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郭延娜 吳金華
摘 要 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開放性的網絡平臺給網民提供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隨之產生的網絡輿論信息也是好壞參半。大學生正處在個性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網絡輿論對其的政治心理影響是多方面的。此次研究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結合網絡輿論的特征,從正面和負面分別探討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參與動機的影響,為國家和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合理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網絡輿論 政治認知 政治情感 政治意志 政治參與動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青年的社會政治態度是一個國家政治的晴雨表,而大學生作為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主力軍其政治心理的建設對國家長治久安、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有著重大影響。根據心理過程的認知、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中的動機將大學生政治心理分為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及其個性心理傾向的政治參與動機。本文綜合分析大學生的政治心理,為高校提供正確的引導策略,為國家構建健和諧的政治環境提供依據。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一代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了解國家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經濟文化。網絡輿論作為網絡信息的產物,當它以一種爆炸式的方式出現在大學生視野時,對于大學生來說,不管是被動地瀏覽其呈現的信息,還是主動地去參與到輿論過程中,都伴隨著相應的心理活動。而人類從類人猿進化到具有高級心理過程的人的歷程就是人類在接受外界環境信息和環境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其心理逐漸地被影響。即人類的心理圖式不斷被修正、完善,形成高級認知,具有高級情感,最后影響行為。同理:人們在接受網絡輿論信息,進行網絡互動時人們的心理也會受到影響。至今還沒有學者系統地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傾向的影響。我們從心理學的視角全面地描述、解釋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政治心理的影響,對國家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國家政策體系的合理化,網絡輿論治理的策略化提供有效可行的參考依據。
1網絡輿論的特征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技術手段和人類生活的基礎設施,網絡輿論已經成為廣大民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線下輿論相比,網絡輿論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征。
一是網絡輿論的多元性。多元性即存在多種觀點,網絡輿論作為一個大眾化的思想觀念的代表,存在著許多形態各一的思想觀點和多樣化的認識,每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理解都不一樣。
二是傳播風險因素具有不確定性。Web2.0時代開啟了“個人門戶”網絡傳播模式,網絡上的每一個節點都是一個傳播中心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傳輸者和使用者,紛亂復雜的網絡輿論信息在不停交替,傳播渠道也在不斷更新,以至于傳播風險的加大。
三是信息交流的跨地域性和及時性。網絡輿論不受地域的限制,在任何地方都能通過現代媒介被傳輸,及時而迅速地在全球內進行傳播和發展。
四是網絡輿論言論在表達上有著充分的自由性,它們不受身份地位,個人宗教信仰等的約束,在合法范圍內可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態度。
五是網絡輿論的匿名性。匿名性是網民在網絡環境中重要的行為因素之一,網絡言論的匿名性使網民獲得了更多自由發表言論的途徑和空間。匿名性也讓新媒體的門檻更低,從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網民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表意見,進而也推動了網絡輿論的發展。
六是傳播內容的復雜化。傳播內容的復雜化是指網上的言論存在著理性與非理性,批判性與示好性,從眾性與獨特性等的現象。這種復雜化加大了網絡輿論空間治理的難度。
2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認知的影響
政治認知是政治主體對于政治生活中各種人物、事件、活動及其規律等方面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即對各種政治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王勇認為大學生的政治認知對國家的政治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政治體系的穩定方面。
2.1網絡輿論對政治認知過程的正面影響
李雪梅認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化很難讓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共鳴,不能讓起學生形成深刻的認知,但是當大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網絡輿論的討論和思考中時會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李俊強也認為當某一社會熱點事件發引起輿論時,大學生持續跟進,增強了其參與熱情,提高了其政治認知。龐邦財認為網絡輿論的信息中也會包含有關國家政治的正面言論,大學生主動地去關注這些正面言論的時,形成一種深刻的有關國家政治的積極認知。宋譚迪認為網絡的優點在于給提供大學生平等表達的機會,在互動的過程中,當大學生在自我表達觀點被認可時,會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些情感使大學生形成深刻的認知。
2.2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政治認知過程的負面影響
網絡輿論本身包承載信息良莠不齊,有各種激進的觀點,也包含有西方引導性的價值觀念,而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這些負面性的信息經過一系列的同化后,納入大學生的政治認知圖式中,將會對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形成一種長期的、穩定的消極影響。正如李俊強在文章中提到的:網絡平臺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其中有不少負面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等偏激言論,會對大學生的政治認知產生消極影響。同時,劉瑞享也認為網絡輿論的有些信息是有人為達到政治目而故意操控的,但是大學生心智不成熟,不能客觀地分辨其性質,自然就引起了大學生的非理性認知。雷燕君等也認為偏負性的網絡輿論會對思想未成熟的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產生消極影響,使大學生產生認知上的偏差,同時有些偏激的輿論信息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產生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3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情感的影響
政治情感指政治主體在政治生活中對政系、政治活動、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探討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情感的影響,對其政治行為具有預測性作用。本文探究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情感的政治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影響。
3.1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影響
左玲認為政治認同是認同主體(政治體系中的個體或群體)對認同客體(民族、國家和政黨等政治系統)產生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與依附感,并自覺地以所屬政治系統的要求來規范自己政治行為的心理反應和行為過程”。鄭建君認為政治認同作為公民針對政治系統所產生的心理歸屬與行為實踐, 在一定階段和范圍內具相對的穩定性, 但這并不意味著公民的政治認同不可改變。也就是說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會發生的,這是網絡輿論信息影響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一個前提。
3.1.1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認同感的正面影響
李俊強和李文妍都認為大學生通過網絡了解熱點,逐漸形成政治認同感,在這一過程中政治認同感得到加強。李文妍還認為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受到政治形象塑造的影響,政府可以通過網絡輿論傳播正面的信息,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來增加大眾的長久政治認同感。龐邦財認為高校網絡文化提升了大學生政治認同過程的主動性。網絡輿論作為網絡時代的產物,也包含在網絡文化中,那么,網絡輿論也會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李文琦(2018)認為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和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豐富了自己的政治認同。
3.1.2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認同感的負面影響
李俊強和李文妍認為,網絡輿論容易使學生的政治認同變得虛假化。他們認為網絡本身的隱匿性使得大學生敢于在網上自由地發表激進的不認同的政治觀點,但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種種制約,而表現出虛假的政治擁護,這種長期的矛盾使大學生本身的政治認同變得虛假、混亂;同時網絡輿論容易加劇大學生喪失政治信仰,當代大學生正處在自我統一性的探索時期,網絡輿論紛繁復雜,對立的言論使得大學生對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動搖不定,政治信仰喪失加快;最后不利于當代大學生保持政治認同的穩定。網絡輿論本身的不穩定性,使得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短暫而易變。同時,郭良瑞(2017)認為網絡輿情具有多元性,而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很難分辨真假、對錯,這種雜亂使得大學生在政治認同方面變得迷茫。
3.2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影響
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保衛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現代國人網絡的愛國主義特征具體表現為自發性、聯動性、豐富性和多元性,而大學生作為網絡主力軍其參與網路輿論的過程中時,也會表現出上述特征。
3.2.1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正面影響
網絡輿論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集中體現了具有共同認知的網民的愛國熱情,使愛國情感更加真實。網絡輿論的隱匿性豐富了愛國情感的表達方式,參與者超越了現實的束縛自由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各有特色;網絡輿論的互動性加大了民眾參與愛國討論的主動性,有人回應的討論使得網民的參與熱情高漲;網絡輿論的跨地域性使得網民超越時空的限制,更迅速地團結在一起,形成集體的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愛國主義能夠通過網絡媒介的傳播形成強大的輿論互動,對于構建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意識起著促進作用。大學生作為網絡主力軍,其愛國情感也會在接受輿論信息,發表輿論的過程中得到加強。
3.2.2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負面影響
網絡輿論本身的偏激性和隱匿性使得網絡愛國情感的表達不理性。張嬛嬛以釣魚島事件為例表述了新媒體時代偏激的網絡輿論關于領土爭端問題會使愛國情感變得不理性,導致極端化的行為,如打砸同胞的日本產車。網絡輿論本身的隱匿性使得網絡輿論的管理困難,很多不符合主流價值思想的輿論快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時,對人的愛國情感產生沖擊,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刑艷芳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大學生在關于領土爭端的輿論問題中,容易被那些曾經侵略過我們祖國的國家激怒,產生名族復仇情緒。
4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意志的影響
政治意志是某一政治團體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標或者社會愿景而產生的集體決定,一般是通過這一團體的政治綱領和政治實踐體現出來。而意志有著自覺性、自制性、堅持性和果斷性的品質。由于大學生正式的政治決策并不多,也沒有明顯的政治參與目的,大多關注的是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政治信息。所以我們結合意志的品質將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意志的影響具體到政治信仰的堅持性。
4.1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堅持性的影響
政治信仰是以人的自我意識的生成為基礎,扎根于社會,是現實生活的內化和人們道德人格的升華,是由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構成的。政治信仰是一種長期的心理傾向,體現著人的堅持性。探討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的堅持性的影響可以從側面了解大學生的政治傾向的穩定性。
4.1.1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堅持性的正面影響
網絡新媒體新塑造的網絡輿論環境中的價值觀念和意義在不斷發展變化,教育的作用和影響被重新解讀和廣泛傳播,信息成為了對世界的摸索和發展的重要來源和工具,大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和對事件觀點的堅持性在大量的信息探索中得到升華,而不止是局限于傳統教育中的強迫式追隨和堅持。
4.1.2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堅持性的負面影響
網上的非理性信息充斥著網絡政治環境,在一定層面上削弱了政治信仰在網絡政治空間中的地位,大學生處于三觀趨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很容易受到外界言論的干擾,很多具有誘導性的信息沖擊著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無形中侵蝕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且網絡輿論信息有很大的從眾傾向性,大學生為尋求群體歸屬感而不加選擇地跟隨主流團體,隨時改變觀念,不停地改變政治信仰。
5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動機的影響
政治動機是指參與政治的心理態度與信念,包括政治興趣、政治效能感、對黨派的認同和集體意識等。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動機可定義為引起、維持和促進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表達、評論和討論政治主張和政治意愿,達到影響社會政治結果的驅動力量。
5.1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動機的正面影響
網絡輿論的互動性促進了大學生積極參與政治討論的熱情,在網絡中自我觀點被認可、自我價值感的提升會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參與動機。同時網絡輿論的公開性性也會促進大學生重視對個人能力的提升,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動機就會由單純的觀點表達到自我能力的展示,促進其參與熱情。網絡輿論的自由性提供給了學生表達政觀點的平臺,提高了其參與動機,大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參與政治行為的言論得不到滿足,就會轉向網絡這一途徑來表達意愿。
5.2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動機的負面影響
黃少華等研究表明,大學生關注政治的原因并不是為了實施某種行為,娛樂因素和社會交往因素占了很大比例,很多時政熱點和社會熱點事件被大學生當做飯后閑談,其網上言論也表現得隨意化,再加上網絡水軍和意見領袖的眾多追隨者等的推波助瀾,很多大學生對能在網上參政議政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種娛樂化的輿論降低了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內部動機。
6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策略
6.1國家層面,健全法規體系、加強網絡輿論審查
網絡輿論具有匿名性的特點,網民的言論不受限制,使得輿論信息好半參壞。國家應制定相應的網絡輿論治理法規,通過實名驗證減少網民的去個性化心理,讓網民為自身言論負責。同時對網絡輿論的傳播媒介的運營者追究相關責任,讓平臺運營者以身作則地加大審查力度。從而在根本上減少不良言論的傳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上網環境。
6.2高校層面,建立合理的思政教育體系
互聯網普及的今天,新一代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國家政治。思政教育者應與時俱進的結合網絡熱點事件進行講授,強化大學生的記憶;也應該利用相關媒體,發布正面輿論內容,為大學生提供政治觀念交流的平臺,加強互動性,促使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塑造榜樣人物,使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政治認知。
網絡輿論傳播速度快,監管不到位,將會使得不良網絡輿論帶到校園,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學校可應用相應的技術,對偏激虛假的網絡輿論信息進行屏蔽,通過設置防火墻和上網權限,域名封鎖的方式組織信息的介入。阻斷不良網絡輿論信息的傳播,是凈化大學生上網空間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潘寧,周阿根.自媒體時代下輿論監督的問題與對策[J].今傳媒,2019,27(01):29-31.
[2] 鄧純余,孔祥梅.論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的要素特征及功能[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36(02):101-103.
[3] 劉瑞享.網絡對大學生非理性政治認知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科教導刊,2017(03):173-174.
[4] 王勇,劉鮮,鄧冕.當前大學生政治認知調查與特征分析——以四川獨立學院為例[J].學理論,2014(14):147-148.
[5] 李雪梅.網絡輿論生態視域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J].科教導刊,2018(05):74-75.
[6] 李俊強.網絡輿論傳播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探析[J].視聽,2018(09):230-231.
[7] 龐邦財.高校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研究[J].現代交際,2018(14):107-108.
[8] 宋譚迪.網絡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及其對策探究——基于武漢三所高校的調查[J].黑河學刊,2018(05):23-26.
[9] 雷燕君,任凱利,尚建勇.基于網絡熱點下的新聞輿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85-87.
[10] 左玲.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留學生群體政治認同的生成機理與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16(10):114-119.
[11]? 鄭建君.青年政治認同與國家穩定的關系:政治參與和政治溝通的作用——基于3323份有效數據的實證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3-40.
[12]? 李文妍.網絡輿論環境對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探析[J].新聞傳播,2019(02):41-42.
[13]? 李文琦.網絡政治參與視角下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
[14]? 郭良瑞.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7.
[15]? 張嬛嬛.新媒體時代我國領土爭端問題的媒介輿論引導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
[16]? 邢艷芳.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及引導策略[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2):12-13.
[17]? 黃少華,謝榕.政治動機、政治技能和社團參與對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基于公民自愿模型的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