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隨著現在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行業的發展,微信公眾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技美學”作為國內三大評測機構之一,其專業且親民的評測深得數碼發燒友的喜愛,成為現在評測公眾號的典范。本文以“5w模式”為研究理論,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內容分析法和數據分析法,對“科技美學”公眾號的傳播特點進系統和全面的分析,指出了其作為典型代表公眾號所存在的問題,并為其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科技美學;傳播特點;5W模式
科技美學是科技美學是國內領先的科技評測團隊,為消費者購買、使用數碼產品提供真實、客觀的參考意見。科技美學團隊由那巖于2012年創建,并制作視頻形式的數碼產品評測,科技美學系列視頻在優酷、土豆、愛奇藝、嗶哩嗶哩等各大平臺播出,已取得數千萬播放量。根據第三方統計數據,「科技美學」視頻節目的單集平均播放量為行業第一。經過兩年多的高速發展,那巖創辦的「科技美學」已成為國內最主要的測評機構之一。
1 “科技美學” 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特點分析
1.1 “科技美學”的傳播渠道分析
1.1.1 以微信公眾號為核心向各個傳播渠道輻射
科技美學的眾多官方媒體平臺如微博、直播平臺和視頻平臺中,微信公眾號中推送的文章內容為絕對的核心向其他平臺過渡。
1.1.2 微博為抽獎專用,輔助微信公眾號運轉
科技美學在微博也有官方賬號,其微博一般發布關于自己上手相關手機的視頻以及四大旗艦相關類視頻的推送,還有關于自己購買的第一時間的新機器,會在第一時間發表相應的微博并且在直播的時候發出并選取前幾位抽獎以調動收看直播觀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促使微博用戶在其微博下點贊評論轉發等相關操作,以擴大自己在微博的受眾參與度和知名度。
1.1.3 直播平臺為視頻素材來源和主要收入來源
科技美學直播間是全天24小時開放,這也進一步大了自己在直播行業的受眾度和關注度。
1.2 “科技美學”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分析
1.2.1 傳播范圍大,科技類自媒體的領頭羊
科技美學的官方微信有上百萬級的關注,每期推送的文章下更是有10w+的閱讀量。科技美學在2018年1月到3月之間的微信點贊量都居高不下,閱讀量最高的更是突破了十萬,這充分的說明了科技美學的傳播覆蓋面之大,傳播影響之深。
1.2.2 科技發展節奏快,對受眾更換產品有影響
在科技美學每次的更新的上手視頻眾多的觀看量和留言的互動來看,科技美學確實為廣大的數愛好者或者想換手機的人提供了更加切實換機建議。現在手機的更新換代如此頻繁,科技美學作為現在目前為止客觀公正的手機評測機構,其誕生和發展對于現在科技界的發展或者手機的銷量來說可以說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1.2.3 借用直播東風,迅速成長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科技直播間
在科技美學的官方直播間中,每周四五六晚上直播,在平時博直播的時候,就輪放之前的直播回放視頻,科技美學也成為了斗魚科技頻道中熱度最高,受關注程度最高的直播間之一。科技美學也是最先開始直播的科技評測類自媒體之一,現在隨著不斷的發展和壯大,已經成為了同類型直播間中的領頭羊。
2 “科技美學”微信公眾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原創性文章比重占比越來越少。在“科技美學”1至3月的461篇文章中,一月的文章中原創文章的篇幅為120篇,三月的文章中原創文章篇幅為80篇,可以看出“科技美學”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占比在逐漸的下降,隨著其他類科技媒體逐漸壯大和發展,要求科技美學做出富有原創性的文章來應對同行業奇特同類型媒體的競爭。
(2)不親民,對于科技類小白想了解科技類資訊比較有難度,很多專業名詞晦澀難懂。
(3)上手視頻開始快餐化,脫離了原先上手新機的樂趣。在科技美學最近的上手視頻中,對于手機僅僅停留在了手機開箱——簡單介紹手機外觀——開機錄入指紋簡單介紹的固有模式和形式,忽視了手機品牌特有的手機性質和對于手機的差異化介紹,并且沒有不斷的挖掘手機的特有功能。導致最近的上手視頻千篇一律,沒有發揮出科技美學特有的差異化點評的作用。
3 為測評類公眾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建議
(1)對于科技類媒體來說,切忌長而繁雜的專有名詞的堆疊和累加,同樣也切忌過少的原創和過多的照搬其他同類化媒體的成果,這對于測評類媒體都是不可觸碰的兩大禁忌線。科技測評媒體要主動的進行創作,爭取做出富有原創性的作品。
(2)多回歸做視頻以及公眾號本身,重視微信,少直播,直播的傳播效果還是遠遠小于傳統的視頻以及微信文字的表現力
(3)在推送內容的時候,要避免拿來主義,多進行二次創作。缺乏原創性和同質化嚴重就必然導致受眾對于內容的選擇要高于同質化的文章,科技類媒體只有不斷的切實發展自己,才能在現在淘汰率如此高的媒體行業站穩腳跟。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劉瑛.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應用[J].今傳媒,2017,(07):19-20.
[3]金兼斌.新媒體平臺上的科學傳播效果:基于微信公眾號的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2):107-119.
[4]張揚.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3種運營模式分析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01):39-46.
[5]范雪妮.科技類微信公眾平臺傳播研究[D].湖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