論發病率與實際發病率較為相似時,表示AD為多基因遺傳〔9〕。在明確AD的遺傳模式后,如果阿爾茨海默病為多基因遺傳,應對遺傳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先單因素分析單個遺傳因素對AD的影響,提出無關變量后,多因素分析遺傳因素對AD的影藏,進而將影響AD的議員因素影響力從高到低排序〔10〕。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2.1遺傳估計
2.1.1估算遺傳度 為研究遺傳因素對AD的影響,需計算研究組人員與對照組人員的遺傳度,遺傳度估算結果為正常人患病率為0.938%,患病者一級親屬患病率為5.124%,為正常人群的5倍多,患病者一級親屬遺傳度為0.554%。
2.1.2估算一般遺傳模式和分析遺傳方式 在計算出遺傳度的情況下,應估算一般遺傳模式,經過實際檢驗得到的估算結果為一般人群患病率為0.913%,同胞患病率為5.78%,相當于一般人群患病的6倍。為進一步驗證AD的產生與多基因遺傳有關,計算對照組群體平均值和閾值間正態偏差值為1.655 72,查詢正態偏差值1.655 72時發生AD一級親屬理論發病率為5.16%,較接近實際發病率5.19%,即AD在親屬之間的分布與多因素遺傳特性相符合,表明AD與家族性遺傳有關,為詳細研究AD與家族性遺傳關系,選取多個遺傳因子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不同遺傳因子對AD的影響程度。
2.2AD單因素分析 為研究AD的遺傳性影響因素,選取10個家族性遺傳因素,進行單因素條件回歸分析,AD家族史、腎上腺素受體基因、早衰素基因、載脂蛋白E基因、線粒體基因、吞噬受體基因和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因素均與AD有關聯(P<0.05)。見表1。

表1 AD單因素條件回歸分析結果
2.3AD多因素分析 在上述單因素分析后,在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加入變量檢測水準和剔除變量檢測水準,將變量檢測水準設置為0.05,將提出變量檢測水準設置為0.10,將因變量設置為診斷研究者為AD患者,通過向前逐步法,篩選相關變量后,進行多因素條件回歸分析。AD家族史、早衰素基因、線粒體基因和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都是AD的危險因素,載脂蛋白E基因是AD的保護性因素(P<0.05)。其中,AD家族史對AD的影響程度最大,影響程度較弱的是早衰素基因、線粒體基因和載脂蛋白E基因,影響程度相對最小的是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通過對上述基因的控制,可抑制家族性遺傳,降低AD老年患者發病率。見表2。

表2 AD多因素條件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發現,AD家族史對AD的影響程度最大,表明具有家族集聚性的老年人患有AD的概率較高。在遺傳過程中早衰素基因突變是引發AD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載脂蛋白E基因對AD影響程度較大,主要是由于該基因具有多態性和異質性,有三個等位基因存在在同一基因位點上,三個等位基因對AD發病率影響不相同,首位基因是AD的危險因素,后兩位基因能降低AD發病率,綜合三種等位基因來看,載脂蛋白E基因能降低AD發病率。細胞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AD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腦容量代謝緩慢。在遺傳學中,線粒體的基因突變會導致氧化酶基因突變,導致人腦代謝緩慢同時會損傷人腦,線粒體中RNA的損傷會使線粒體缺失抗氧化能力,且該損傷是不可逆的,增強人腦細胞氧化損傷程度,增加AD發病率。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經過水解后能產生β-淀粉樣蛋白片段,該片段是AD患者腦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過度表達β-淀粉樣蛋白和經過分泌酶加工產生的β-淀粉樣蛋白在腦內堆積,會增強AD發病概率。AD的形成主要和β-淀粉樣蛋白有關,AD早期病理發生的關鍵是大腦皮層中堆積β-淀粉樣蛋白,逐漸會誘發出AD其他病理特征。
預防措施:(1)社區預防。應構建和完善城鄉三級保健網,建立老年人護理中心和患病家屬的援助活動,培訓服務人員,加強開展社區服務的力度。構建AD協會,開展關于AD的講座,應強化老年人的健康保健能力和加大普及健康教育力度,使老年人了解AD的早起癥狀,及時明確自身狀況礦,在癥狀初期能及時進行治療,改善AD程度,有效降低AD發病概率。(2)藥物預防。在藥物預防過程中主要是采用他汀類藥物,通過他汀類藥物影響脂伐微區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降低老年人AD發病率。①通過他汀類藥物影響脂伐微區,含有膽固醇的脂伐微區與細胞表面的纖溶酶之間有顯著聯系,在脂伐微區顯示脂伐能對淀粉樣沉積物產生影響,提升淀粉樣沉積物含量,在神經元脂伐中纖溶酶原激活劑受體含量較多,因此在脂伐微區中可激活纖溶酶,改善纖溶酶活性,纖溶酶可讓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在固定點進行降解,可消除β-淀粉樣蛋白引起的炎癥效應,同時他汀類藥物會改變脂伐微區內膽固醇的分布狀況,降低膽固醇含量,減少β-淀粉樣蛋白數量,防止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降解成β-淀粉樣蛋白,減少膽固醇含量和β-淀粉樣蛋白含量,能有效地降低老年人AD發病率。②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通過他汀類藥物影響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與AD發病機制間存在顯著關系,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能促進記憶的形成,調節神經元生長和生存,能保護中樞神經和中位神經元,采用他汀類藥物可增強纖維酶活性,延長神經元存活時間,增強人體記憶的形成,有效減低AD發病率,同時能降低AD患者認知退化。(3)攝取營養物質。經過實驗分析發現,AD發病機制與線粒體基因有關,線粒體中RNA的損傷會使線粒體缺失抗氧化能力,為提升人體抗氧化能力,應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采用化學方法形成直接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E、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芳香胺等,生育酚又被稱為維生素E,是一種親脂性抗氧化劑,人體通過社區維生素E可保護人體內的脂類結構,例如細胞膜等,從而實現對氧化應激反應的抑制,在親水環境中維生素C能起到和維生素E相同的作用,同時胡蘿卜素抗氧化作用較強,能抑制人腦氧化應激和炎癥損傷,視網膜脫黃斑色素是通過胡蘿卜素建立的,能提升人體視覺敏銳度,增強精準視覺,使人腦接收到更多的外界信息,降低人腦認知負荷,應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增強自由基代謝活動,提升細胞生化修復能力,減少基因突變的氧化酶對人腦的損傷,降低AD患病率和發病率,降低AD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