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然

摘 要:“我認為音樂思維的簡單化,為音樂譜面的復雜化創造了條件,造就了一批這類音樂寫作的蠱惑者,他們將表面復雜實際上天曉得如何簡單的音樂吹得天花亂墜。最終演變到不能用嘴說清楚的音樂不是好音樂的極端。我深信音樂應當是不需任何語言解釋而獨立存在的藝術,音樂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它的自身。”
關鍵詞:陳其鋼;傳統曲式;音樂結構;音色結構力
1 特征及背景
作曲家陳其鋼所創作的作品體裁多樣,其中一部分作品是相對傳統的古典曲式,以調式、 調性、主題為主要結構力而創作的單一結構力的作品,而另一部分作品則體現出多元化,多重化的多種結構力交融而成的創作特征,主要表現在對創作技法、音色,核心音調的運用,并將多種音樂結構力巧妙的交織、融合在作品創作中。因而,作曲家的一部分音樂作品是建立在單一結構力的之上的,而另一些作品則根據音樂內容及結構規模的需要,可能構建在兩種甚至多于兩種的結構力之上。
“藝術創作和人生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沒有生活,藝術創作本身就顯得蒼白,這就是為什么二十年來現代音樂,現代藝術缺乏活生生的感人的東西,太追求技術,太追求理性,太追求結構完美,這時往往把藝術本質忘掉,世紀上藝術應該是活生生的、閃光的從你心里發出的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是任何理論不可界定的……”。這是他現在對音樂的理解和態度。
作曲家陳其鋼197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羅忠镕先生,羅忠镕先生是深得現代音樂創作精神的中國作曲家之一,在其學習期間他通過自己的勤奮,掌握了傳統作曲技法理論,隨后1984年,獲法國政府獎學金赴法國深造,師從法國當代大師梅西安,在這四年的留學期間,除隨梅西安學習外,他還參見了法國現代音樂研究院的諸多活動,極大地提高和開拓了自己的視野,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西方現代音樂的精髓,為隨后的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個作曲家的風格形成常常伴隨著自身的生存環境的耳濡目染,而陳其鋼的多數作品都采用了名族音樂的諸多元素與西方技法的結合,雖然深得西方作曲技法的精髓,但其創作的大部分作品并不像很多西方作曲家的風格那樣追求技術與理性,而大部分作品是由感而發的寫作完成的,以無調性音樂為主,而是在學習西方技法的同時融入了民族音樂的諸多元素,使音樂的可聽性大大增加,而又不失用西方技術控制全曲的理性方式,他認為音樂要與人溝通,發自內心的音樂,才是最好的音樂。
陳其鋼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采用了民族音樂的素材,他曾說創作這部作品是因為受到作曲家莫五平先生在創作中的啟發,這不得不追溯到對我創作產生影響的莫五平先生,“他在1991年創作了一部作品叫《凡一》,在這個作品的創作中他完整的運用了《三十里鋪》這個民歌旋律,在這個作品第一次上演的時候,大家都對這個作品覺得不以為然,因為他把整個旋律完整的出現在所謂現代音樂的創作中。”不久后莫伍平先生英年早逝,他的去逝給了作曲家陳其鋼很大的沖擊,為什么音樂一定要這樣而不能那樣?在其后的很多作品的創作中,他并沒有花太多的力氣創作旋律,而是采用了一些古曲的旋律,融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題材,傳統音樂的一些慣用手法,音樂語言細膩、感人。
2 實列分析 《京劇瞬間》
2.1 作品分析:漸變式曲體結構——《京劇瞬間》
在作品《京劇瞬間》中,作曲家在速度和音高方面采用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漸變原則,所謂漸變原則是指用漸變的方式來體現對比,需要更加自然、柔和、逐步過渡的方式來對音樂的段落之間進行對比,與西方的對比原則有所不同,西方音樂中更注重音樂對比間的突變性,而非中國音樂中自然、柔和的漸變對比過程。比如,前者常在一首作品中采用加花、換頭、展衍等手法依次對音樂進行發展,如;散一慢一中一快一散。而后者則常將一個核心動機在不同的方向、調性、音區上做摸進,重復、分裂的發展方式,兩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注重橫向旋律上的變化,而后者則是在縱橫上都變化。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音樂更注重自然、溫和的變化過程,而西方音樂更注重變化中的強烈對比效果。
那么,不難看出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速度的布局上顯然是采用了中國民族曲體中的漸變式原則,以表1說明。
如上圖所示,我們能夠看出漸變式因素在作品的速度中體現出來,并沒有采用西方快一慢一快或者慢一快一慢的突變原則,而是采用多種速度搭配的漸變原則。
總之,我們通過對以上兩部作品一部是采用了西方傳統曲式結構復三部曲式,而另一部則是采用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漸變式寫作方式,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來源于西方傳統曲式和中國傳統曲式結構力而構建的作品中,作曲家主要是采用了那些早已被認定了的結構模式來進行創作,并在這些“約定俗成”的曲式結構上改良、加工并融入自己的音樂語言,通過旋律形態、音色音區等多種方式對音樂進行創新。然而,通過從現代音樂中所得到的啟發,將現代音樂中先進理念和思維與傳統曲式集合在一起,從中創造出更多更富有想象力、新思維、新風格的現代與傳統結合的優秀作品。誠然,在當今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現代音樂也在快飛速的發展著,但我們任然可以通過更現代的眼光來看待和認識傳統音樂,并發掘出傳統中音樂更多的價值。
3 結語
作曲家陳其鋼曾這樣說過“藝術創作和人生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沒有生活,藝術創作本身就顯得蒼白,這就是為什么二十年來現代音樂、現代藝術缺少活生生的感人的東西,太追求技術、太最求理性、太追求結構、完美,這時往往把藝術本質忘掉了。實際上藝術應該是活生生的,閃出你從心里發出的一種感覺。在陳其鋼的大部分作品中運用民族素材創作而成,把取材于民族音樂的素材與西方現代技術緊密的結合起來,所創作的音樂風格感人、細膩具有獨特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其鋼的創作方式也在隨之變化,越來越注重由感而發的寫作方式,這種寫作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不會受之于條條框框的限制,使得音樂結構隨情感自然生存。
參考文獻
[1]伊·斯波索賓.曲式學.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2]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2004.
[3]楊儒懷.曲式結構的理論基礎論文集(楊儒懷音樂論文集).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2007.
[4]李媚佳.瞬間印象的完美演繹——鋼琴作品〈京劇瞬間〉的創作特征.首都師范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