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珂
摘 要:“民事法律事實”是民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理論部分,也是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概念內容。“民事法律事實”的解讀,不僅對民事法律體系產生了直接影響,還關系到民事法律的整體性構建及未來發展,故一直備受法律領域高度重視及關注。實際民事活動中,多數民事法律關系都是由不同法律事件構成,是真實發生的民事法律事實,直接影響當事人的權益,故進一步研究“民事法律事實”類型區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理應得到重視。
關鍵詞:民事法律;類型區分;法律;社會管理
民事法律事實屬于“民法”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利于沖突、社會秩序等有著協調和維持的作用,是較為重要的法律工具。關于“民事法律事實”的定義,有一整套用來解釋和描述,實質上就是用來協調某一特定類型沖突關系的規范性及法律性方案。“民事法律事實”可以理解為民法范疇體系的關鍵詞,更是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關鍵,是一種判定體系。“民事法律事實”的主要作用有:(1)定性和排列客觀事實;(2)區分事實和價值;(3)規范行為,以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1 民事法律事實的簡單概述
所謂民事法律事實,就是指民事法律規范所確認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如上述登記結婚、訂立合同、變更協議、轉讓債權、雞蛋孵化成小雞、自然人死亡等均為民事法律事實。
法律事實是反映現實生活情況的存在,具有使法律規范發生作用的杠桿的意義,是把法律規范和具體主體的權利義務聯系起來的環節。因此,法律事實伴隨法律關系的整個生命過程-產生、變更、消滅。
2 民事法律事實是由什么因素所構成
2.1 民事法律事實構成的特性是什么
2.1.1 法律規定性和民法效果性
比如,你想要轉移自己的房屋所有權,那么你所登記的法律行為必須是合意的。如果你的這個合意并沒有進行登記,只是私底下的一個承諾,并沒有到相應的機關部門去進行登記,就不存在產生民法上的效果,簡而言之,就是無法產生物權效益。我們日常所見的登記規則,全部都是由法律明文規定的,而民事法律事實構成則不僅如此,它還具有民法效果性。也就是說,倘若兩個行為之間或者是兩個事件結合到一起,引起法律關系的變化,則會產生民法上的效果。
2.1.2 法律的整體性簡析
簡而言之,民事法律事實,是由多個法律事實組合而成的,而多種的民事法律事實的有機統一,又可以稱之為組合。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化是由有機統一所引起的,所以,我們所說的民事法律事實構成的內部,是具有整體性的。
2.1.3 什么是有機聯系性
民事法律事實構成的內部,往往都是單純的疊加,并且是有機聯系的。我們可以把遺囑繼承當做一個案例來講解,簡單來說,被繼承人死亡這一事件,和被繼承人生前的立遺囑的行為是聯系在一起的,那么這種關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機關聯。
2.2 法律要件、法律事實構成和法律事實的簡析
如何能更清晰的了解法律事實所構成的概念呢?首先我們應該區分,以下要講的這三個概念:第一,是法律要件,其次是法律事實,之后是民法規范將法律關系和權利變換給予一些前提要求。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前提,所以才導致了權利的變動,因此,這也被稱之為法律的構成要件。在民法規范中,我們所提到的構成要件是主項,它也是規范的前提條件,所以說,任何權利或者關系的變換都必須要符合條件。
規范的前提條件,也就是構成條件,它本身是由具體事實所構成的。我們把構成要件的單個事實,稱之為單一法律事實。在德國,他們的學術界是這么認為的:法律事實,是法律要件的主要部分。所以法律事實可以解釋為:單一的要件與其他事實一起引起法律效果的事實,這也就是法律意義上所說的有效的事實。構建法律要件的必要元素是法律事實,所以它不僅是權利變更賴以法律發生的最終條件,同時也是權利變更的一個重要條件。
3 民事法律事實類型的區分簡析
我們將民事法律構成分成以下幾部,是因為其組合元素的不同而進行分類。
3.1 至少2個行為的結合
此類構成,是民事法律構成中最為常見的。我們對于民事行為的理解,是至少2個民事行為結合的前提。行為,可以理解成是由行為人實施的事件,并在行為人之間變換民事權利和義務關系。大多數情況下,民事法律關系的變換,至少需要2個法律行為結合起來,才可以進行。無論是單一的行為還是單一的事件,都無法完成民事法律關系的變換。
例如外商投資企業,這份合同除了與當事人建立以外,還需要上報外資主管單位,主管部門批準之后,才可以產生一定的法律效益。第一,必須是當事人雙方合意的情況下簽訂的合同,第二則是需要代表國家合法權利機關的外資主管部門的批準。只有滿足這兩個行為的結合,才能使合同合法生效。
3.2 至少2個事件的結合
我們常說,至少需要兩個法律行為結合,就可以引起法律關系的變換。但是如果擁有至少兩個事件,那么同樣可以導致法律關系的變換。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事件本身是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的現象。所以一個事件沒有辦法完成某個法律關系的變動,必須要有多個事件的結合才可以完成變動。我們以繼承權舉例,第一,我們需要被繼承人死亡,之后,他的子女必須晚于他的死亡時間死亡,才可以成立。單一的一個事件則無法完成繼承權問題。
3.3 事件和行為的結合
事件和行為的結合,也可以形成民事法律時間。我們時常會發現,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如果只存在單純的行為或者事件,都不能完整的構成這件事。必須是合二為一才可以。再以繼承權舉例子,我們來看遺囑繼承權,被繼承人生前立遺囑的行為,和被繼承人死亡的事件同時存在,遺囑繼承權才能有效,這也就是說,凡事都需要二者的結合才能產生這樣的法律關系。
4 民事法律行為類型化的創新與完善
4.1 “民事法律行為”的解讀與界定
第一,要清楚自始至終民事法律行為一直都屬于人體的行為類別,簡單而言是指:人的行為受到思想所調動而做出在外界的諸多表現活動。然而,人的行為與大腦聯系極為緊密,因此行為亦可區分為本能反應、自覺反應以及逼迫反應,同時這三種不同的反應對當前社會關系的影響與地位也有很大不同。人的任何行為實質上都具有社會性,任何的行為與反應都有其限定的范圍與規則,其中就包括經濟、政治、教育、生活習慣、信仰等。由于人的行為具有很大不可控性質,因此通過法律來規范人的行為,使其保持在一個可控范圍內。
第二,要明白所有的民事法律行為都是處于法律的行為范疇。法律行為最早在“德國民法典”與“日本民法典”中提出,然而這兩大法律也并未對法律行為作出明確的界限定義。因此,現有對法律行為的定義只是局限在學說上,站在人性、社會等方面所做出的解釋。當中有結論指出法律行為屬于法哲學與法學基礎理論的概念,也有結論認為法律行為指的是要素的主體想在私司法上實現的一種行為,即民法上勾畫的行為,從這里能夠進一步考證,法律行為是一種有法律主體實施且在行使過程中受法律有所限制的行為,其中就含有合法與違法兩種不同的行為體現,深入考究還應包括有民事、刑事、行政以及訴訟等多種法律行為,但是不論是何種行為,具有共同特性的是均受到法律的約束,即國家強制干預。
第三,要明確民事法律行為是受民法約束的一種行為。雖說與其他法律行為相同具有類似的特點,但被稱之為民事法律行為,主要原因是它屬于法律行為,所以在對待時,不能將中國現行“民法通則”中所約束法律行為倒退至的日的民法多提出的概念當中,同時也不能將民事法律與法律行為混為一談,簡單而言就是不可將法律行為當成是民事法律行為的縮寫。民事法律行為具有明顯的標志,就是主題有較強的平等自愿性,且行為所造成的影響與后果也是規定在民法的范圍之內,合法不合法均可判斷。
第四,民事法律行為可簡稱為民事行為。當為民法所規定通過主體實施的具有意義及后果的民事法律行為。所以,它不單單指法律事實與原因等初級層面的行為,同時也包括民事法律要素等多方面,比如,客體行為、權利行為等;一方面含理論認可的合同等民事行為,另一方面要包含現行民事法律中所實際規定和約束的種種行為,比如說處分、簽名等;諸如此類的行為具體是否能被法律所允許,均取決于民法規定。
4.2 正確認識客體行為
首先,明確客體行為屬于社會民事生活行為之一。在社會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屬于您是生活行為,比如自然人、企業與銀行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都屬于客體行為,超出界限的行為很容易會影響社會關系的穩健發展。
其次,認識客體行為的存在必定有社會實踐為依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眾多民法中的客體行為需要重點關注。客體行為通俗來講就是權利人所請,義務人所做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的與義務履行息息相關,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客體行為亦被定義是一種義務行為。這種行為是無請求即無履行,自然就無法存在客體行為。
再者,在民商法中客體行為屬于單獨存在的行為屬性。作為獨立存在行為在當前民法理論中已經被逐步確立。我國民法論剛發布期間,主要是以物為客體,在后續的演變中認為物與行為都可稱為民事法律行為的客體,在假想中甚至出現過統一客體的提議,主張表現某種客體的實際利益的行為,其中也包括知識產權等一些靜態權利的客體。由于物權等靜態客體具有明顯的客觀性,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債權法律關系客體的初步共識。
4.3 正確認識民事事實行為
民法通則中對民事法律行為作了解釋,認為民事主體是為了設立、變更以及終止權利以為的一種民事行為。也表示民事法律行為必須是法律范疇之內的合法行為,然而法律行為的合法性在理論與實踐雙層面均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無法實行。比如合同可說是重要的民事法律行為,但是在實踐生活中很多都是在履行過程中或產生糾紛后才會借助合同進行爭議,因此就出現了很多的非法合同概念(合同屬于合法行為,但其中內容隱藏一些內容,直到產生糾紛才會注意到)。為有效解決此種問題,“蒙古民法典”與“俄羅斯聯邦民法典”都選擇利用交易的概念來取代法律行為,然而英美法系國家并沒有法律行為的這一概念,故此項定義無法做到國際通用,即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由于法律行為與人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同時還受到品行與認知情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致使行為結果與法律規定存在一定偏差;事實上,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合法,也只能局限于法律所允許民事主體所做的一些行為,然而判斷某一行為是否具備法律效力,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司法介入進行判斷。
5 結語
總之,民事法律事實是一種民法行為,具有不同的事件類型及行為類型,因此不同環境、時間及起因下產生的民事法律事實也不同,為更好的處理民事法律問題,就必須對民事法律事實的類型進行區分,以更好的規范民事行為。
參考文獻
[1]汪涵治.民事糾紛解決請求權視角下的虛假訴訟罪再考察——兼論《關于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6(07):86-91.
[2]馬馳.普遍法律行為概念的法理學重構——以“權能”概念為基礎[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25(04):35-55.
[3]王慶瑞.民間借貸糾紛事實認定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9.
[4]竇梓菡.論民事裁判之適用法律錯誤[D].山東大學,2019.
[5]梁開斌.“一事不再理”原則在中國民事訴訟理論與實踐中的澄清[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3):66-80.
[6]王莉.民事法律事實概念體系的基本層面及概念構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05):45-49.
[7]陳信勇.民事法律行為效力性能與生效樣態區分論——兼及《民法總則》第136條的解讀[J].浙江社會科學,2018,(07):57-6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