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燕
提高教育質量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出路,校風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校風指的是一所學校的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的工作、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帶有集體性、傾向性和穩定性的態度和行為,是領導作風、學風、教風等全方位的綜合反映,是全體師生員工理想信念、道德修養、工作學習態度和校園環境的集中表現。良好校風的建立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它可以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高校教師提升師德水平,豐富和發展校園文化等。如何建立良好校風成為新時代高校的一項重要課題。
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路徑不失為一條新路。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古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優秀文化為高校建立良好的校風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傳統文化的深入分析和解讀來為建設良好的校風指明道路和方向,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教學質量。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褒揚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其在南贛的教化實踐對于高校建立良好校風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明中后期,皇室統治腐敗,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農民暴動時有發生,社會治理存在不穩定因素。南贛地區亦面臨著諸多社會治理問題。
首先,統治階級巧取豪奪,搜刮人民。據《明史》記載,明武宗即位后,立即建了七座莊園,后來增至三百多處。除皇帝外,其他諸王、外戚、甚至宦官等也通過各種形式榨取民脂民膏。
其次,百姓苦不堪言,長久積怨。明武宗生活奢靡,尚武興兵,地主階級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這些極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第三,階級矛盾激化,南贛地區多人長年占山為王。較為著名的有江西的謝志山、藍天鳳,福建的詹師富、溫火燒等,這些人長年與官府敵對,劫掠百姓,是社會動蕩不安的制造者。
正德十一年(1516 年),王陽明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正德十二年(1517 年),正月,至贛。王陽明憑借其過人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肅清匪患。在平息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他深刻地認識到要維護南贛社會穩定,絕不是只靠武力鎮壓就可以行得通的,必須“破心中賊”,使南贛全體人民“致良知”,才能從根本上使南贛長治久安。
王陽明認為安定百姓對于國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統治者如果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心中有百姓,而且必須真心關注民生發展,真切體恤百姓勞苦。他就是這樣踐行的。在正德十四年時,江西大旱,寧王叛亂,百姓生活極其困難,針對這種情況,他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屢次上書,請求免除正德十四年的稅糧。在百姓遭遇水災時,他又再次上書請罪,為百姓說話,并表示愿意以一己之力承擔責任。他也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祿幫助百姓。
正德十三年十月,《南贛鄉約》頒布。王陽明認為,以儒家的道德規范來待人處事,就是實現良知。南贛鄉約包括兩個部分:前半部分重在分析鄉里不治的原因,說明鄉約的指導思想、目的與意義;后半部分共16 條,是鄉約的正文部分。
鄉約主要規定了全鄉人民要遵守的道德公約,包括督促民眾納糧當差、禁止大戶客商放高利貸、禁止差役擾民等。這些鄉民共同制定并遵守的約定,有效地規范了鄉民的日常行為。同時教育鄉民為人要孝悌,要與人為善,做良善之人。王陽明還專門設立了鄉村機構,賦予鄉村機構“彰善”和“糾過”兩大職能。這些實踐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對于安定社會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關鍵就是要啟發引導它出現。王陽明平定匪亂之后,興辦書院,著力講學,教化百姓。他在贛州城里重修了濂溪書院,修建了陽明書院等。據不完全統計,從王陽明巡撫南贛到明代末期,與王門后學有關的書院就達到88 所。他還挑選當地學術好、行為正的儒生以詩禮之教教授孩童,培養、誘導、順應孩子的性情。王陽明力圖從心底教化百姓,啟發引導他們內心的良知,讓人能夠“明其心”。人們都能按照自己內心的良知來行為處事,社會風氣會越來越好,社會也會越來越和諧安定。
王陽明的南贛教化實踐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封建專政統治,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在實踐過程中,對于建立良好社會風氣,促進形成安定的社會局面還是有積極作用的,對于高校建立良好校風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王陽明在南贛開展教化實踐的前提就是真心為民,把民眾利益牢記在心。一所高校要建立良好校風,必須重視師生利益,想師生之所想,急師生之所急,切實為師生解決實際困難,因為校風是領導作風、學風、教風等全方位的綜合反映,領導作風會有風向標的作用,學生學習的風氣、教師教學的風氣都是校風的直接反映。
在高校,教師的個人成長問題是大部分高校教師極為關注的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所以,高校要把教師的個人成長問題放到重要的位置,出臺相關的政策,切實地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我校就出臺了很多科研方面的獎勵措施,這極大地鼓勵了教師進行科研的積極性。
王陽明巡撫南贛時,頒布了《南贛鄉約》,通過鄉約,約束規范民眾的行為,并建立相應的機構,加強管理,這對于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為了建立良好的校風,高校在班務、校務管理時,也可以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用制度管理體現公平、公正性,調動師生自治積極性。比如對于學生上課的考勤,可以施行扣分制度,與考核獎勵掛鉤。再比如對于教師教務的管理,可以建立教研室管理制度,下放管理權限,讓各系教研室不僅指導教師教研,也參與教師管理。
王陽明在南贛地區大力興辦書院,開展講學,把自己的思想及治政理念通過講學形式傳播給民眾,啟發民眾良知。
高校要建立良好校風,一定要保持政令暢通,學校辦學理念及相關決策要為廣大師生知曉并理解。高校要借鑒其傳播思想的方式,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會議、講學、報告等形式,在師生群體中宣講學校辦學理念及相關決策,加大宣傳力度,讓學校治校治學思想深入師生心中,讓師生從心底里接受學校治校治學思想,并積極踐行。比如我校在開學伊始,就由宣統部部長詳細解讀人才引進政策、學校黨建工作,由教務處徙長詳細解讀教務管理條例,由學工處處長詳細解讀學生工作管理細則,由財務處處長就出差費用報銷的問題做詳細解答。這有利于全校師生統一認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影響深遠,其南贛教化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成效,是其心學智慧的實際應用,是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們新時代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對于高校建立良好校風有著重要的啟示,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為今人今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