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章菡
音樂有其自身獨特的認知方式,器樂則是音樂的物質載體,演奏器樂是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先生指出:“審美教育,通常包含了藝術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其藝術的、反應的、歷史的、批判的(以及諸如此類的)尺度。”因此,二胡演奏中的審美教育,不應只是演奏技術的傳授,更應是對音樂本身所包含的所有方面,包括音樂性內容和非音樂性內容的多方位探討。基于此前提下的二胡演奏教學,不僅能夠達到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目的,還能通過音樂的模式了解世界、認識自己。

完善的演奏技術是自由表達音樂內涵的重要基礎,然而,現階段的高校二胡演奏教學中,只注重演奏技巧訓練的教學模式大量存在,究其根本,在于人才培養目標的不明確。“確定了目的才能根據需要選擇手段,并在實施過程中隨時用其檢驗和修正手段”。在普通高校中學習二胡演奏的學生,培養目標應有別于專業音樂學院中的學生。專業院校中的學生,其培養目標是成為頂尖的演奏家,堅實和完善的演奏技術是作為專業音樂家所必備的決定性條件。相較于前者,普通高校中的學生,其培養目標更多的是作為普通音樂從業者或者是中小學音樂教師,演奏只是諸多綜合素質中的一個環節。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晰,自然會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在高校二胡演奏教學中,基本沿用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方式,然而有的教學者片面地將口傳心授等同于模仿,在教學中不予深究,只要求學生跟著模仿。長期不求甚解的模仿,會使得學生無法理解和體會音樂所包含的更深層的人文價值,而是單純將技術訓練作為演奏的全部而不是音樂實踐的一個環節,這樣的技術訓練將會是枯燥且乏味的,從而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包括人們與音樂互動的所有途徑——聆聽、表演、作曲、即興表演,等等,它還包括人們思考和認識音樂的所有方面,包括音樂的歷史、文化情境、對音樂的相關批評、音樂在人們生活中的多種作用,以及和音樂本質相關的許多問題。”高校二胡演奏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演奏以外的綜合素質的培養。例如,音樂中的句法結構源于文學作品,音樂中的意境與畫面感源于美術攝影、電影等可視性藝術,音樂中的風格源于地方語言、地方戲曲等等,多維度的理論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其音樂的理解力和表現力,更能開拓學生的視野。
在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轉變教學思路,不再將演奏技術的提升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中增加其他音樂體驗,具體 包括:
1.多聽。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自身所包含的基本情緒、風格體系、精神特征等并不一定要通過文字說明去闡釋,不同的音色、調性、旋法、節奏等自然會帶來不同的聽覺體驗,讓學生多聽,不用受限于自身的演奏水平,去體會音樂本身的美。
2.多看。音樂中所包含的非音樂性的內容——繪畫性內容、文學性內容、人文性內容等,通過對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習,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美。
3.多參與。音樂實踐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如參加樂團排練、參加音樂會等,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習興趣;觀摩音樂會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在音樂會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等,這些方式,都能增加學生的音樂互動,從而多方位體會音樂之美。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啟發他們的創新型思維,最終達到提升其審美素養的目的。具體包括:
1.與他人合奏。隨著時代的發展,二胡作為一件單旋律樂器,已不能滿足人們的聽覺需求,因此大部分的二胡作品需要與其他樂器合作,近年來還產生了大量的胡琴重奏的作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合奏訓練,除了能夠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激發對音樂的美感體驗,更重要的是在重奏訓練中,學生對于音樂的本質可以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音樂中不同音色、不同和聲、不同節奏等組合,是在獨奏當中無法體會到的,重奏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改編樂曲。對于大部分普通高校的二胡學生而言,演奏技巧的不完善大大限制了其樂曲演奏的數量,適當地在演奏曲目庫中加入一些民歌、戲曲甚至是一些流行歌曲,鼓勵學生移植改編成為二胡作品,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拓展了音樂體驗的范圍。
3.即興創作。即興演奏實際上是中國傳統音樂中一項重要的能力,在過去,很多的作品都是由演奏者即興演奏出來的。除此之外,很多的合奏形式也很看重即興演奏的能力,江南絲竹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樂種。對于一些喜歡創作的學生來說,尤其是對于今后可能從事音樂教育的學生,即興創作并嘗試用二胡演奏出來,既是一項挑戰也是一種實用性極強的能力,除了以上的這些方面,當然還有更多可以嘗試的方式。音樂實踐是學習音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拓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也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涵之一。
21 世紀初,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的理論,提倡學習自己的傳統音樂,包容外族文化的音樂。而事實上,更多的學生對于外來音樂的包容度大大高于自己的傳統音樂,甚至有的學生幾乎沒有真正欣賞過傳統音樂,這對于學習民族樂器的學生來說是極大的審美缺失。普通高校學生學習二胡演奏,實質上應是將這件樂器作為開啟中國傳統文化大門的鑰匙,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廣泛涉獵中國傳統藝術,諸如民間歌舞、曲藝、戲劇,甚至是書法、國畫、太極等,去認識、學習和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從而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審美教育,不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更重要地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文化,做到“文化自覺”,在多元一體的新文化格局中自覺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言人和續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