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群 徐倩 胡恒信
摘 要 心理管理,是以協調人的行為為目標,以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為對象,以心理引導和心理調適為手段完成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從而增強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習主席曾先后指出:“要注意維護官兵的身心健康,防止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問題,精準有效做好相關工作”;“注重部隊心理工作,從基層建設抓起,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軍校學員正處于生理上的成熟期,心理上的斷乳期,人生觀的形成期,他們當中許多人,社會閱歷淺,認知有偏差,學習壓力大,人際關系敏感,部分學員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由于心理問題具有極強的內隱性、突發性和危害性,因此做好學員的心理管理工作,走出心理管理的誤區,探尋心理管理的對策,對保證學員的身心健康和順利完成學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軍校學員 管理誤區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
1當前學員心理管理存在的誤區
隨著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化、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學習壓力的增大,青年學員存在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已是不容置疑的客觀現實,但關鍵問題是如何正確地對待它,以及如何正確地解決它。而當前在對待學員心理管理上存在著許多誤區。
1.1把學員心理管理“臨時化”
長期以來,管理者非常重視青年學員的行為管理,其實心理管理同樣需要未雨綢繆,并堅持經常。由于管理者缺乏相應的心理科學知識,不知道學員的行為不單純受思想、立場、觀念的支配,而且也受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所以忽視對學員進行經常性的心理管理,甚至把學員的心理問題看做是暫時的情緒,只要不出現大的事件,就會自生自滅、自我消化。即使問題嚴重了,也只是在個案中尋求一種息事寧人、就事論事的解決方法,不能對個案及其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然后制定科學的、長效的管理計劃和管理對策。
1.2把學員心理管理“德育化”
很多管理者分不清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兩者的關系,一些管理者總把學員的心理管理看做是一種思想政治工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來代替心理管理,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學員出現的問題。事實上,思想問題是人的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意識,它是理性的,主觀成分很大,一般不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而心理問題常常是由于外界的刺激引起情緒上的變化,它是一種非理性的,主觀上很難控制,會通過情緒表現出來。如果把心理管理“德育化”,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來代替心理管理,不僅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而且還可能會使已有的心理問題越陷越深,甚至轉化為思想問題。
1.3把學員心理管理“醫學化”
由于受傳統醫學觀念的影響和對心理健康知識缺乏科學的認識,管理者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有心理問題的學員當做“病人”,從而使學員背上“心理疾病”的包袱。而當廣大學員認同這種觀念時,就會認為接受心理管理自己就是有“病”的,從而產生緊張畏懼心理。殊不知“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邊緣狀態”和“心理疾病”是不同的概念,在醫學上有著嚴格的界定。況且管理者與學員的關系不是“醫——患”式的關系,而是 “傾聽者——傾訴者”式的關系。這種情況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在管理中存在的比例有所下降。
2學員心理管理的應對措施
心理管理,是一項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較強的復雜活動,為了達到應有的管理效果,必須要走出心理管理的誤區,尋求心理管理的對策。
2.1加強對學員心理的針對性研究,尋求心理管理的理論依據和評價標準
鑒于當前軍校學員的心理狀況,以及對于在軍校這個特殊環境下學員心理問題的發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等問題,應加強具有針對性的研究。通過管理者有效的管理實踐,促進學員心理的健康發展,使其適應軍校環境、適應學習、適應生存、適應人際關系、適應軍校特殊的紀律和規范,客觀地認識自我、調節自我、發展自我和實現自我。為此,一方面,管理者要從理論上研究社會環境尤其是軍校特殊環境對青年學員心理發展變化的影響,探明學員產生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深層原因,從而為解決心理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理論依據。另一方面,要在方法上解決學員心理問題的檢測和評價標準,希望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們編制出有中國特色的、能反映當前真實的社會文化背景、符合軍校學員特點的科學量表,通過專業心理測試,使管理者掌握學員客觀、全面、準確的心理狀態,以便科學有效地實施管理。
2.2加強管理者自身的專業培養,克服心理管理純屬思想政治工作的觀念
具備良好的心理科學知識是做好心理管理工作的關鍵。目前,管理干部中接受過心理學知識系統培訓的人員較少,面對當前日益增多的學員心理問題,這種人員的數量和質量與實際需要嚴重脫節。所以,管理者應當加強心理科學知識的學習。此外,要克服心理管理純屬思想政治工作的觀念。客觀上講,心理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并不意味著心理管理從屬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強調社會性需要,以社會、集體的要求來規范學員的行為,它注重“轉化”,政治色彩較濃;而心理管理則強調個人的內心需要,以完善人格、保證學員的心理健康為目標,它注重“生成”,不帶政治色彩。所以正確的態度應當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互相補充,使學員在關注自我和關注軍隊建設之間達成平衡。
2.3管理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構建與學員平等參與問題解決的模式
管理者注重、擅長行政管理,在與學員溝通交流時常采用被動式的灌輸模式,諸如“我告訴你”、“你聽我說”等這類命令式的口吻,這種模式很難調動學員的主觀能動性。心理管理則需要管理者轉變角色,擺正位置。首先,管理者是一位“傾聽者”,要耐心聆聽學員的傾訴、宣泄和哭泣,以使學員松弛繃緊的神經,平緩波動的情緒,減輕內心的壓力,尋求思想認識上的“共鳴點”。其次,管理者是一位“輔導者”,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員,注重對其進行理性指導,和風細雨地與其共同探討造成心理困惑的原因,找到解除心理壓力的途徑,并將自己的建議讓學員自己去選擇和判斷。這樣,學員在進行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就會把管理者的建議變成自己的內心意愿,自覺地去克服自己的心理問題和不良感受,從而走出心理困惑的陰影,找到前進的方向,重新燃起希望之火。