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虛擬歌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音樂創作者正使用以“博歌樂中國”為代表的虛擬歌手進行音樂創作。虛擬歌手為音樂創作者提供了人聲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創作者的主體地位,也衍生出一系列的網絡社群,這些現象的產生都對音樂創作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原創音樂;虛擬歌手;博歌樂
“博歌樂中國(Vocaloid China)”是基于博歌樂(Vocaloid)技術而產生的中國虛擬歌手的總稱。以計算機為主要創作平臺,以網絡為主要傳播平臺,創作者利用“博歌樂中國”為我們不斷帶來音樂作品,它們的應用對中國原創音樂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1 虛擬歌手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
一般而言,虛擬歌手有兩種內涵。廣義上的虛擬歌手是指具備歌唱能力的虛擬人物,它們有一定的形象,一般借用0-1數字方式在網絡中存在。狹義的虛擬歌手是基于語音合成技術產生的虛擬人物。與其他虛擬歌手相比,這些虛擬歌手擁有更加開放的使用權,創作者通過對它們的使用將人聲納入音樂中,這一過程也完成了對虛擬歌手形象的應用和再創造。
1.1 作為素材的人聲
博歌樂(Vocaloid)是雅馬哈集團發行的歌聲合成器技術和基于此技術的應用程序的總和。博歌樂軟件由歌曲編輯器和真人采集聲音樣本形成的聲音庫構成,歌曲編輯器和聲音庫是獨立的。如今的博歌樂擁有多個聲音庫,不同的聲音庫由不同的真人錄制,因而擁有不同的音色。使用者使用歌曲編輯器搭載聲音庫中的聲音,即可得到不同音高和音強的人聲。博歌樂技術使得人聲成為方便、可控的音樂創作素材。
博歌樂人聲庫由真人錄制的單音構成,用戶可以通過對單音的拼接,合成連續的歌聲。博歌樂歌曲編輯器中的音樂編輯器窗口提供了各種音高,用戶在相應的音高畫筆工具繪制聲音的長度并輸入歌詞,就能得到一段簡短的歌聲。只經過這樣的簡單操作形成的歌聲是不自然的,還需要通過參數編輯器調整氣息(Breath)、明亮度(Breath)、清晰度(Clearness)和開口度(Opening)等13個聲音質量參數改善聲音質量,模擬真人演唱中的感情色彩。經過調試之后的人聲還需要置入音頻后期軟件中,通過增加混響等一系列效果,增強人聲在音樂中的融入感,使得音樂在整體上更加和諧。
利用博歌樂進行音樂創作的作者被稱為制作人(Producer)或者P主,在中文博歌樂誕生之前,國內的制作人大多使用日文博歌樂進行音樂創作。但是由于日語發音和中文發音有一定的差別,因此基于日本博歌樂制作出的中文歌聲在咬字上并不自然。中文博歌樂的聲音庫由國內的配音演員或歌手錄制,所收錄的語音更好地適應了漢字發音,故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制作人的廣泛關注。截至2019年10月,在博歌樂接受度最高的網站“BILIBILI”中,有超過21000部以“博歌樂中文曲”為主題的音樂視頻,其中點擊率較高的歌曲大都是使用中文博歌樂制作的。
1.2 由工具到“演唱者”
博歌樂制作方根據聲庫人聲來源的不同,為每個聲音庫進行命名并賦予簡單的人格內涵,這便形成了虛擬歌手的雛形。不同于日本早期虛擬歌手發展的舉步維艱,“‘博歌樂中國計劃”在項目之初就受到了一定的關注。該項目公布于2011年11月,距離日本第一款成功的人聲庫“初音未來”已有4年的時間。此時,虛擬歌手的概念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度,其愛好者也開始使用博歌樂制作中文歌曲。“博歌樂中國”由洛天依、樂正綾、言和等9位虛擬歌手組成。它們的形象在官方公布基礎的人物設定后征集得來,第一位虛擬歌手洛天依的人物形象征集稿達到1500份。人聲庫的聲音來源也大多是經過征集確定的,參與錄制人聲庫的配音演員和歌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音樂制作人在選擇某一音庫的同時,這個聲庫所代表的虛擬歌手也就成為歌曲的演唱者。“當代文化面對的是一個由視覺圖像構成的視覺文化。”音樂中的形象也是受眾在音樂接受中的一部分,視覺圖像比起聲音更加直觀。正如辛西婭·福克斯分析邁克爾杰克遜的形象時所言,音樂人的形象“影響著你對他的音樂體驗”,“一連串的形象(無論是否依時間次序排列),都附著在音樂的每一個點上,即是這些形象看上去是絕對私有的,最后卻都與他的音樂密切相關”。P主在歌曲傳播過程中往往使用音視頻結合的方式,視頻多采用動畫的形式,主人公往往是虛擬歌手的形象。從利用形象到塑造形象,加深了音樂制作人與博歌樂創造出的虛擬人物的互動關系。人聲庫的人格化使得P主與博歌樂的關系形成了由利用到合作的轉變,歌曲中所傳達出的故事由這些虛擬歌手演繹,對博歌樂技術的應用也就被表達為由某位虛擬歌手“演唱”,也因此產生了一種基于情感的互動。由此出發,也形成了基于博歌樂技術的虛擬偶像文化。
2 虛擬歌手對原創音樂的價值
虛擬歌手的出現加速了歌曲的最終完成。無論對博歌樂的應用是出于難以找尋合作歌手,還是對創作即時性的需求,對于音樂創作者而言,利用簡單且價格較為低廉的博歌樂能夠使音樂創作中各個環節和要素變得更為可控,進而減少了藝術創作時的客觀條件對想象力的束縛。虛擬歌手的粉絲形成了龐大的社群,基于對博歌樂共同的喜好,他們建立了一些網絡社區,進一步帶動了創作群體的擴大。
2.1 處于核心地位的音樂創作者
創作人對原創音樂的產生起到關鍵作用,在利用博歌樂技術進行創作和傳播音樂的過程中,創作人始終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對于無法自行完成演唱的音樂創作者來說,尋找合適的歌手并非易事。博歌樂使用者“人形兔”談及博歌樂的優勢時認為,“作為真人歌手來說,必然還有一些個人喜好或者說能力的限制”。ilem和茶米在接受采訪時也都曾經表示,自己接觸虛擬歌手的契機是無法找到歌手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博歌樂的應用幫助音樂制作人解決了尋找歌手時出現的困難,經過調試的語音能夠最大限度地表達創作者理想中的旋律。“博歌樂中國”所包含的虛擬歌手有不同的聲音特質,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歌曲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聲庫。例如,相比于“洛天依”這一由女性歌手錄制的聲庫,“樂正龍牙”作為由男性配音演員錄制的聲庫比較適合音調偏低一些的歌曲。而同樣是由女性錄制的聲庫,“樂正綾”的音色相較于“言和”更加活潑和女性化,“言和”的聲音氣質比較年幼和沉穩。通過對音高、強度、音長、速度等聲音屬性的設定,虛擬歌手可以產生人類音域之外的音調很高或者很低的聲音,也能夠長時間保持人類難以保持的音高,或者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歌詞的“演唱”。這使得歌曲創作者在作音樂的時候可以較為自由地創作出具有個人風格的曲子。博歌樂的使用者裕劍流認為,“寫出一首歌后,要尋找合適的演唱者并不容易,一些來自歌手的因素制約了創作的自由度”。利用聲音合成器在演唱速度上的優勢,裕劍流創作出了《雜貨店魔法幻想曲》等語速極快的歌曲。以上諸方面顯示出人聲的可控性為音樂創作帶來的新可能。
虛擬歌手的出現使得音樂制作人可以獨立完成歌曲的創作、演唱、傳播,并收到聽眾的反饋。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說,“互聯網絡將成為全世界藝術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術館,同時也是直接把藝術作品傳播給人們的最佳工具”。“ACFAN”和“BILIBILI”是較早以動漫作為主要傳播內容的網站,如今最主要的用戶群體依舊是動漫粉絲,這些用戶中的一部分人最早接觸了虛擬歌手。這兩個網站中都有專門的“博歌樂”分區,眾多P主也會選擇將音樂作品上傳至這兩個網站。歌曲制作人會通過書寫簡介的方式對自己歌曲的使用范圍進行規定,對作品行使最終解釋權。作為創作和傳播過程中唯一的能動性力量,創作者的地位就被凸顯出來。博歌樂的使用者HK表示如果將自己的原創歌曲投給唱片公司,唱片公司在將歌曲交由歌手后,作品可能署上他人的名字,而不是像現在一樣以自己的身份發布歌曲,并被人知曉和喜歡。
2.2 自發創作、虛擬偶像與博歌樂社群
虛擬歌手是在參與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和流行的。我們在上文談及了“博歌樂中國”形象和聲音來源的征集,以“博歌樂中國”為代表的基于語音合成軟件產生的虛擬歌手自誕生之時起就與公眾參與密不可分。以虛擬歌手“言和”形象的誕生為例:博歌樂官方公布一小段人聲庫中的聲音,繪畫者根據聲音繪制人物的概念圖并上傳作品;官方組委會綜合考慮人物設計與聲源的切合度等方面在666幅投稿作品中確定了這一人聲庫的名稱和人物形象。虛擬歌手的形象具有開放性和較高的可塑性。除了年齡、身高和生日外,官方只給“博歌樂中國”的6位虛擬歌手設定了外貌、個性和使用樂器,這些屬性都非常簡單。“洛天依”的個性特征只規定了“治愈軟萌”,“徵羽摩柯”的個性特征則只有智商高和擅長使用網絡,“墨清弦”的個性則僅用冷美人、神秘和反應慢進行描繪。雖然官方展示了這些虛擬歌手的形象,但除了發色和眼睛的顏色外,虛擬歌手的形象極少被規定,即便是官方發行的虛擬歌手專輯中,歌手的衣著、身份也都不是固定的。虛擬歌手等待被塑造,而塑造的方式就是通過創造更多的基于這些虛擬歌手誕生的作品。
受眾對于創作和歌曲本身的熱情“移情”到了作為載體的虛擬歌手身上,并形成了一定的粉絲群體,便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虛擬偶像文化,它的特點正如博歌樂引進方所闡述的那樣“愛好者自身不斷地產生作品、互動互補產生資源補充”。祝穎在談及粉絲參與式行為實踐的權利困境時,將參與式鴻溝作為困境形成的因素之一。中文博歌樂的操作較為簡單,軟件價格也相對低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技術和金錢等因素帶來的參與式鴻溝,激發了非專業人士的創作熱情。虛擬偶像文化的發展催生了博歌樂社群在網絡中的出現。博歌樂社群有專門的網站,這些網站大多是非商業性的。許多經驗豐富的博歌樂用戶自發地編寫博歌樂使用教程以及一些音樂創作相關的知識,上傳到網站中,并回答其他博歌樂使用者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iVocaloid論壇為例,其“素材共享”“知識共享”“創作交流”等板塊的內容豐富且更新迅速,在論壇中發布求助文章都會得到回復。另一個論壇“洛天依中文網”首頁的醒目位置有為新手編寫的使用教程,論壇的管理者也會及時整理制作教程的合集。這種模式進一步促進了博歌樂使用者的增多,帶動了更多的音樂愛好者進行音樂創作。
隨著VR技術和全息投影技術的進步,虛擬歌手開始出現在電視和舞臺,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利用博歌樂制作的原創歌曲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目前,網絡上以“博歌樂中國”的人聲庫為聲音素材制作的原創歌曲擁有龐大的數量和種類,也存在質量殘次不齊的問題。但“博歌樂中國”的產生為音樂創作者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和方式,也形成了一些原創音樂社群,對中國原創歌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鴻祥.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視覺文化與中國傳統審美[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17.
[2] 布魯斯·霍納,托馬斯·斯維斯.流行音樂與文化關鍵詞[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151.
[3] 張婧.虛擬歌姬點燃草根音樂夢[N].南方日報,2012-11-01(A15).
[4]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
[5] 祝穎.新媒介時代粉絲群體的參與式行為實踐研究[D].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53.
作者簡介:王怡凡(1996—),女,山東聊城人,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審美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