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全喜
摘 要:通過對近年來河南省辦理的金融犯罪案件調研分析,可以發現金融犯罪檢察實務中存在民刑交織區分難、非法占有目的認定難等類案辦理難題,以及個案辦理中的認識不一致,同時還存在涉案財物處置不規范,政府職能作用發揮不到位等問題。在治理金融犯罪時,要實現金融犯罪檢察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
關鍵詞:金融犯罪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單位犯罪 涉案財物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司法機關的重要職責,助力打贏三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服務大局的重要體現。河南省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聯合第四檢察部,對近年來全省檢察機關辦理金融犯罪案件情況、特點、成因進行了分析、梳理,以期為加強金融犯罪治理和風險防控提供參考借鑒。
一、案件基本情況及特點
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逮捕金融犯罪案件5863案7959人,其中批準逮捕4853案6566人;受理審查起訴金融犯罪案件7179案12221人,提起公訴6320案10854人。這些案件呈現以下特點:
1.批準逮捕數較為平穩,平均批捕率較高。2016年至2018年批準逮捕數分別為1484案1964人、1668案2197人、1175案1553人,2019年前7個月批準逮捕數為822件1232人,平均批捕率為82.8%,高于全部刑事案件平均批捕率12.3個百分點。批捕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犯罪涉眾性、涉財性等特點,在審查逮捕時需要較多考量辦案的社會效果以及信訪穩定因素。
2.起訴數先升后降“過山車”,起訴率較高。2016至2018年提起公訴數分別為1820案3470人、2154案3581人、1594案2566人,2019年前7個月提起公訴數為752件1237人。三年平均起訴率92%,高于全部刑事案件平均起訴率2個百分點。起訴數量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期資金鏈斷裂,導致案件集中爆發、集中處理;二是后期大量案件相繼進入審查起訴環節,進行消化處理,案件增量可控,存量逐漸減少。
3.罪名相對集中,具有較強的區域性。金融犯罪共涉及38個罪名,較為集中的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占比61.8%,鄭州、洛陽、南陽三地較多。其他犯罪相對較少,依次為信用卡詐騙罪(13.9%)、妨害信用卡管理罪(4.9%)、集資詐騙罪(4.8%)、騙取貸款罪(4.6%)、貸款詐騙罪(1.9%)、違法發放貸款罪(1.6%)。另外,偽造貨幣罪、出售、購買、運輸假幣罪和持有、使用假幣罪3個罪名總計占比2.4%。上述10個罪名案件數占38個罪名總數的95.9%。
4.案件總量不大,個罪此消彼長。三年來金融犯罪案件批準逮捕人數占全部刑事案件的3.5%,起訴數占全部刑事案件的3.1%。其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數量呈下降趨勢,而騙取貸款罪和假幣犯罪數量則逐年上升。這一方面反映出在司法機關嚴厲打擊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集資詐騙犯罪勢頭被有效遏制,另一方面反映出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民營企業融資難、貸款資料造假的現象日益凸顯。
5.案件涉眾性廣、涉財性高。一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動輒涉案資金上億元,涉案人員成百上千。金融詐騙類案件的資金,一般也達幾千萬,被騙人數數百人。有的雖然金額不大,但涉及面廣,如漯河王某、曹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2014年以來,兩人非法向168名村民吸收存款共計人民幣535萬元,成為當地重要的不穩定源。
6.案件退補率較高,“案件比”低。金融犯罪案件退補率高達70%,高出全部刑事案件平均退補率約10個百分點。“案件比”比全省刑事案件平均“案件比”1:1.471低。“案件比”低的主要原因是與普通刑事犯罪比,金融犯罪案件呈現出犯罪手段專業化、智能化、隱蔽化和迷惑性強的特點,偵查追訴的專業性強、涉及人數多、地域廣、查處難度大。
二、金融犯罪檢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類案辦理有“四難”
1.民刑交織區分難。司法實踐中,不少涉眾型金融犯罪以民間借貸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兩者相互交織,給準確認定合法借貸還是非法集資帶來困難。比如對非法集資案件是否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社會性”特征理解不一,導致罪與非罪難以區分。如三門峽顧吾通隆公司劉某等5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公安機關將該公司的一切債務均計入犯罪數額,未區分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審查起訴階段,經過6次會計鑒定,最終將民間借貸從非法吸收金額中扣除。
2.非法占有目的認定難。涉眾型金融犯罪主要涉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兩罪成立的關鍵是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隨著時代的發展,典型的“非法占有”表現形式已不多見,實踐中呈現出“有真有假” “虛實結合” “借新還舊”等復雜形式,具體如何把握給司法人員帶來了困難。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用于生產經營活動的資金與籌集資金規模明顯不成比例,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應當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但是,實踐中認定“不成比例”的標準缺乏尺度,容易出現分歧。如許昌劉某、張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案,其中70個集資參與人涉及資金1.3億元,有證據證明部分資金投入服裝廠經營,部分資金償還以前經營借款,最后尚有6000萬元無法查清去向,此種情況下,如何認定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較為困難。
3.犯罪數額確定難。一是賬目混亂或者根本沒有賬目,缺少原始憑證,僅憑言詞證據,言詞證據又不一致;二是跨地域作案,人數眾多,歸案不及時導致部分事實無法準確認定;三是集資人不按照公告要求及時申報,容易產生遺漏;四是重復投資等情形的存在,給準確認定帶來困難;五是審計報告或者司法鑒定依據證據不全面,認定的數額容易出現偏差。
4.證據收集固定難。一是金融犯罪多為共同犯罪,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都較多,且居住分散,加上現代通信技術發達,一有風吹草動部分嫌疑人容易逃匿。二是證據容易滅失。電子數據、有關賬目常常被嫌疑人銷毀隱匿,修復、鑒定難度大。三是犯罪專業化、身份高學歷,偵查和審查能力不足。
(二)個案辦理有“兩個認識不一致”
1.對是否屬于單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認識不一致。單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區分影響到定罪標準和量刑幅度。一般來說,單位犯罪追訴標準更高,對有關責任人員的量刑較輕。在非法集資犯罪中,嫌疑人往往都設立了正規企業,也從事一定的生產經營活動,公司合法經營與違法犯罪混在一起,個人賬號和公司賬號混用,賬目管理混亂,資金去向無法全部查明,這對區分自然人犯罪和單位犯罪造成了極大困難。比如焦作史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該案中飛龍糧油制品有限公司由被告人史某出資并實際控制,公司由其家屬負責日常現金收支,但無財務記賬手續,個人資產與公司資產混同。檢察機關認為,被告人史某的行為是自然人犯罪,一審法院兩次以自然人犯罪做出判決,但是在該案第二次被發回重審后,法院判決認定本案系單位犯罪。
2.對于騙取貸款罪未造成實際損失的情形是否出罪,認識不一致。此罪法條規定造成較大損失或者情節嚴重的才構成犯罪,但是高檢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規定,騙取貸款數額100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實踐中對此執行不統一,有的地方騙取貸款超過100萬元,但是沒有造成實際損失的,不作為犯罪處理。比如李某等人涉嫌騙取貸款案,涉案金額350萬元,被告人雖有偽造貸款資料的行為,但提供了足額抵押,具有足夠的履行能力,銀行不存在遭受重大損失的風險,所以判決無罪。又如,駐馬店石某騙取貸款案,其在貸款到期后因不能償還本息,貸款銀行從擔保人賬戶中劃扣了足額本息,但因為貸款金額600萬元,超過了追訴標準,石某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
(三)涉案財物處置有“兩個問題”
1.資產處置不規范。主要表現在非法集資案件上。“兩高一部”《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條明確規定:“跨區域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在查清犯罪事實的基礎上,可以由不同地區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分別處理。對于分別處理的跨區域非法集資刑事案件,應當按照統一制定的方案處置涉案財物。”國家也制定了統一指揮協調、統一辦案要求、統一資產處置,分別偵查訴訟、分別落實維穩的“三統兩分”原則。一些司法機關為了地方利益,不執行上述規定,先行判決并處置涉案財物,損害其他集資人的合法權益。比如南陽賈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案。賈某分別在北京市、河南省南陽市、平頂山市作案,2015年北京、南陽等地的公安機關均對賈某立案偵查。北京市司法機關查封、扣押了大部分涉案財物,卻沒有按照指定統一的方案處置涉案財物,先行判決并返還被害人財物,造成其他區域集資人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2.債權實現程序缺乏。大量案件中的涉案款物或者被融資轉貸,或者向外投資,當犯罪嫌疑人被羈押后,如何依法行使這些債權,盡可能追回涉案款物,保障受害人財產權益,缺少實現程序。如果以追贓形式處置,需要證明債務人惡意或者明知,或者以明顯低價獲取財產,實踐中證明情況并不理想;如果按照民事程序實現債權,債權人在押,由誰以原告身份提起訴訟,具體如何操作,法律規定不明確。
(四)政府職能作用發揮有“三個不到位”
1.金融機構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一是案前發放貸款審核流于形式。對于材料或者項目的真實性不作嚴格審查,對于貸款發放后的實際用款人、資金去向等不進行核實追蹤,有的故意不作為,幫助作假。二是案后怠于行使權利。對有抵押或者擔保的案件,案發后有的銀行選擇匆忙報案,放棄行使抵押權或者擔保權,隨意啟動刑事追訴程序。三是日常依規辦事意識不強。銀行不能嚴格按照“兩高”《關于修改<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規定的有效催收的證據要求,導致案件擱淺。比如南陽劉某信用卡詐騙案,劉某持有中國銀行信用卡累計透支15萬余元無法還款。銀行提出已經電話通知,有通話記錄予以佐證,但因無證據證明銀行到劉某的住址及公司催收,只能證實一次有效催收,最終該案作存疑不起訴處理。
2.行業監管不到位。實踐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利用合法注冊的公司非法集資甚至集資詐騙,持續時間長,涉案金額巨大。案發后查明公司賬戶資金流動異常,對此金融監管部門并未引起重視,未及時將有關情況與企業所屬的行業主管部門溝通,核查是否存在實際業務,也未向公安機關通報,調查是否存在違法犯罪行為。司法機關對于辦案中發現的行業管理、金融監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或者漏洞,沒有及時梳理向相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
3.地方政府組織協調作用發揮不到位。對于涉眾型、影響大的金融犯罪案件,地方政府成立的臨時協調機構,在統一把握執行國家政策、協調推進涉案款物退賠進度、維護地方穩定等方面的作用發揮不充分。
三、解決路徑
(一)為國家金融安全提供檢察保障,實現金融犯罪檢察的政治效果
1.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依法懲治金融犯罪。一要把握好全局,精準辦案。金融風險具有系統性和全局性的顯著特點,金融犯罪往往涉及金融機構、擔保機構、中介機構、民間借貸機構等諸多參與主體,在辦理這類案件時要全面統籌、系統謀劃,防止出現跨市場、跨區域市場的風險傳染,做到精準辦案。二要把握好界限,區別對待。嚴格區分民間借貸糾紛和金融犯罪,積極開展民營企業平等保護,對于行為人能夠積極彌補損失,沒有造成重大后果的,一般不宜以刑事犯罪處理。三要把握好重點,精準打擊。關注重點犯罪,重點打擊非法集資、非法吸儲、網絡傳銷、內幕交易等金融犯罪;關注重點領域,重點打擊利用互聯網實施的金融犯罪;關注重點對象,重點打擊金融犯罪的骨干核心成員。四要把握好力度,寬嚴相濟。在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的前提之下,必須嚴格區分重罪與輕罪,靈活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行為人積極退贓挽損的,要綜合運用認罪認罰從寬、不起訴裁量、量刑建議等手段予以統籌考慮。
2.立足長治久安,優化打擊防控機制。一要加強金融風險預測預警,建立金融犯罪年度報告制度,對當前金融風險形勢、犯罪趨勢及防控對策等問題進行研討,準確預判涉眾型金融犯罪發展態勢,把金融風險掌握在可控范圍。二要加強研究,通過制定金融犯罪證據規則、選編典型案例等,形成有效辦案指引和執法標準。三要完善提前介入、引導偵查的常態機制,夯實案件的證據基礎。優化辦案組織,形成跨區域辦案協作機制。四要積極協商有關部門統一法律認識、統一執法標準,妥善解決法律規定模糊不清問題和事實認定、證據證明中的難點。五要積極投入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依法嚴懲扶貧領域和涉農領域的金融犯罪,堅決防范經濟金融風險向政治安全領域傳導。
3.堅持“兩點論”,克服片面論。統籌兼顧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防范。既要堅守刑法謙抑性,避免刑事手段泛化,又要嚴厲打擊以金融創新為幌子的金融犯罪。借鑒“穿透式”監管理念,實現檢察司法辦案與金融監管政策導向的有機銜接,支持、規范、監督政府職能部門依法行政,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二)堅持立體辦案,實現金融犯罪檢察的社會效果
1.堅持辦案和維護社會穩定相結合,將追贓挽損放在突出位置。高檢院在2018年發布的第10批指導性案例周輝集資詐騙案中明確提出,要將追贓挽損和維護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嚴格落實跨區域重大涉眾型金融犯罪案件統一處置涉案財物的規定,確保辦案社會效果最大化。做好“群眾來信件件有回復”工作。樹立辦信就是辦案,辦信就是辦民生的理念,結合金融犯罪檢察,積極妥善化解金融犯罪領域檢察環節的矛盾糾紛。
2.堅持辦案和提高群眾防范風險意識相結合。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開展以案釋法等金融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引導群眾理性投資、依法維權,擠壓違法犯罪滋生的空間。不斷增強金融從業人員的法治意識,從源頭上遏制金融犯罪。
3.堅持辦案和綜合治理相結合。建立金融違法犯罪線索及時移送和溝通機制,金融違法犯罪情報收集、分析和通報機制,積極開展金融犯罪立案監督。注重發現案件中暴露出的執法司法工作問題和漏洞,積極提出堵塞漏洞、建章立制的檢察建議,促進金融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三)突出“專業化”,實現金融犯罪檢察的法律效果
1.轉變司法理念。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法律智慧、監督智慧,堅持客觀公正立場,堅守人民立場,牢固樹立檢察工作是政治性極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極強的政治工作的理念,在辦案中監督,在監督中辦案,雙贏多贏共贏理念,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有機統一。
2.加強金融犯罪檢察專業化建設。一要突出學習培訓。加強對證券、票據、結算、擔保、國際金融、保險、信托、基金等領域的學習。會同法院、公安、行政主管、行業主管部門等建立聯合培訓機制,二要建立機制。建立全省金融犯罪檢察人才庫。完善金融專家咨詢論證制度。發揮典型案例指導作用,充分用好“檢答網”,實現金融犯罪檢察專業化和精細化。三要發揮“捕訴一體”引導和監督功能,履行檢察官刑事訴訟主導責任,提高案件質量和監督效果。
3.充分運用“四輪驅動”。民事檢察重點監督超期審理,明顯超標的執行和查封,消極執行等違法情形,持續協同審判機關攻堅“執行難”,保證合法債權得以足額、及時實現,提升金融債權實現效率。同時,通過在信貸等重點領域的重點排查,依法打擊逃避金融債權的虛假訴訟等行為,保護合法金融債權。行政檢察要積極探索落實“一手托兩家”的履職要求,發現行政機關在金融監管中存在的行政缺位,及時提出檢察建議,維護良好金融秩序。公益訴訟檢察要針對騙貸案件中存在的國有資產流失等危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問題,依法進行公益訴訟檢察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