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時代的中國舞蹈是不可避免的舞蹈時代抉擇,隨著時代的轉型,必須把握舞蹈與時代的依存關系,從時代背景中分析舞蹈發展的變化和現況,及連帶的社會現象。本文提出問題,試圖拋磚引玉地引發更多舞蹈相關人士對此的重視和研究。
關鍵詞:消費時代;中國舞蹈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舞蹈藝術蓬勃發展,從思維解放到舞蹈產品的開發,再到品牌化運營,舞蹈逐步走向市場化和消費化。本文的消費時代主要針對文化消費的時代,舞蹈在進入市場后逐步顯現出被消費化的商業屬性,舞蹈市場逐漸成為藝術消費人群交流的大本營。而商業性質的增強又不可避免地使舞蹈成為消費品。文化消費時代的商業化趨勢是中國舞蹈發展的必然趨勢,舞蹈正走向一個新的發展紀元。
1 消費時代舞蹈發展的動力
世間萬物皆是處在運動變化之中的,舞蹈在變化,時代也在變化,各時代的發展方向,都將會影響舞蹈未來方向。
封建時期,統治者的意志是推動舞蹈發展的動力;計劃經濟時期,政治需要是推動舞蹈發展的動力;而消費時代,經濟利益成為其最主要的推動力。隨著時代變遷,舞蹈的發展動力由政治向經濟轉變,主要是因為計劃經濟主導向市場經濟主導的體制轉型?!皬?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國家開始逐步減少對媒體事業經費的投入,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照章納稅‘財政不予補貼的政策,逐步結束了事業單位吃‘呈糧的歷史?!盵1]市場經濟社會的到來,結束了舞蹈藝術依靠于政府財政給予的局面,使得舞蹈不得不開始也朝著市場化、經濟化、消費化轉型。經濟利益成為其最直觀、最根本的推力和助力。從具體的舞蹈領域來分析,一個舞蹈機構團體發展狀況的優劣主要還是取決于它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由舞蹈演出票房收入決定。由此看來,市場經濟刺激下的經濟指標對舞蹈的衡量是否會直接危害舞蹈藝術本身的發展,這個問題我們得辯證地來分析。正如之前提到的經濟利益是消費時代舞蹈藝術發展最直觀最基本的推力和助力,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多元作用的存在,舞蹈的發展也是如此。首先,經濟效益并不是舞蹈發展的唯一動力,舞蹈藝術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和規律,同時也會受到社會政策、政府導向等多元因素的影響。其次,舞蹈的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是不可分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實現單一經濟增長向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等綜合效益增長,兼顧眼前和長遠發展的復合發展模式。就眼下看來,我們必須從市場角度重新審視舞蹈,把握市場經濟活躍的契機,樹立健康的舞蹈發展觀,兼顧人類的精神和物質雙重需求,以實現舞蹈長期穩定的發展。
2 內需時代舞蹈消費的溢價
隨著國際消費時代的到來,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增長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擴大內需已成為國家拉動經濟和消費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個領域促進消費的努力方向。對于舞蹈行業來說也是如此,刺激大眾的消費對舞蹈觀演市場的拉動效果明顯,通過內需消費力的增長直接使得消費時代中文化消費的比重大大提升,因而給相關舞蹈產業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益。
“溢價”一詞原本是證券行業的術語,指所支付的實際金額超過了證券或股票的明目價值或面值,也就是指實際支付的金額超過該物品本身的價值。這里所說的舞蹈的溢價主要是指舞蹈以作品形式投入市場消費過程中的溢價現象,具體表現為人們購買的演出觀演票面價格遠遠超過了大眾消費能力和行業平均利潤。改革開放之初,“劇場演出也是非?;鸨?,大家都愿意也有能力去購買文化藝術消費品,那時的票價便宜,大概就是幾毛錢左右,按當時人們的平均收入水平來計算,一張票錢也就相當于一個月收入的五十分之一”。[2]因為價格公道,當時的人們在閑暇之余觀看一場藝術公演是很平常、大眾化的事情?,F如今看來,倒是變得不那么容易了,如今便沒有那么輕松了。以楊麗萍大型舞劇《平潭映象》為例,2018年1月福建站首演時,觀看票價280到2160人民幣不等;到南京站演出定在2020年3月,因是南京市文化消費政府補貼劇目,南京站這一場票價從180到1080人民幣不等;觀看票價會根據觀演場次及觀演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即使是在最偏遠的二樓角落,票價最少也是280元,再者在南京站演出中,就算是政府文化消費補貼最少也得180元。就按這個最低票價水平計算,一張票價對于當下工薪階層的月收入水平來說,也難以讓人不用過多考慮,痛快買單。更不用提還想要挑一個更好一些的觀看位置了。但是即便如此,每一場的演出也都是一票難求,消費者為何會愿意支付那么高的舞蹈演出溢價呢?對于消費市場來說,舞蹈作品商業化營銷和運作手段關乎成敗,就楊麗萍的《平潭映象》來講,一場舞劇能吸引如此多的觀眾前來觀看,一方面的原因與楊麗萍的明星影響力和公眾效應有關。也就是說“明星效應”與一場舞劇的經濟效益是有間接的關系,這就跟粉絲去聽演唱會是一個道理,觀眾會為了某個喜愛的明星而去消費作品。這里所說的“明星效應”主要指舞蹈明星的個人品牌形象和影響力,這是舞蹈家憑借自身精湛的舞蹈技藝,通過各個優秀的作品,多年呈現和積累出來的個人形象和魅力,從而形成自身的“品牌效應”。演出商在演出的宣傳推廣中就會結合舞蹈明星和作品進行宣傳,以此來達到擴大經濟效益的目的。這就跟電影宣傳是一個道理,觀眾會結合宣傳信息選擇消費。而從消費受眾來看,“明星效應”也僅僅是舞蹈消費的原因之一,舞蹈消費者自身對舞蹈的認知、本身的審美取向、個體經濟能力以及作品本身的水準等都會影響個體是否會支付舞蹈的溢價。從舞蹈作品的角度來說,作品所包含的超過基礎功能價值以外的感知、品牌和思想含量就是觀眾收獲的溢價價值,反之觀眾只是單純地支付溢價??傮w來看,中國舞蹈的溢價與復雜的內需時代有直接的聯系,舞蹈的消費市場還需要規范和探討,舞蹈溢價里表象的經濟價值只有轉化成舞蹈主體藝術追求的強大動力,樹立健康的舞蹈價值觀,舞蹈的道路才會越走越遠。
3 中國舞蹈的命運思考
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轉變,舞蹈藝術在時代中呈現出了強大的社會適應性。為了舞蹈能在時代的發展中有更適宜的發展方向,關于消費時代舞蹈的抉擇,有諸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消費時代,舞蹈藝術的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尼采曾經描繪道:“沒有一個時代,人們對藝術談論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边@就像是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消費時代給舞蹈帶來的巨大沖擊,進入消費市場的舞蹈已經放下了高貴的姿態,放棄了舞蹈藝術的靈魂。一方面,舞蹈作品為了讓消費者買單,積極迎合社會大眾的審美水平。文化藝術的作用是教育和培養民眾的審美,這樣迎合大眾審美水平豈不是本末倒置,又如何談創造美和引導美。化身商品的舞蹈藝術委身于商業市場之下,摻入消費觀念而被經濟同化。隨之而來,雅俗參半甚至是媚俗的偽舞蹈藝術接踵而至,這還是國家倡導的精神文明建設嗎?作品把觀眾想看到的東西明晃晃地包裹起來呈現在舞臺上,以這樣諂媚的做法去贏得掌聲和票房,這是社會的悲哀。另一方面,舞蹈工作者同樣受到經濟消費市場的影響,產生了兩條完全相悖的藝術道路:一種是一直專注于舞蹈藝術本身,日復一日地積累和創作,在經濟發展的契機中發展舞蹈事業的人,我們稱之為真正的舞蹈人;另一種緊跟消費時代的經濟浪潮,開始計算經濟風暴中的舞蹈成本和經濟效益,更多地專注于“舞蹈經濟”的人,舞蹈在他們這里也就只能附屬于經濟了。面對這樣無可避免的社會現象,作為舞蹈工作者,應當從面對藝術文化質變的失落感中總結已經畸變的文化心態,重新調整心態去適應消費時代的舞蹈格局。商業舞蹈不是罪惡,濫用才是罪惡。舞蹈在消費時代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要在前進和自我救贖中好好把握,讓藝術的生命根植于新時代的土壤里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 王輝.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研究[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0:62.
[2] 解宏乾.走向小眾藝術的國粹[J].國家人文歷史,2016(6):15.
[3] 王輝.消費時代的音樂文化癥候[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1.
[4] 蘇桂寧.消費時代中國文藝的價值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
[5] 劉建偉.誰在傷害藝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龍敏(1990—),女,湖南懷化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傳統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