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根
摘 要:高校共青團組織及隊伍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一支重要的社會政治力量,每一個共青團干部時時處處都在扮演著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角色,發揮著自己的社會作用。因此,一個共青團的干部能否具有正確的角色意識,并準確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實際工作中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共青團干部;責任;角色
高校作為青年一代的最前線,高素質的共青團干部隊伍既是有效開展團工作的組織保證。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形勢,共青團的工作目標、工作結構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地位的不斷鞏固,要求共青團能夠適應新角色,更好地肩負起引導青年一代的重責。一個共青團的干部能否具有正確的角色意識,并準確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實際工作中是至關重要的。
1 高校共青團干部職責的定位
(1)首先是黨的事業的接班人。共青團組織作為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仰共產主義的青年群眾性組織,從其成立初就被確定為黨的事業堅實后備軍和助手。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共青團的歷史定位不會改變。因此在任何時刻團干部都必須清醒堅定作為黨的事業的接班人身份,熱愛黨、跟黨走、忠于黨。習近平指出,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體現了我們黨對共青團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團的所有工作,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當好這個助手和后備軍。
(2)其次是“青年事務的領導者和服務者”。這是根據共青團的職能定位來確定的。共青團組織作為由青年群眾組成的群團組織,兼有政府青年事務的職能。要加強對青年政治引領,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要更好聯系服務青年,擴大團的工作覆蓋面,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千方百計為青年排憂解難,做廣大青年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貼心人,增強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團干部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關心青年群體的身心及思想狀況引導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態度及方式,并幫助他們克服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難。
(3)最后,團干部還是“共青團組織的建設者”。這是根據團干部的本位角色來確定的,同時也是時代發展對團干部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新形勢下團組織的工作面臨著各種嚴峻挑戰,然而,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團干部如何帶領團組織順應時代發展成為新潮流的“弄潮兒”,而不是成為新潮流的“棄兒”。團千部在開展一切工作的同時必須積極改善自我,加強自身組織建設,不斷提高宗旨意識,努力學習各項專業技能,帶領團組織服務青年群體。
2 高校共青團干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角色缺位導致高校團干部隊伍效率較低
高校共青團均存在人員配備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團委編制不夠,人手不足,特別是基層團組織無專職團干部。共青團工作比較繁雜,從團組織的建設到青年團員的思想引領,從管理團支部到幫助指導學生會、學生社團進行自我管理,這些繁雜的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很多高校基層團干部有時候也很難厘定自己到底屬于輔導員還是團干部?導致高校團干部身兼數職, 工作效率低、工作落實不到位、很難兼顧自身發展等問題,影響團干部隊伍的建設和穩定,不利于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開展。
2.2 角色錯位導致高校共青團干部隊伍不穩定
流動性快是共青團干部的一個突出特點。“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句話可以用來形容共青團干部的流動性,而在高校特別是現下高校共青團干部流動性更快,高校現在基本行政崗要求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而從小學到碩士畢業,大部分的共青團干部27歲走上工作崗位,而團干部到一定年齡就必須轉崗,而高校團干部年齡一般不超過35歲,以此推算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干部最長任職時間很難超過8年,以致于很多高校團干部一開始就抱著將來轉行的心態,或者進入輔導員隊伍,造成高校共青團干部隊伍的高流動性和不穩定性。
2.3 角色越位降低團干部的職業認同
在大部分的高校,團干部因角色綜合化有角色越位的現象。由于高校團干部既是團干部也是輔導員,團干部屬于校團委,而輔導員屬于學工部,團委和學工完全兩個不同職能部門,還有其他的宣傳、保衛等部門都是高校團干需要對接的部門,各項工作都需要團干部去落實,因此任務非常繁重,忙于事務性的管理而很少有時間注重自己專業發展,工作滿意度較低,很少對本職業產生認同。
3 高校共青團干部職責和角色定位的轉向對策
(1)健全合理的團干部激勵機制。高校應該從最根源性的職業認同。高校團干部工作事物繁雜,工作動力不足,效率低。就要加強對團干部的激勵引導,實行績效管理。健全團干部晉升機制。通過職務晉升是激勵引導,通過職務升降,可以保持團干部隊伍的活力,讓優秀的團干部脫穎而出。
(2)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一方面完善高校綜合學科的設置。高校團干部工作涉及到了學生的方方面面,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全方位學科。
(3)增強團干部隊伍的文化建設。堅持物質與精神相結合。除了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追求。其中表現為學生對其工作的肯定,看到了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高校團干部隊伍培養應該建立與物質激勵相對應的景勝激勵,突破常規工作,積極開展團隊文化建生,文化交流,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滿足團干部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袁蕾.高校團干部勝任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3,31(1):56-59.
[2]隋全偉.高校共青團組織工作運行機制創新研究[D].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王永勝.高校專職團干部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及對策[J].財經論叢,2003,(9);102-103.
[4]薛光武.新形勢對高校團干部的新要求[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0,(6):78-79.
[5]高天欽.高校共青團干部素質分析與測評初探[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